李贵对话志愿者:苏轼强调的记忆与感知,是我们面对人工智能的最大优势|东坡大家讲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摄影 陈羽啸

  “江山之助”是《文心雕龙》中的一个概念,“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意为诗文的创作得益于山水风景的帮助。3月24日上午10:00,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贵教授作为“东坡大家讲”的首期主讲嘉宾入川开讲。他以《跟着苏轼游宋朝》为题,创新地以“文助江山”的观点,讲述了苏轼的诗文对于各地景观和风俗民情的影响。

  李贵教授

  在讲座结束后,四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带着不同的问题,继续向李贵教授请教。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教授郑黎薇对李贵教授提到的“文助江山”的说法感到好奇:“叶嘉莹先生曾经讲道,她旅居海外多年,有时候对着海外的山水感到很难成诗。反而是回到国内,能够写出作品来。您如何看待这种‘江山助文’与您讲的‘文助江山’?”

  志愿者

  “叶先生讲她旅居海外多年,那边的景色没能够很好地促发她写作品,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很切身的体验。但是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私人化的事情,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李贵教授以多位现当代作家举例继续解释。“例如说钱钟书去欧洲留学的时候,曾经写过很多诗。朱自清在留学欧洲的时候,也写过一本很著名的散文集《欧游杂记》,三毛的散文集直接叫做《万水千山走遍》。恰恰是英国的山水给了徐志摩灵感,让他写出了《再别康桥》。有的时候,异域的地理山川反而能够激发作者的灵感,所以我们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我现在反而觉得‘行万里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更重要,”李贵教授说道,“我之所以讲‘文助江山’,也是为了带给大家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

  第二位志愿者是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教育研究部工作人员金欢,她向李贵教授请教,能否从专业的角度对东坡遗址、文博的联动提出建议。

  志愿者

  李贵教授从自己的研究内容出发,提出了两点的建议。一是不仅是苏轼相关的遗址进行联动,而是扩展到整个三苏的遗址进行联动。二是研究苏轼文本的旅行。“有些地方苏轼没有去过,但是他的作品早就传过去了,我们可以把它叫作苏轼文本的旅行。早在宋朝的时候,我们就很自豪,苏轼的作品传到了当时的朝鲜半岛、日本等地。”李贵教授说道,那时在日本有一句俗话叫做:“东坡,山谷,味噌,酱油。意思就是苏东坡和黄庭坚的作品就像味噌汤和酱油一样不可缺少。我想我们的三苏文化要走出国门进行海外传播的话,文本的旅行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式。”

  第三位志愿者是东坡书院阅读空间的工作人员赵园田,她向李贵老师请教,现代人对于苏东坡的名篇有哪些误读。李贵教授回答说,实际上在教材和老师日常的授课中,也会有对名篇的误读。例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晚景”,就应该是误读。李贵教授认为,无论是从“竹外桃花三两枝”还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来说,都应该写的是早晨的景象。因为早晨的桃花才是色泽鲜艳的样子,才具有可欣赏的美感,而鸭子更是在傍晚归家,所以他认为这首诗应该为《惠崇春江晓景二首》。“根据版本考证,明代以后才出现‘晚景’的说法。因此这是不可靠的。苏轼这时候刚刚被召回朝廷,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受在诗里,无论是从版本还是从诗意的角度来理解,都应该是‘晓景’。”李贵教授说道。

  志愿者

  李贵教授还举了一个《赤壁赋》中误读的案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这一句中的“更酌”,有人解释为再次喝酒。李贵教授认为这是不对的。“苏轼的书法真迹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更’字下面有个小字,写着‘平’,说明该读平声,也就是更换的意思。”李贵教授解释说,这是两个并列的短语组成的句子,从句式上理解,也应该是“冲洗酒杯,更换酒”的意思,而并非“再次喝酒”的意思。李贵教授也建议大家多多研究,特别是在教学工作和教材制定上,以免发生误读的情况。

  最后一名志愿者是来自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系中文专业的徐嘉琪。她向李贵教授提问:再次来到眉山有何感想?在三苏的老家讲苏轼,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志愿者

  “隔了这么多年,我再来三苏祠最大的感觉就是三苏祠越来越漂亮了,它就像是一个园林一样,这也是因为民众对苏轼的喜爱,”李贵教授说道,“即便这个地方有很多人书写,有很多文字和视频的记录,但是你来了之后会发现,他们笔下的内容变得真切了。”

  “900多年前三苏在这里生活,如今我们又来到这里讲座,我们能感受到跟三苏是同呼吸的。”李贵教授说道,这也是目前人工智能还没能超越我们的地方:“我们有我们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所以我们对文学的感知是非常关键的。苏轼非常强调这一点,他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强调记忆和感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人生有什么意义呢?人生的意义在于自己的创造,在于你来了这个世界上,做了事情,释放了你的才华和天性。”

  李贵教授说,他来到三苏祠讲苏轼,是又紧张又激动,“这个地方越来越好了”。但同时,李贵教授讲道,即便四川这么好,苏轼还是要出川去闯荡,他这种对于故乡和外面世界的辩证的认知,对我们今天也有启发意义。“三苏祠的发展首先是要扎根本土,但如果要扩大三苏的影响,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样要走出去,面向全世界宣传三苏文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