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尘应有灵魂,也会发光
◎何迪
编者按:2月23日是原中央农业部老部长何康百年诞辰纪念日。其子何迪先生应邀参加在广西、海南岛举办的百年纪念系列活动,回京后撰写悼念文章,记叙纪念活动中的部分议程和内容,以此缅怀父亲真挚、奋斗、奉献的不平凡的一生。
作者自白:在父亲何康百岁之际,我写了一篇感言:“按阴历,今年正月初八,是爸爸百岁诞辰。爷爷在爸爸的满月照上写下,‘小三以正月八日生,方面大耳巨头,目光耿然有神,啼声极大。命者云是富贵寿考相。年十八即当发轫,为社会英终其身,无蹇运也’。”
按阳历,2月23日是他干部履历表上的生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海南大学,即原来的热带作物“两院”要举办纪念活动,在儋州宝岛新村立父亲的塑像,海南出版社也将发行我编撰的新书《把心献给人民——何康海南岁月家书文稿珍辑》。
捐赠父亲所存的有关母校的文献资料
2021年7月3日父亲去世,享年99岁。100岁对历史只是一瞬,对个人则是一生。即便是一瞬,总有印迹,个人一生映射着历史变迁;即便是一颗砂砾,无它难积成山!
在过去的一年里,整理父亲的遗物,编撰他的生平,一睹一物感深情,一撰一字探人生,让我系统深入地理解着父亲,即便是一粒砂,他做到了是一粒闪光的砂,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闪光的瞬间。我上溯爷爷,下探自己,何家三代人的历史反映了中国现代的变迁,值得记录与探寻!记录必须真实,探寻需要深思。其间有他们寻求认同的过程:认同民族、民主、民生;认同阶级、主义、斗争;返璞归真,始终未变的认同是人性、善良、纯真!
南怀瑾老师曾讲:“历史无对错,人生有因果。”后人编写历史,众口不一,但是,人在做,天在看,有因必有果,相信“报应”二字!百岁爸爸在天上看,我们在地面做。爸爸,想念您,刻骨铭心,您是我们的榜样,因为坚信:历史一瞬会彰显人生因果,一粒沙尘应有灵魂,也会发光!为此,我们开始了海南之行。
2月22日上午第一场活动是向柳州市人大捐赠父亲遗物。我在致词中讲:“2021年4月,我和爱人王苗第一次回父亲的母校广西大学农学院——战时农都沙塘。父亲去世后,学校在柳州市人大的支持下,建父亲和马保之老师的塑像,并立项撰写从沙塘走出来的两岸三地农业领导人何康、李崇道、黄成达交往、促进合作的历史。作为何康的后人,我们非常感动,决定捐赠父亲所存的有关母校的文献资料给沙塘战时农都博物馆和广西大学农学院。”
八十年前,父亲在战时农都求学,沙塘聚集了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农业试验场、中央农业试验所等机构,一大批农林专业的教授、技工,形成了教育、科研、生产试验的体系。在这样的环境中爸爸完成了他的大学教育,结下了师生情、同窗谊,受益终生。在海南担任热作两院的领导时,他提出了“一统四包三结合”(党的统一领导,包科研、包教学、包实验、包推广,科研、教育、生产三结合)的办院方针;在担任农业部领导时,注重科学与教育、培训各级农业领导干部和普及农民科学种田知识、内引外联促进国际交流,这都能看到当年求学时的影响。
22日下午,由海南大学和海南出版社联合举办了“何康遗物捐赠暨《把心交给人民》新书发布会”。我在致词时说:“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明天是父亲的百岁诞辰。能在这个日子里,介绍老校长捐赠的遗物,既荣幸,又感到责任。”
学一门爱一门专一门的精神,对今天的学生们仍有借鉴的意义
去年初,我已将父亲藏书1200多册捐给了海大图书馆。这次捐赠遗物,要介绍的第一部分是父亲的大学读书和作毕业论文的笔记。
1941年根据父亲单线领导人董必武指示,作为战略棋子,长期隐蔽,学门专业,用于将来建设。父亲由广西大学经济系转入农学院,到柳州战时农都沙塘。这是父亲与农业结缘八十年的开始。同时作为长期隐蔽战线的战略棋子,在关键时刻也发挥了作用。1950年6月在台湾牺牲的革命烈士、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将军就是由父亲、爷爷直接联系的,提供了具有高度价值的情报。
