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分飙到9.9,易烊千玺没演出来的现实真相,被他拍出来了!

  深夜,福建厦门集美区的一条老街。

  在老街一头,几个老人津津有味儿地看戏,戏声高亢,古典气息浓厚。

  

  而此刻,在老街另一头,伴着高亢的传统戏曲声,情趣内衣店店主盐不浪正穿着情趣内衣,放着魅惑的小调拍写真。

  

  一方是传统戏剧舞台,一方是现代情趣片场,气氛和配乐交叉对比,弹幕清一色飘过:

  “新奇的艺术碰撞诞生了。”

  以上这个魔幻的情景,来自最近很火的纪录片——

  《这货哪来的》

  

  它由《人生一串》原班人马制作,B站开分9.9,豆瓣评分9.1。

  在商业如此繁荣,快递堆积如山的时代,却很少有人清楚,一件货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部纪录片就将镜头对准了这些货背后的人,他们是手机壳卖家,情趣内衣店主,雕塑手艺人······

  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狗血的剧本,只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讲述着一个个小生意人认真生活的故事。

  坦白讲,在一个变动无常、丧文化盛行的当下,我被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哲学,狠狠治愈了。

  #01

  “人造万物,货见众生”

  -

  情趣内衣店主盐不浪,人称“浪姐”,因为吐槽犀利而荣获封号——情趣内衣界的脱口秀女王。

  没点儿自嘲精神,根本扛不住浪姐的吐槽。

  “有些男的,看见一个女的穿情趣内衣,不得了,像看见了什么大宝藏一样。”

  “我后台一搜吴彦祖,起码有十个地方的吴彦祖,可以玩连连看了我跟你说”

  ······

  有男的对女人有腋毛感到奇怪,盐不浪直接白眼:

  “人类进化的时候是不是对你按下了暂停键,你不知道女人有体毛这件事情是吗?”

  

  网友听了都忍不住拍手:“姐姐你说话收敛点。”

  除了吐槽,浪姐还经常在直播间输出泥石流般清新的两性观念:

  “什么是爱情,就是两个人互相问对方晚上吃什么,直到其中有一方进入坟墓,你们知道吗?”

  许多网友热情涌入,只为等一场浪姐的爱情金句洗礼。

  

  当盐不浪披上性感内衣的时候,千里之外的深圳华强北,三个男人正在给手机套上漂亮的外壳。

  三人名为“衣哥”、“阿水”、“挂哥”。其中,“衣哥”是老大。

  每天夜里,衣哥的尾货小队,都会开着电三轮,手里一根淀粉烤肠,在厦门坂田地铁站旁的街道上风驰电挚。

  这远比《奇迹:笨小孩》里易烊千玺演得真实的一幕,被网友亲切地戏称:“三傻大闹华强北”。

  

  衣哥经营的,是买卖手机壳的尾货生意。

  尾货,简单来说就是厂商剩下不要的商品。但这些库存累赘,养活了衣哥的尾货小队。

  工厂老板对衣哥又爱又恨,他们感谢衣哥消灭了库存,也因为见到这位“行业冥灯”而觉得不吉利。

  因此,衣哥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商界食腐动物”、“爆款埋葬者”。

  如果说被老板记住的,是衣哥的标签,那么被顾客记住的,则是衣哥的嗓门。

  嗓门,是衣哥独特的夜市哲学。他总是铺起10米多长的壳山壳海,站在板凳上大声吆喝。

  

  网友调侃他这是“成功人士必备的轻躁狂”,路过的顾客皱着眉头问他:“你说话为什么那么凶,叫卖叫成这样子?”

