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区工业贸易发展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2022年,工贸局全体干部职工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区的工作安排,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狠抓经济发展各项工作落实,奋力推动全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现将全年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2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GDP)915.8亿元,增长7.4%(总量第2位,增速第1位)。

  ——规上工业增加值739.3亿元,增长12.4%(总量第1位,增速第1位)。

  ——固定资产投资503.4亿元,增长12.7%(总量第3位,增速第3位)。

  ——工业投资263.6亿元,增长55.1%(总量第2位,增速第2位)。

  ——基础设施投资81.8亿元,增长33.5%(总量第5位,增速第1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3亿元,增长15%(总量第6位,增速第1位)。

  ——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数)540亿元,增长15.7%(无排名数)。

  二、2022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谋划经济发展

  一是进一步做强做大石化产业,积极推动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发展,编制了《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年版)》,并报省政府审定,规划环评已取得省生态环境厅出具的审查意见。二是科学谋划千亿级新兴产业园发展,进一步优化园区开发边界,开展征地拆迁和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三是扎实推进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前期工作,完成项目转规,并取得用海批复。四是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双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和要求,印发实施了《大亚湾开发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2年主要工作安排》。五是编制《大亚湾区工业园区产业地图》(2022年版),力促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项目引得进,落得下。六是编制完成大亚湾港口片区发展工作方案,科学谋划港口发展。

  (二)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做好经济运行分析和监测预警工作。实施周调度、旬研判、月分析经济运行工作制度,实时跟踪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变动趋势,及时发现经济运行有利因素、不利影响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二是提出经济调节的对策和建议,助力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现我区生产总值(GDP)连续四个季度位居全市第一,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开发区力量(一季度GDP增长12%、上半年GDP增长8.7%、前三季度GDP增长7.8%、全年GDP增长7.4%)。

  (三)提升项目服务水平,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一是坚持“挂图作战”,按照“一案一策”的原则,落实一线工作法,领导在一线指挥,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工、建立工作机制等措施,协同推进项目建设。13宗省市重点项目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2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6.4%;49宗区重点产业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72.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6.1%,均超时间节点完成任务。二是做好重大石化项目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统筹协调重大项目及其配套工程推进过程中的公共宣传、公众参与、舆情应对、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共完成了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核准前公示、恒力石化项目建设用地许可证批前公示等15项公示,有力保障了重大石化项目顺利推进。完成了恒力PTA项目电力外线接入电缆敷设电力工程、惠州大亚湾埃克森美孚220千伏变电站接入系统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惠州港荃湾港区公用液化烃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三是提升服务水平,推动重大项目纳统工作。多次组织埃克森美孚公司、SEI、住建局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推动建筑业及进口设备数据应统尽统。

  (四)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

  一是大力推动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华泓新材料成功获批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爱博智控成功获评惠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昊润包装、晟惠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申报2022年度第二批惠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完善创新能力建设机制。印发实施《惠州大亚湾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同意建立大亚湾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联席会议制度的函》和《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行动计划(2022-2025)》。三是加大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全年共组织了三批74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通过认定67家,通过率90.5%;成功引进区外高企14家;全区高企保有量预计达173家。推动有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培育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132家。四是培育企业发展智能制造。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截至目前,我区已有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五是积极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惠州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全年申请发明专利14项,发表SCI/EI论文8篇,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防科技项目1项,申报粤惠联合基金6项,揭榜挂帅项目1项,广东省重大项目2项,企业合作项目6项,服务企业10余家,打造湾区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五)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园区绿色发展