这些保存了八十年的读书笔记中有张表,列了植物名称的拉丁学名、英文名、中文名,有些还画了图,父亲全背了下来,这成为他终生的爱好。1963年底,遵照周总理指示,他率团访问东南亚国家,每到一国,利用休息时间去采种。他给母亲的信写道:“晚上整理种子到深夜,我对此有特别爱好,许多树木久闻其名,一旦亲身见到,或是一种长久未查到的植物,一旦获知它的学名、用途,真是其乐无穷。”他曾随同国务院领导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参观农业研究所,翻译遇到专业词汇困难,爸爸充当了临时翻译。国务院领导吃惊地问父亲是在哪国留的学?爸爸说,是国产的,抗战时期就读广西大学农学院。
父亲这种学一门爱一门专一门的精神,对今天的学生们仍有借鉴的意义。他的毕业论文笔记,有48种欧美日印外文参考书的摘录,也有田间和实验室的记录。这篇《土壤碳氮比对水稻生长及产量之影响》被评为优等论文。1983年中科院院士陈华葵认为此论文仍有价值,推荐给中国农科院杂志发表。推荐信写道:“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一个爱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与反动统治势力进行生死搏斗的同时,又艰苦地钻研科学技术,为他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做好准备,四十年的经历证明,这种准备是完全必要的,是必不可少的。”
陈华葵在笔记中还提及两位导师,已故的黄瑞纶教授:“在冥冥之中,黄老师可以坦荡地说,我献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我培育了一代英才,他们正在卓有成效地建设着可爱的祖国。学生是无尽的,人生是短暂的,我可以安息了。”“张信诚老师是我的同行旧友,在抗日烽火的年月里,学成回国,在昆明、沙塘两地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是我国土壤微生物学的开拓人之一。以后远渡重洋,寄居海外。正是他把这篇论文偕行数万里,珍藏四十年,又还给了论文的著者。髦年不归,游子乡心,绻绻之情,于此可见。”希望这段论文的佳话对今天的师生有所启迪。
“凡有热作处,皆有宝岛人”已成现实
第二部分捐品是父亲1958年的日记本和两封给母亲的信。在近几本笔记中选这本日记捐给海南大学,因为它记录了创立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的历史。1958年1月26日,爸爸与农业部教育局邢毅副局长、华南农学院杜雷书记商谈建立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事宜。爸爸写信给老领导、农业部副部长刘瑞龙请求帮助,又向中南局陶铸书记作了汇报。2月经广东省委批准设立。华南农学院建立了多个分院,以后唯独草棚上马的海南分院坚持了下来,1959年更名为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成为了今天的海南大学。
爸爸讲:“我积极建议兴办学院并主动承担领导责任的想法是,要发展热作生产事业,光搞科学研究是不够的,还要办教育,培养热作专业技术人才,而我国还没有一间农学院开办热作专业的,建立热作的专业学院是必需的。我感到历来创办一个新事业,都要办学校培养一批为这一事业服务的人才。这样科研、教学相辅相成,事业的规模才能更大。”科研、教育、生产三结合是父亲一贯的主张。他提出“凡有热作处,皆有宝岛人”今天已成为现实。
从近200封家信中选择的两件,因为与学生相关。其中一封爸爸写道:“到学生中三同了四天收获颇大,要大大提倡深入实际、刻苦钻研的作风,领导应以身作则做出榜样。”1962年元旦的信中写道:“和毕业班全体同志谈了国际形势、读书方法及毕业分配问题。青年学生确实可爱,尤其是我们的学生特别朴实好学,更应好好对他们负责,教育他们。”
办学院终于看到了初步的成果,在1963年,爸爸在信中描述了两院国庆节的活动,“通过回忆对比,想想过去五年创业的艰难,大家感到收获很大。”“请了6位58班、59班校友回来座谈,了解他们出去后工作情况及农场对我们毕业生的反映:一是吃苦耐劳,不讲价钱;二是业务上可拿得起来。教师同学都感到鼓舞很大。”拿当年的话概括就是“又红又专”,今天也应如此。爱护学生发自父亲的内心,他始终相信青年是祖国的未来!
