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丨怎样平衡教学和科研?
撰文:钱岳
有“青椒”(“青年教师“的网络用语)在微博上求助:怎样平衡教学和科研?
说实话,这个是大多数tenure-track的老师(拿到终身教职之前的老师)都得面对的问题。如果在高科研强度的大学(research-intensive universities)工作,这个问题会更加重要,如何协调科研和教学也更具挑战性。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点感想供大家参考,这里面有些是基于我亲身经历的反思,有些是其他老师和朋友给我分享的心得。
当然了,不同学校的资源和情况不一样。比如有的学校可能小班教学,有的学校给老师配备的助教很多,有的学校大班教学还没有助教,有的学校的学生需要很多special accommodations(特殊的、个人化需求的满足)……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在教学上花的时间。老师如何高效地与助教合作、如何满足学生个体化的需求等方面,可能会因为学校的文化、环境和要求而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作为个人,我们稍微有主动权的一点是:我们花在备课上的时间。因此,我今天的分享,主要集中在备课上,新课备课非常耗时,科研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如何平衡这两者?
1
设置备课的时限
在我还是博士生当助教时,就有老师跟我们说,每周给备课设置一个最高时限,不要超过这个时限。比如,如果你决定每周花10小时备课,那么不论10小时备课到什么程度,都到此为止(当然了,这10个小时,是认真工作的10小时,不包括划水的时间…)。
为什么要设置备课的时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花在备课上的时间的边际效益(marginal returns)是在递减的。比如,我们花1个小时和5个小时准备的课,可能在学生看来,差别非常大,内容的详实度、课件的可读性、知识的深广度等方面可能都会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如果我们已经在课件中穿插了足够的研究、例子、互动活动,再花2个小时往里面完善一点内容,可能对于显著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很有限。
不少老师在备课时或多或少会遵守“不超过最高设定的时限”这个原则。但是也有人说,这个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人完美主义心态很严重,因为害怕自己上课准备得不够充分,反而会造成“过度准备”。所以,也有人用更“激烈”的方式强迫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备课。比如,有人会在教课的前一天或当天上午开始做课件,然后等上课时间快到了,课件不管做成什么样,都非得去上课了。
如果有的人被完美主义心态影响,他们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想:教课是个动态的过程,我们想得再好,也无法完全准确预测课堂的反馈情况或学生喜好。因此,不妨把完善自己的课程设计当成一个长期的工作,不需要逼着自己一蹴而就,每次教课也不需要尽善尽美。只要我们把重要的内容有效地传递了,那么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和课件展示,可以留到下一次。这里说到的这一点,就自然地联系到我下面要说的一点:尽量减少新课的数量。
2
减少新课的数量
在北美,我们有个说法叫“new course prep”(新课的备课),指的是准备一门从来没有教过的课,这个过程其实非常耗时。基础理科课程,比如微积分、有机化学等,课程内容的标准化程度比较高。但是对比而言,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它们的标准化程度不是很高,课程阅读的选择、课程作业的设计、课堂活动的安排,都是需要自己几乎从头来准备,因此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和心思。很多时候,教课的内容还需要根据社会情境而异。比如,我当时从美国博士毕业,来加拿大工作,在备课的时候,就花了很多时间熟悉加拿大的研究、文献和社会热点问题。
鉴于准备新课非常耗时,减少新课的数量就变得非常重要。有不少人,在negotiate job offer的阶段,是会跟系主任说好,比如拿到终身教职之前,new course prep不超过四门课。这样的话,在第一年,我们可能花了很多很多时间来备课,但备好的课时在接下来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在拿到终身教职之前的剩下几年里,我们在新的学年再次教课之前,就只需要花相对较少的时间来回顾、熟悉和完善自己的课程设计,而不需要每次都花大量的时间来重新准备全新的内容。
3
设计可多用的教学模块
我以前听过的一个podcast里面说,设计1.5小时的lecture slides相对很难,并且一个1.5小时的lecture, 很难全部地运用到其他场合。相反,我们可以把自己要教的课,想成很多15分钟的小模块,而这些15分钟的小模块,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用到不同的场合。比如,即使教两门不同的课,如果有些话题在两门课上都有涉及,那么某一个或几个15分钟的模块就可以在两门课上都被用到。而且,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境的需求,在15分钟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或扩充它们里面的内容,而不是完全重新设计崭新的内容。
比如,我以前受邀给过一个10分钟的公益性大众讲座。为了准备这个讲座,我找了一些有关婚姻的数据、研究和影视资料。后来,我在教本科生的一门家庭课的时候,就把这个10分钟的讲座内容融入到了课件里面,然后再根据我指定的课程阅读,我在课件里又补充了一些其他的资料。这样的话,我当时花了时间准备的公益讲座的内容,也不会因为只使用过一次就丢弃了;而学生也很喜欢那种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
4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有一句话说:“If you want to learn something, read about it.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write about it. If you want to master something, teach it.”( “如果你想学习一些东西,请阅读它。如果你想理解一些东西,就写下来。如果你想掌握一些东西,就教它。”)这句话告诉我们:其实教课和科研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比如,我知道很多人在教研究生的课时,每年都会引入很多最新发表的研究,并指定学生阅读,而这也是“逼迫”老师自己认真阅读新研究的绝佳机会。而指定哪些新研究让学生读?或许很多老师会根据自己目前的研究兴趣和重心来决定。这样的话,教学和literature review(文献回顾)就可以变成互相促进的活动。
再给大家举一个另外的例子。我在tenure-track的时候,一直在教家庭的课。我在课程设置里加入了有关人口转变的内容。我通过这个契机,非常详细地了解了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内容和发展。虽然读博士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理论,但是因为自己写论文没有引用,所以对它的了解不算深厚。后来因为教课的需要,我读了很多有关这个理论的经典文献和最新延展,并且对它的内容熟稔于心,可以没有负担地跟学生在课程上脱稿讲出跟该理论有关的内容,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讨论这个理论。后来,我和合作者写一篇论文的时候(参见
《学人说|在中国,谁更容易婚前怀孕?》
),这个理论是我们整个论文的核心理论,因为有教课时读的文献做基础,我很快就把背景和理论的部分写好了。
所以,与其把教学和科研看成两个完全独立的活动,我们或许也可以想想,如何能够把因为备课准备的内容拿来,进一步促进我们的研究工作。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有什么其他妙招,欢迎留言跟我们分享!
制版编辑: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