  一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指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备案。2022年完成企业技术改造备案项目41宗,计划总投资额达21.8亿元。二是落实惠企政策。积极入企宣贯政策文件精神,推荐工业项目申报专项扶持资金,今年已向企业拨付省级专项扶持资金8514.7万元、市级专项扶持资金365.74万元、区级专项扶持资金997.64万元,足力帮扶企业降成本、减负担、稳产能、提效率。三是强化节能双控。据初步测算,2022年我区能源消费总量约1575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下降5.6%左右(按GDP增长7.4%测算)。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上马,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从源头控制不合理用能,推动宇新丁酮、宙邦3.5期、忠信化工苯酚丙酮等21个项目取得节能审查批复。四是着力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比亚迪电子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广东科翔、大亚湾科翔、智恩电子、立邦长润发等4家公司38个产品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智盛化工和伊斯科新材料被认定为市级节水型企业,宏瑞能源、华达通气体等14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为开发区绿色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六)加强服务与监管,促内贸稳外贸

  一是建立重点外贸企业跟踪监测机制,实时掌握企业动态。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投资动向,对全区重点外贸、外资企业建立领导挂钩联系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每月收集全区前20家重点企业和重点油品化工企业的进出口情况,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二是推动油品大宗商品进出口数据纳统。建立油品化工企业进出口数据监测机制,实时掌握企业保税进口完成情况,及时跟进每一船原油进口情况,督促企业开展保税进口业务。据企业反馈,2022年全区完成原油保税进口333.37万吨、金额165.43亿元(其中惠州石化完成162.88万吨、金额81.57亿元;华德石化完成170.49万吨、金额83.86亿元)。三是落实稳外贸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相关政策,加大对企业的扶持政策宣传力度,引导企业积极申报扶持资金。2022年全区共有22家企业39个项目获得约1559万元上级资金扶持。同时,按市有关要求,对获得市“大宗商品进口”项目给予区级35万元配套扶持。四是全力保障跨境物流畅通。保障企业跨境货物运输顺畅,推动比亚迪电子全年出口增长12.8%,推动全区外贸出口额增长6.9%,积极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七)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强化政务政务诚信建设。大力提升全区信用水平,加强对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信用监控力度,督促受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时登录“信用广东”“信用惠州”网进行行政处罚信用修复。至今共修复18条信息(涉及5个单位)。二是强化信息建设对营商环境的支撑。2022年我区累计完成数字化转型规上工业企业80家(今年市下达任务数是76家),其中14家获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完成上云上平台签约78家,完成中海油惠州石化建设和金百泽的“工业互联网项目”作为标杆项目入列省市重点推进工作,完成我区新建5G基站305座(今年市下达任务数是257座),现已累计建成787座,进一步完善5G网络建设,强化我区企业信息化建设。三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鼓励、引导和扶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速发展,积极培育企业上市。2022年,给予科翔电子500万元区级资本市场配套奖励资金。目前我区有2家上市企业(科翔电子,光弘科技),2家挂牌新三板公司(通发激光,华泓新材);深化政银企合作,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成功举办大亚湾区三场“政银企”对接会,缓解企业在疫情期间遇到的融资难问题,推动地方金融更好地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引导资本投向实体经济,推动我区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成功推动区属创投基金平台大亚湾创新投公司新增发起设立3支基金(新兴一号产业基金、双新创业基金、科创五号基金),目前在管基金共8只,管理规模约5亿元。四是持续开展价格专项检查工作。2022年开展了春运价格监管专项检查工作、粮食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教育收费专项检查工作以及涉企收费专项检查等专项检查,共检查了区内38家经营主体,切实规范经营主体的收费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进一步提升政府单位服务效能,不断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

