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向明:广州需更多企业作为中介把大学创新能力发挥出来

  广州跌出一线城市了吗?前有杭州上市公司市值超过广州两倍,后有广州被重庆超越降至全国第五城。近段时间,关于广州“竞争力减弱”的争议此起彼伏。近日,南方都市报推出《广州探路》系列报道,从南沙发展之切、工业下滑之忧、科创突破之困、商贸进阶之怅、外贸提质之迫、城市更新之徨、支柱产业之岌等维度切题,探讨当下广州的破局之路,推动广州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作为参与过广州许多重要规划项目编制和咨询的技术专家,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非常熟悉的现状,也一直都在关注和思考广州未来城市的发展战略。

  在上个月举行的面向2049的广州战略规划研讨会上,他提出未来广州需要抓住中国和东盟地区经贸合作日益紧密的机遇,利用自己的交通枢纽优势和文化纽带优势,争取成为双方联系的中介和枢纽。

  在参加完本次研讨会后,南都记者就马向明在会上的发言内容和他对广州在当前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进行了专访。

  最新战略规划探讨广州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的角色

  南都:你参加了刚刚举行的面向2049的广州战略规划研讨会,同时也对2000年的广州战略规划非常了解。在你看来这两版对广州的指导意义有何不同?本次面向2049的广州战略规划研讨会将侧重于解决广州哪些问题?

  马向明:两次都是广州处于转折时期做的战略规划。2000年那次的转折是从原来的市区城市扩张成市域城市,番禺花都撤市设区并入广州,最早广州做城市规划南边只到海珠,2000年以后就要把整个7000多平方公理的市域都包括进来了。当时另外一个转折是城市发展动力的变化。广州原来的发展动力主要是国家通过计划和行政的力量从上到下推动的,而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市场力量开始成为推动力,在珠三角地区由于香港的存在,市场力量甚至比国家力量更大,所以广州也决定转个身来迎接全球化的发展动力,才有了东进和南拓两个方向的调整,这两个方向都是面向港澳的。

  在这次面向2049的一轮城市战略规划里广州的空间没有再变,但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有变化。目前的全球化国际贸易正在逐步变成“阵营贸易”,不同国家组成的阵营之间内部进行各种要素的流动,但是阵营和阵营之间开始有门槛,所以这一轮广州的战略规划就是要探索在这一变化下,广州在国家“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所承担的角色。

  2000年的战略规划定下的八字方针指导了接下来20多年的广州城市发展,如果这一轮战略规划也能集思广益为广州找准方向,我想它也能为广州未来的长期发展奠定一个框架。

  南都:2000年第一次做战略规划的时候,广州的GDP总量是2300亿左右,在国内排第三,而这一次广州再做战略规划的时候,广州GDP总量已经高达2.8万亿,但是在国内排位下降到第五,你是否看重广州GDP总量在国内的排名变动?你觉得这种排名变动是短期因素导致的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长期因素?

  马向明:一般而言,量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内部质的变化,广州的国内经济排名从第三到第五的变化应该还是属于量变的范围,并没有像水温到了100那样到了质变的临界点。但是如果未来广州的排名继续往下掉,比如到第八第十,那就属于质的变化。目前这种量变广州也应该引起重视,需要找到量变背后的原因。上世纪末广州排第三的时候,当时广州开发区能够吸引像这种跨国公司,现在这些年广州吸引的外资企业像这种世界级别的企业就少了,所以也给了别人超越的机会。

  “制造业立市”需要提高对产业机遇的判断能力

  南都:过去十年里广州经济结构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全市规上占比从2011年的30%下降至2021年17%。这两年广州市委市政府也意识到需要扭转这一趋势,提出了“制造业立市”的目标,你觉得广州要重新发展制造业,具体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在未来的城市空间规划上要如何响应“制造业立市”的目标?

