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航途上的温馨港湾——内河重要干线水上服务区建设和服务功能提升纪实

   原标题:打造航途上的温馨港湾——内河重要干线水上服务区建设和服务功能提升纪实

  伴随着我国内河航运的发展,船员和船舶对生产、生活物资及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内河水上服务区应运而生,可为船员、船舶提供生活物资补给、供水等服务,受到了船民普遍欢迎。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年底全国已有58个建成运行的内河水上服务区,广泛覆盖了长江干线、京杭运河、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等内河航道。与此同时,也存在部分水上服务区服务内容较少、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等问题。

  为解决船民船舶“急难愁盼”的问题,交通运输部将“推进内河重要干线水上服务区建设和服务功能提升”作为2022年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主要任务是推进水上服务区建设,推动现有水上服务区拓展功能、升级改造、提升服务水平,研究出台水上服务区服务指南,打造人民满意、功能齐全的高品质服务区。交通运输部水运局(简称部水运局)高度重视,局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作为全局重点工作大力推进。

  线上线下推进 按时保质落实

  一年来,部水运局扎实推进工作,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积极响应,采取视频会议、月度信息报送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各项工作部署和调度督导。

  2022年2月,2022年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正式发布后,部水运局立即明确了专项工作人员,建立了局领导定期调度等机制。3月,印发了通知对做好“推进内河重要干线水上服务区建设和服务功能提升”的全年工作进行了部署,成立了工作组,明确了工作机制。3—4月,各地按照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了推进辖区内水上服务区建设和服务功能提升两个方面的年度工作目标,明确了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5月开始,相关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并按月统计进展报部水运局,部水运局组织对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进度滞后的省份和单位及时督促指导。7月,部水运局副局长杨华雄带队赴武汉调研,主持召开了调研座谈会,督促指导湖北、江苏、浙江相关工作情况。9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内河重要干线水上服务区建设和功能提升工作的函》,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督导。

  在部水运局统一调度和各相关省区共同努力下,全年新建成11个内河水上服务区,新拓展功能、升级改造18个,服务船员140万余人。

  科学编制《指南》 引导行业发展

  一年来,按照更贴近民生实事有关工作部署,部水运局组织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简称交科院)、长江重庆航运工程勘察设计院、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内河水上服务区服务指南编制相关工作。据了解,部水运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内河水上服务区服务指南编制工作。交科院开展了4次线上调研,赴重庆、四川、湖北、江苏、浙江等地9个服务区开展了现场调研,多次与相关交通运输部门、服务区运行单位等进行研究,面向服务区运行单位、航运企业、船员开展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召开了2次专家咨询会。部水运局还书面征求了部内相关司局和相关省份交通运输厅、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意见,听取了专家、公路学会等单位意见,经过部水运局专题会审议后,按程序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内河水上服务区服务指南(试行)〉的通知》(简称《指南》)正式发布。

  《指南》对内河水上服务区管理、运行、服务等提出了要求。

  在管理上,由于内河水上服务区建设、运行主体多元,相关业务涉及多个行业主管部门,《指南》提出,内河水上服务区运行单位的服务行为应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依法依规接受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管。

  在运行上,《指南》明确运行单位是承担内河水上服务区日常运行和维护的单位,并应建立运行和安全管理制度。考虑到内河水上服务区运行主体多元化,对于采用租赁、对外承包经营方式的服务项目、场所或设备,运行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要求,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在服务上,《指南》提出内河水上服务区可结合功能定位和实际情况选择提供相关服务,并针对主要的3类15项服务提出了要求。立足“保基础、促提升”的思路,提出内河水上服务区必须具备生活物资补给、船舶供水服务,对于离岸布置的趸船或固定平台式内河水上服务区,船员有上岸需求的应提供水上交通服务。顺应绿色、环保发展要求,鼓励内河水上服务区提供岸电服务、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接收服务。鼓励内河水上服务区不断增加服务项目,优化服务模式,以达到引导提供高品质服务的效果。

  “下一阶段,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内河水上服务区服务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抓好落实,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督促相关单位落实责任,指导运行单位以实施《指南》为契机,不断推动内河水上服务区建设、服务功能拓展升级、服务水平提升,为船员、船舶提供安全、便捷、高效、优质服务。”杨华雄告诉记者。