  只有衣哥自己清楚:“顾客就是钱,你不交流就没有人民币。”

  但若论声响,在不锈钢业界的爆裂鼓手——“打料老三”面前,衣哥还是差了点儿。

  老三是个自带BGM的男人,手套一戴、风扇一吹,音响一开,锤子开抡。

  

  一天挥锤上千次,任凭听力受影响,却连耳机都不稀罕带。

  而他独特的节奏,造就的是一流水准的技术。他自己锤造收藏的一只鹿,当地没有第二个人做得到。

  被“老三”的锤之技艺折服的网友,纷纷留言:“我现在看到我们小区楼下的这种不锈钢摆件都戴滤镜了。”

  都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被科技包围的世界呆久了,看着这些街边的小摊小店,任谁都会感到难得的轻松。

  

  正如网友@许小栀h所说:“比起那些宏伟的主题,我更喜欢看人们在街边吃串,骑着电驴到处逛的生活,他们很小但好真实,也更触动人心。”

  当然,要保持这么写意的生活状态,对衣哥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02

  认真生活的人不平凡

  -

  衣哥曾为自己的物美价廉而骄傲:“你看我们网上卖的是10块钱10个壳子,还包邮,谁做得到!”

  

  网友调侃他的自信,像极了直播间带货的博主,就差喊一声“上链接!”了。

  但衣哥前一秒还信誓旦旦,下一秒就遭受了一波无情的“工业震撼”。

  因为有厂商早就发明了更先进的生产机器:“每个壳,每个型号,都完全是不一样的。扫一个条码就会出来快递单,直接封上去,直接发走,直接就到消费者手里面了······”

  新玩儿法降低了行业库存,也减少了伊哥的货源。身处食物链底端的伊哥,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但正如老话“蛇有蛇路,拐有拐路”,人们总会找到自己生存的方式。

  衣哥的门路,是找外援——一个70多岁的地摊老江湖。

  

  仿佛地摊界的祖师爷下凡,老爷子上来就是一顿哲学输出:“人终究要死,活着有什么意义。但是你既然生下来了,生命有一个过程,实际上我们享受的就是这个过程”。

  

  跟衣哥的尾货生意一样,盐不浪的情趣内衣,也在跟着时代而变化。

  情趣内衣不再私密,甚至被人融入到了日常穿搭。盐不浪亲眼见顾客把一件情趣内衣搭出了很多不同风格。

  跟盐不浪神交已久的情趣内衣厂商老板雷总,也注意到了类似的变化:穿豹纹的少了,偏日常的需求多了。

  他把这种变化的原因,归根于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自我认可:“穿情趣内衣,以前是取悦对方,现在是取悦自己。”

  

  为了跟上时代,盐不浪的团队每设计一款情趣内衣,都要先构想一个场景,比如“在卧室,听着一个很好听的音乐,然后慢慢的穿上一件情趣内衣·······”

  在内衣的名字上,她首创文学性命名,用“欲山河”、“一枝春桃”、“梅子熟了”代替了简单粗暴的“午夜诱惑”,不但脱离了低级趣味,还拓展了想象的空间。

  

  其实,整个纪录片里,在社会变动中摸索出路的,还有许多像盐不浪和衣哥这样的人。

  四川厨子“菠萝哥”,一直在研究如何在炒得更快的同时,还能保持味道不变。他拒绝了机器炒菜的时代,坚持着心中的“千人千味”。

  专门生产卡车床垫的毛哥,不断地改良自己的床垫功能,只为让千千万万的卡车司机,睡得更舒服。

  他们很普通,却都有着各自的坚持。

  就像纪录片的一句台词:这是一个人人都喊着躺平,却人人都很拼命的时代。

  衣哥有一个目标,是尽快赚钱买一套房子。

  曾经,为了给父亲治病,他花光了自己的几十万积蓄。后来,因为买不起房,女朋友也跟他分手。

  小他几岁的阿水和挂哥,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拼。但衣哥自己明白。

  

  疫情解封后,衣哥的生意回暖,他们接到了一个5000件的国外订单。

  晚上小聚,衣哥说得最多的几个字就是:“搞钱要紧。”

  其实,他们三个都很清楚,尾货生意只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阶段。未来什么样他们并不知道,但不影响他们此刻认真经营。