  (八)加强行业管理整治,狠抓安全生产检查督促

  一是狠抓企业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督促工作。积极按照区委管委会、安委办、食安办等部门开展各项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作任务,协调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全生产月、危化品综合治理等相关工作,并按时报送工作情况。同时统筹组织各科室积极迎接各类督查行动,在2021年大亚湾开发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制考核中取得优秀的名次。二是深入开展餐饮场所燃气安全排查。印发了《2022年大亚湾开发区餐饮场所燃气使用安全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全年已联合第三方安全生产工作完成2次全覆盖排查,共检查餐饮企业1584家,排查率100%,发现安全隐患1063处,已全部整改完毕。三是加强燃气报警装置安装。经管委会同意,我局申请了工作经费300万元,将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对全区1503家餐饮经营场所实施带自动切断阀的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安装工程,彻底解决燃气泄漏事故风险,提升全区餐饮行业整体安全水平,截至12月31日,已安装燃气报警装置1203家,剩余约300家将于2023年后餐饮场所复工会安装。四是排查环保油使用。2022年共排查出涉嫌使用“环保油”餐饮场所56家,已移交至各街道办和相关部门处置。五是强化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管理。印发了《2022年大亚湾开发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共开展7轮专项排查整治,检查企业398家次,出动人员842人次,累计发现隐患738处,已全部整改。六是加强成品油行业整治。共开展5轮排查整治,1次专项排查,检查企业398家次,出动人员762人次,累计发现隐患668处,均已整改完毕。治理环保油、再生资源回收以及成品油的行业乱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改善人民群众消费环境。

  (九)狠抓疫情防控各项任务,保障经济稳定发展

  一是指导企业科学抓好疫情防控。1.继续对企业疫情防控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领导,优化组织结构,按“一企一人”方式,网格管理专班累计向全区工业企业565家(其中规上217家,规下348家),6家工业园区,60家服务业企业,6家大型商业综合体,17家油站,24家金融机构派出6名一级网格长(由区领导担任),57名二级网格长,288名网格员。2.严格落实网格“四个一”管理要求,坚持网格员每日一次电话联系企业,每周一次到现场检查,有紧急状况第一时间报告并及时到现场处理,二级网格长每周召开一次网格员会议,督促企业落实“防控四有”措施,即有预案、有机构、有物资、有专人,压实企业防疫主体责任。3.出台《大亚湾区工业贸易发展局2022年第四季度开展企业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检查暨企业服务活动方案》,并于10月26日至12月31日到辖区企业开展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检查以及企业服务活动。4.按照上级要求,多频次,高效率地配合卫计局完成了风险地区来人排查、企业员工疫苗接种、多次大规模核酸检测、企业通勤证、生产物资通行证管理等大量工作,指导督促企业压实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较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保障全区及风险区域生活物资供应。1.完善生活物资保障机制。制定全区生活物资保障各类应急预案、保供流程等,并及时修订完善。2.持续摸排我区保供重点企业,进行登记造册,目前我区有重点保供企业41家,重点物流配送企业14家。3.在我区0304、0904、1005以及11月份开始的多次疫情中,采取有力措施,主动靠前服务,有效保障了我区中高风险区及全区生活物资供应。4.加强对重要民生商品进行市场监测,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和重要节假日期间,加强巡查检查。今年以来,我区和高风险区域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三是抓好防控物资保障工作。目前我区储备防护服2.1万套、隔离衣1.9万套、医用防护口罩(N95)4.44万个、医用外科口罩18.26万个、手持式红外测温仪0.17万个、75%酒精消毒液0.65万瓶、抗原检测试剂1.08万份,储备的防控物资足够满足运转需求。同时,加强防疫物资重点生产企业产能巡查,截至目前并无出现防控物资短缺的情况。四是加强全区陆路口岸疫情防控工作。对我区3个企业作业点和1个转运点的高风险工作人员落实“四件套”管理(集中居住、闭环管理、每日核酸检测、全程疫苗接种),跨境车辆预约作业,进出扫码核验闭环管理。自3月18日实施全接驳模式以来,全区作业跨境车辆共计1329车次,其中转运点811车次,企业作业点518车次。全面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督导,及时补齐短板,确保陆路口岸疫情防控管理有序,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应有之力。