第三部分捐品是1993年何康获得“世界粮食奖”的证书和一份2003年热作学院学生蔡雪琴的何康农业教育科研基金申请表。
爸爸是首位获得有农业诺贝尔奖之称的世界粮食奖的中国人,袁隆平是2004年获奖的第二位中国人,以表彰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3%的人口。爸爸在致词中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他是代表八亿农民来领奖的。爸爸将20万元美金捐出,成立了何康农业教育科研基金。
据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2021年7月15日缅怀名誉理事长何康的文章,从1997年至2020年,共计31所大中专院校的2959名学生获得“何康农业教育奖学金”资助,累计金额达658.8万元。
爸爸一直保存三份奖学金申请表,一份就是蔡雪琴的,另两份是爸爸母校广西大学农学院学生的。读着蔡雪琴的申请表,既心酸心疼,又欣慰鼓舞,多么好的一棵苗子呀,自强不息,努力奋斗。二十年了,不知这位蔡同学身在何处,但是我把蔡雪琴的申请表收进了新书,相信看到你的成长,爸爸的在天之灵会由衷的高兴!
教书育人,科研工作,始终是他心中的梦
第四部分捐赠是1989年“聘请何康为北京农业大学名誉教授”的聘书和一张1986年美国马里兰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证书。教书育人,科研工作,始终是爸爸心中的梦。他给母亲的信中写道:“自己后半辈子搞什么呢?搞关系、搞思想确非所长,我感到今后我们的工作主要要在学术上拿出东西来,必须要在学术上深入下去,领导需带头这样做。但做学术工作是不容易的,要痛下苦功夫。”“我总想一个人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有时想到年已四十,无所成就,各方面都深入不下去,颇觉空虚。有时又想到自己总算依附了一个事业,同它一起在艰难斗争中成长,又感到生活很充实、饱满。能把这支队伍带出来,基础打好,就可让位给青年有为的一代了。”
对于学术的重视,崇尚科学的精神,1961年爸爸全程参加了第一本《橡胶栽培学》、第一本《热带作物栽培学》的编撰工作,为此作了大量的笔记。在编撰完成后,他给妈妈信中写道:“今早梳头发现两鬓已有星星白发,年纪不饶人,但心情很年轻。”
1988年,他65岁,已到了部长退位的年龄。他对我讲,退位后,他最想干的是到大学教书,把他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他婉拒了领导让他退位后任特别顾问的建议,又推掉去扶贫办主持工作的安排,一心想去农业大学教书著书,于是有了这份聘书。农业院校都欢迎他去授课,华南农学院、热带作物学院、广西农学院等院校都发了聘书。
但是真正实现这个愿望已是10年以后的事情。1999年,父亲卸任全国人大常委委员后,办了离休手续。当年10月,陪同他的老师马保之一起去广西大学农学院授课,92岁的马老师讲授“国际农业发展与合作”,76岁的父亲讲授了“中国的农业资源与区域规划”。捐赠品中有父亲在三周内十讲的授课文案。
2月23日,我们来到了儋州宝岛新村。参加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纪念父亲百年的活动,父亲塑像立在他当年题字的创业亭旁,“山野崛伟业,草庐出俊杰”。种棵当年父亲引进的油梨树,妈妈生前最喜欢吃油梨,寄托了我们的思念。
我在纪念仪式上致词:“中国传统讲究魂归故里,宝岛新村是我们的第二故乡!1957年我随父亲南下广州,1958年举家迁所建院来到这里,一起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见证了‘儋州立业,宝岛生根’光辉岁月。爸爸妈妈把人生中最美好的二十年奉献给了两院,给了海南!我们将爸爸与妈妈的近200封家书、日志笔记、奖状聘书等等一系列的父亲遗物捐赠给热科院,它们承载着创业历史、两院精神。
“2011年88岁的父亲带领祖孙四代人最后一次回到宝岛新村,并与曾孙在周总理题词的碑前留影,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这里是故乡。今天我们带着儿孙三代人与亲友们将爸爸妈妈的骨灰送到宝岛新村,魂归故里,入土为安!”