  马向明:广州制造业占比一路下降对应的是第三产业占比一路上升,同时国内经济总量排名往下降,这说明广州的第三产业质量还不够高,没有占据高端环节。像北京和上海他们的经济结构也是第三产业为主,但是他们目前的经济发展势头还很稳健,原因就是他们的第三产业发展质量很高。广州这么大规模的城市回归制造业肯定不会是一般的制造业,因为这里的成本上去了,广州需要去把握什么是自己的核心优势,组织智力资源去研究哪个产业真正对城市拉动作用更大,争取把它们培育出来或是引进来。这对广州产业机遇的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现在广州的试错成本更高了,不能轻易看错。

  “阵营贸易”新挑战广州可成为中国与东南亚的中介和枢纽

  南都:你在面向2049的广州战略规划研讨会提出要抓住中国和东盟国家发展的新机遇,发挥广州强大的海陆空枢纽设施以及与华侨的历史联系,成为整个东南亚的重要的枢纽,这个观点很有启发,能不能详细地介绍一下它的内容?

  马向明:现在全球化出现了“阵营贸易”的新挑战,中国特别是珠三角的企业为了适应海外关税政策的变化,相当多企业把部分工序转移到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所以目前东南亚成为中国企业继续进入全球市场的跳板。同时,现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与中国的贸易也出现了向复杂品演进的趋势,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依靠新加坡进口关键零部件甚至技术,中国巨大的市场对东盟国家也是巨大的机会,中国与东盟进入了互惠互利的新时代。

  在这样的格局下,东南亚华侨众多,广州强大的海陆空枢纽设施以及与华侨的历史联系,使得广州在发展与东南亚经贸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比较优势。广州作为华南的最大的门户,可以成为东南亚进入中国大市场的中介,而广州也可以成为中国发展与东盟贸易关系的中介和重要的枢纽。

  南都: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过去广州在一直发挥辐射周边城市的作用,广佛同城化已经走在国内前列。但是相比和佛山的联系,广州和珠江口东岸的东莞和深圳的联动不足,在面向2049的广州战略规划研讨会上有一种观点提到了新塘,认为它有机会成为百万级的新城区,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广州除了继续加强广佛同城化之外,也要发力加强和莞深的联系?

  马向明:广州外围地区能不能发展要看它在整个珠三角和大湾区范围里承担什么功能,未来东部新塘那边能不能以后发展成百万人口的城区,就看它能不能捕捉到更多的市场需求,但是目前看到100万还是有困难的。举个例子,广州南站那边虽然现在发展比较慢,但是佛山已经主动对接过来了,佛山地铁2号线等轨道交通连了过来,三龙湾平台也布局过来了,这就说明南站这个布局就抓住了周边区域的需求,以后东部枢纽的发展也会是这个逻辑。

  东莞目前主要还是往南跟着深圳走的,靠新塘这边是它的背面,未来广州东部枢纽只有让东莞的资源改变向深圳方向流动的趋势,让它往自己这边走才行,目前看这个趋势还早。

  提高创新研发能力有商贸基因并不意味着做不成创新

  南都:目前广州研发投入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偏低的现象也引起了许多讨论,广州在这一指标上不仅落后于京沪深,也落后于杭州和苏州,你怎么看这一现象?未来广州要继续提高创新研发能力,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马向明:确实广州这么多好的大学没有孕育出龙头型创新企业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深圳的创新之所以突出也是因为诞生了一批龙头型创新企业。当然有人说创新不足跟广州的商贸城市基因有关,只会做生意不会创新。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华为早年也是做商贸起家的,所以不能说做商贸就出不了好企业,很多企业做商贸发展有机会就自己开始生产。

  不过,也应该看到华工这种工科院校也是培养了一堆企业老总,比如TCL的李东生。工科因为跟生产实际贴近比较容易诞生企业家,但是其他基础类研究就比较难直接培育创新企业,还是需要龙头企业过来参与进来。大学城那边现在有了广汽基地,也许以后就会有广汽把大学城的研发成果拿来做出新东西,未来也许会有大学城的学生老师开个公司为广汽服务,慢慢引发创新裂变。广州还是需要像广汽这样的企业在广州生根发芽,通过企业的中介作用把大学和研究机构里的论文和研究组合起来,形成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