  (十)加强机关党建,营造干事创业氛围

  一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就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了安排部署。召开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专题学习研讨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党总支和各支部组织党员学习、组织开展专题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迅速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传达到每一个党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以更大的担当作为推动大亚湾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我局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通过监督检查、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2022年8月5日,我局召开纪律教育学习月暨集中开展“庸懒散拖”问题专项教育整治动员部署会议,制定了《关于在工贸局集中开展“庸懒散拖”问题专项教育整治的实施方案》《区工贸局2022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实施方案》,深入开展自查,着力解决机关作风存在的问题。三是狠抓理论学习。制定了《2022年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加强党的政治理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组会“第一议题”、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开展集中学习。2022年,召开党组会议17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14次。四是做好机关党建工作。完成口岸办党支部、粮食局党支部支委补选工作,与西区塘布村、爱群社区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书》,开展主题活动5次,接收党员党组织关系7人。五是做好组织人事工作。配合区委组织部做好职级晋升工作,我局职工续聘工作,信息采集工作,对接挂职干部报到工作,退休干部职工办理工作,完成2021年度绩效差异化考核工作。以务实、求实、踏实的态度,狠抓落实,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组织人事工作,坚持文化柔性管理和制度刚性约束相结合,营造干事创业氛围。

  三、存在问题

  (一)规划编制和报批问题。《广东省惠州市石化产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年版)》已于4月底报省政府审定,因省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暂未出台,省发改委暂未启动审批程序。

  (二)工业企业经营问题。在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和全球经济下行等影响下,工业企业面临成本上涨及需求不足,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压力。

  (三)高企培育目标问题。2021年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30家,同比增长17%,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已达67%。今年高企保有量目标170家,需同比增长30.8%,难度极大,需进一步加大高企引进培育力度。

  (四)大亚湾新兴产业园管理机构设立问题。按照《关于我市千亿园区2021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情况的报告》(惠市工信〔2022〕160号),大亚湾新兴产业园未设立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

  (五)行业专项排查整治问题。我局同时牵头全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成品油行业、餐饮场所燃气使用安全等多个行业的综合整治工作,其经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照经营现场屡禁不止,排查任务重,整改难度大,且因我局无执法权和相关审批权,缺乏有力抓手推动整改。

  四、2023年工作计划

  (一)完善规划编制,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协调推动《广东省惠州市石化产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年版)》取得省政府批复;完成霞涌片区产业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开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及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

  (二)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园区建设。加强与企业沟通对接,完成惠州港荃湾港区公用液化烃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动美孚研发中心项目第二、三次环评公示,推进美孚乙烯、中海壳牌三期、恒力PTA三大石化项目按计划建设。梳理省、市重点项目和区重点产业建设项目,落实挂图作战,完成重点项目建设。

  (三)推进科技创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推进惠州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通过新建、合作、改造等方式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完善科创园孵化器功能内容,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集中发展区,孵化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全力推动高企培育、申报工作,力争完成2023年高企任务目标。

  (四)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抓好能耗双控。严格实施项目评估制度,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建设,进一步提高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能源利用和预警制度,推动石化区综合能源站项目和国华电厂二期燃气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大力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以技改带动企业节能降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五)持续做好经济监测,发挥决策参谋作用。以GDP核算为导向,瞄准短板弱项,科学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评估、预判预警,加强统计数据服务保障,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奋力完成市下达指标任务(全年GDP增长8%)。

  (六)建立园区管理机制,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按《惠州市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惠市工信〔2021〕164号)要求,设立园区专职团队,建立完善的工业园区管理机制,为大亚湾新兴产业园区提供综合协调、规划建设、用地保障、产业发展、安全环保和运营管理等服务。

  (七)提高服务效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出台《大亚湾区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做好资金保障,推动落地落实。鼓励更多金融机构来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快产业扶持项目网上申报平台和“政银企”对接平台建设。常态化开展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排查,做到排查发现一起,推动解决一起。协调督促各单位落实《大亚湾区营商环境评价补短板工作清单》《实施<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补短板工作清单》,不断优化我区营商环境。

  (八)坚持常态化防控,坚决落实防住疫情要求。发挥企业网格化疫情防控专班、路陆与航空口岸疫情防控工作专班、防控物资保障组、生活物资保障组等机制作用,督促企业落实人员健康管理、疫苗接种、跨境货运作业点管理等疫情防控措施,履行企业防控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