愿探寻、能理解父亲和他的那个时代
我在《把心交给人民》的代前言“写给爸爸的心里话”中写道:“这一切不仅仅是尽孝与怀念,更为的是追寻一种精神,让其传承。近半年眼睛不适,查出得了青光眼,右眼已严重到中度,但编撰工作只能加紧不能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一边细读文字一边思考,一边撰写一边探求,梦中萦绕,醒时体悟,总想提炼出几个字概括父亲的为人。当年岳父总说:“你爸爸这个人纯,太纯了。”当然是褒义,老区出身的干部眼中的爸爸,没有沾染社会上的趋炎附势恶习与人情世故的虚伪,不违心两面做人,也可能过于单纯难免吃亏,不精于计算有碍升迁。有益人民是做人的目标,唯有纯粹是做人内在的品格、为人的本真。唯有纯,才能干净守住本性,唯有粹才能去私为他人,纯就是守真求善至美,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两地书》是父母间私人的通信,完全没有公布于众的动机,每每读来,都被爸爸的真情、激情、感情深深打动,为自己能生活、成长在这样的家庭而感到幸运、幸福,觉得整理、撰写父亲的一生是在张扬人性光辉、传承文明进步的基因。
在编撰中,我想通了主旨,不是记载父亲的事功、经历,而是着重彰显他的思想、情感、人格,回答“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怎么样成为这样一个人”。能够打动我的往往是一些细节:如从两院乘卡车去海口,他让同车孕妇、儿童坐进驾驶室,自己坐在车厢货堆上;如他为只见过一面的学生写介绍信,能纠正原信上姓名的错误;清理“文革”“三种人”时,让他指认打他的学生,他说眼镜被打掉了,没认清,他告诉秘书,如指认了,将毁掉了那个年轻人的一生,哪个年轻人不会犯错误呢;考察云南热带雨林,他给妈妈信中描述,乘独木舟沿澜沧江急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行程,老旧汽车路途抛锚遇险,但是胶林椰树摇曳、傣寨风土人情、山川壮美秀丽,一派乐天向上的精神充满纸面;在国外采种,识别花草树木,探寻新见物种时,求知喜悦的情感……
这些细节更令人动情,感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两天正在撰写“文革”岁月,读着爸爸的交代材料、劳动改造的思想检查、为人写的证明、应造反派作的揭发……上千页的材料,二、三十本的笔记,读得让人心痛!那是一个人妖颠倒、是非混淆、践踏文明、丧失人性的时期,爸爸的检讨是真诚的,因为他相信出身旧官僚家庭的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需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晩,两派武斗打死了人,传爸爸去接受批斗,有人叫嚣要让“走资派”去祭奠武斗牺牲的“烈士”。爸爸出门时穿上中山装,并系上了风纪扣,在生死未卜的关头,爸爸仍坚守了做人的最后尊严!
我直接引用爸爸的文字,是最能保持真实的办法,但是我有所顾虑,这些太个人化的文字可以感动家人,但能打动读者吗?特别是那些80、90后们。爸爸的一生,对现在的年轻人已隔了两三个时代,他们能理解吗?有缘读到这本书的曾经一起弄潮的同伴,以及生活在新时代的后浪们会相信、愿探寻、能理解父亲和他的那个时代吗?我信,所以有了这本书。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