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上海探索数字戏曲课程新路径

  

  3月23日下午,一场名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科技赋能艺术教育”的活动在具有170多年历史的上海市徐汇中学举行。来自徐汇中学和汇师小学的学生们展示了各自学校的艺术课程成果:京歌表演《华夏历史歌》诗吟诵《江南春》民族管乐连奏《鱼水情》等节目,精彩纷呈。

  活动现场,来自徐汇中学和汇师小学的师生们,分别运用艺术教学数字资源进行了京剧《定军山》和《穆桂英挂帅》(片段)教学展示。在整个展示过程中,老师通过动漫展示、游戏、问答等多种形式,教会了学生们唱念做打。

  

  在专家点评环节,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徐淀芳表示:今天我们看到的三所学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艺术教育与技术结合起来,使用戏曲教学数字化资源课程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戏曲教学数字化资源不仅艺术课程可以使用,语文、历史等课程也可以尝试着跨学科使用。这种实践探索,值得称赞。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张军激动的说:“看到今天这个教学场景,我真的很感动!从1998年开始,我就带着我的同伴们,去大学推广昆曲,当时昆曲处于完全无人问津的状态。我们每周都去做讲座,整整做了20年!但今天看到科技赋能艺术教育,用这样的新媒体新手段,能瞬间让更多的孩子们接受艺术教育,我觉得是非常了不得的,也感恩这个时代能够用这样的方式去帮助戏曲的传播,让我们做了20年的事情可能几天就做到了,真是无法想象!”

  

  多年来,很多学校和教师积极投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但是,面相全体义务阶段学生的戏曲教学,走向了特长,兴趣爱好的路线上。虽积累了部分经验,但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梨园梦(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生表示: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加大力度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号召,研发了数字戏曲传承普及课程。在谈到课程的设计理念时说到:“为了体现戏曲艺术的文化性、教育性、审美性。以剧目为中心,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剧目,挖掘与之相关的文史哲内容,并通过数字化赋能,重新拍摄、制作成教学资源。戏曲艺术有其独特艺术形式,独特的美育价值,在数字化赋能中,加速对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培养。在戏曲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崇尚美,温润心灵。课程涵盖启蒙、普及、提高等多个系列的戏曲数字课程,兼顾学生的学情与多层次学习水平。每个教学模块都包含教-学-评完整的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戏曲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师生教与学的多样性、有效性、兴趣性,使戏曲教学更有活力,更易于广大师生接受与使用。符合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从知识技能学习转向”素养为先,育人为本”,立足全体义务教育学生,做到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方向,全面从“育人”的角度出发,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从教师教学的便捷度出发,将戏曲、科技、教学的要素有机融合,体现结构化、系统性、整体性的课程设置架构。通过情境、实践、数字化交互等学习样态,激发广大师生对于中华戏曲文化的热爱,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本源,真正做到了受益于广大学生。

  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指导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艺术教育专委会主任张伯安表示:我们以前也开展了一些类似的艺术教育进课堂实践活动,这次活动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赋予一些新的科技手段,信息化的手段,数字化的手段,这样以后就把很多我们传统艺术的元素可以转化为学生可视可感,更加形象、更加直观。它既体现了戏剧艺术的魅力,又体现了信息化赋予艺术教学的推进,同时更感受到这个戏剧艺术和我们今天的课堂有机结合。

  

  在谈到科技赋能对于教师的帮助,张伯安说:“今天的教师在数字化的大背景下,一定要充分运用这些有效的科技方手段来赋能教学。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素材寻找、戏曲元素讲解的过程中,有效地形成系统的教学设计。这对教师的备课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备课模式肯定已经不能适应这种要求,所以我认为这既对学有很大的一个推进增加效果,对教也带来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记者了解到,该套系统目前已经有京剧、昆剧、川剧等剧种,未来还将不断扩充适合于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剧目,并且在一线老师的实践下,不断的优化教学过程,同时挖掘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相关内容,提升课程的更多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