  阿水和挂哥都喜欢旅行,他们的理想是走遍全球。

  俄乌战争期间,他们每天关心着战局,常常在地图上指指画画,讲述着自己心中的“战争与和平”。

  盐不浪觉得自己是一个悲观的人,她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比较痛苦的一件事情。”

  但她的悲观并不消极,“反正来都来了嘛”,既然来了,就认真地生活。

  

  “打料老三”靠着自己的技艺,在当地小有名气,但他永远都在尝试下一个更难的雕塑。

  在漫长的打料狠活中,他有了一套“青蛙和癞蛤蟆”的生活哲学:

  “青蛙,坐井观天,癞蛤蟆,思想前卫。青蛙变成了桌上的一道菜,癞蛤蟆成了金蟾。关键是你得想得美。”

  在这些人身上,你会看到生活施加的苦涩,但很少感觉他们活得很“丧“。

  他们也会迷茫,也会偶尔思考人生,但总体上活得知足而尽兴。

  

  #03

  不要丧失

  对附近的感受力

  -

  《平凡的世界》里有句话说:“人们宁可关心一个蹩脚演员的吃喝拉撒,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愿意去关注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我想,这大概就是衣哥们需要被记录下来的原因。

  走进衣哥和老三们的世界,你会发现,他们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普普通通,都带着生活的忧愁,又都在认真生活。

  

  为什么普通人的生活哲学总是能够治愈人心?

  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身上,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但书单君觉得,衣哥们的故事,对当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影响,就是它再次把我们的目光拉回到身边的日常,让焦虑的人们看到一种从身边的生活中寻找幸福,获得治愈的可能。

  就像毛哥的床垫,大厂的设计师们永远做不来。因为设计师不会睡在卡车里,他们也不会明白卡车司机们到底需要什么。

  近两年,人类社会学家项飚有关“附近的消失”的说法,被频繁讨论,简单来说,就是指当下年轻人对附近的事情不敢兴趣。

  

  一个更通俗的解释是:

  他们只关心自己和遥远的事情,比如他们对世界大学排名很清楚,对如何考托福、GRE等系统非常熟悉。但他们对自己居住的小区,对小区与菜市场的关系等等却很陌生。

  社会学家徐前进在他的《流动的丰盈》一书中,将这种陌生的成因,归根于当下人们感受力的收缩。

  在徐前进看来,现代城市的形态,是一种高度推崇效率的形态。任何妨碍人员、信息与物质流通效率的事物,都会在无形中被人们忽视和抛弃。

  就像那些地铁旁消失的摊贩、小镇里不被人注意的车间和老街一角的小内衣店。

  人们再难在身边的世界里,感受日常生活的“烟火气”。

  徐前进表示,一个感受力收缩的人,往往因为无力应付复杂的社交,所以倾向淡漠,而长此以往,会形成以沉默应对变化的习惯,对周遭的一切不再关心。

  你可能注意过,有些长时间沉浸在短视频中的人,他们的眼神空洞、麻木,对屏幕外的一切视而不见;还有许多常年宅家的社恐人士,和邻居见了面也无法轻易打一声招呼······

  因此,衣哥的吆喝,浪姐的吐槽,老三的锤艺,某种程度上何尝不是在这个冰冷的数字时代里,给城市注入的一丝温情。

  

  正如一件手机壳的意义,不只是在于保护手机,还在于给买到它的人带来好的心情。

  “我感觉换了手机壳以后,就感觉像换了一部手机一样,相当于换了一个心情一样。”

  

  他们路过,停下,满心欢喜地挑挑拣拣。他们交流,砍价,相互买单,相互建立关系。

  从这些情景中,人们会明白,能抚慰人心、减轻焦虑的,永远是真实的生活。

  正如项飚所说:

  “不要被一些抽象的象征性符号裹挟,要从真实的、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出发。也许,当你和小区门口买菜的人顺畅交流后,你从他们的生活中得到的能量和营养,会是你的财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