  相关链接

  如皋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 光伏用电引领低碳潮流

  近日,连申线航道如皋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1300平方米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成功发电,用电“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年发电量将达20.3万千瓦时,标志着江苏省首个内河水上服务区光伏用电正式启动。

  如皋水上服务区位于焦港河之畔,是南通内河高等级航道唯一的水上服务区,每年停靠船舶约9000余艘次,服务船民约2万人次。

  为满足停靠船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连申线如皋水上服务区不断优化用电新模式,在全面升级内外部电力设备的基础上,逐步增设岸电桩、分布式光伏发电等设备,促进服务区“节能化、智慧化、绿色化”。率先采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减少用电碳排放,历经2个多月完成411块阿特斯550瓦光伏组件、3台60千瓦和一台15千瓦阿特斯逆变器的安装,总装机容量226.05千瓦。此次并网通电后,每年将节约标煤73.3吨,减少粉尘排放63.3吨、二氧化硫7吨、氮氧化物3.33吨、二氧化碳226.6吨。

  下一步,如皋水上服务区将继续优化升级光伏项目,实现区内光伏全域化,同时,探索绿化碳汇、污废资源循环能源动态监测等低碳科技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水上服务区碳排放,建设节能化、清洁化、循环化、智慧化的“近零碳”水上服务区。

  嘉兴钱码头水上综合服务区 医疗服务站解决船员“关键小事”

  “我们常年在水上漂,体检就医特别不方便,听说今天有义诊,我早早就来等着了,这些服务真不错!”测完血压,船员江阿姨赞叹道。

  近日,浙江省嘉兴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团支部与嘉兴市第一医院门诊化验室青年文明号达成共建志愿服务基地协议,在嘉兴钱码头水上综合服务区思古桥港航管理服务站举行志愿服务基地揭牌仪式,嘉兴在浙江首创水上服务区与医院志愿共建的模式,形成“资源共享、志愿共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工作新格局。

  为船户开展健康咨询、心肺复苏教学、信用宣传、反诈宣传和岸电设施操作讲解……活动现场,思古桥港航管理服务站船员驿站格外热闹。

  “在水上服务区共建志愿服务基地,主要针对船员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常年以船为家,日常检查不便,对身体健康指标的关注度也不够,共建双方本着发挥优势和互帮互助的原则,解决船员朋友关心的‘关键小事’。”嘉兴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思古桥港航站副站长李加彬表示,船员们热情参与,一系列暖心的举措、贴心的问候、耐心的解答既增加了船员的获得感,又拉近了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进一步凝聚交通运输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的力量。

  接下来,共建双方将在思古桥港航管理服务站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做精、做细、做暖、做实,持续提高船员健康生活质量,为船员健康保驾护航。

  洛社水上服务区 “颜值”大变样服务暖如家

  对经常在京杭运河无锡段往来的“船老大”来说,洛社水上服务区是他们经常经过和靠岸停泊的一个服务区。

  2022年,作为京杭运河无锡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的一个重要子项,无锡市惠山区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实施了洛社水上服务区综合提升及航运文化标识项目。项目于2022年8月开工,11月完工,主要包括服务区建筑物外立面的整治出新、生态环境提升、文化提升等内容。

  据了解,“船老大”们得知洛社服务区进行了提升改造,都十分期待。对船员来说,一艘货船就是一户水上人家,虽然船上的生活设施越来越完善,但是生活污水却不能像岸上人家一样可直接排放至污水管道,只能等靠岸后到指定的收纳点排放。现在在洛社水上服务区扫一扫二维码,短短几分钟后,船上生活污水就能被抽干了,不仅环保还给船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为了让船员感受到家的温暖,增加归属感,洛社水上服务区在原有服务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党建、法治文化宣传服务、快递存储服务、血压测量等一般医疗服务,打造集便民服务、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休闲观光、船民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水上服务区。

  “明显感觉洛社服务区整体绿化环境变好、道路变美了,闲暇之余我们能在服务区散散步,感受运河文化,感觉非常舒心,满足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过往船员纷纷表示。

  (殷子炫 刘晓雷 李胤 施科 罗俊峰 吴婷竹 谢秀琴 杨佳晨 孔思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