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家校共育 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教育

  昨天是第28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披露的数据,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其中,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如何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在我市行知小学,一堂心理健康团辅课开始了。

  

  这个以团队进行的游戏叫信任盲行,它的规则是需要同学们两两一组,其中一人戴上眼罩扮演盲人,另一人牵着伙伴的手,在不用语言提示的情况下,帮助伙伴穿过障碍物,到达终点。

  

  之后再互换角色,再次挑战。

  

  老师告诉记者,这样的团辅课不仅有趣,放松了大家的心情,最主要的是让同学们在游戏中感受团队的力量。

  

  除了这样的心理健康团辅课,学校还会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题班会、讲座以及家长亲子课堂等活动,帮助同学们释放情绪和心理压力。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

  

  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问题。

  

  为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22年,我市教育局下发《“珍爱生命、心理护航”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相应通知,推动了全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去年一年,全市中小学新增心理辅导室149个,组织心理师资培训教师2.5万人次,专兼职教师持证上岗人数达到1830人。

  

  今后,我市教育部门将加强心理教师的师资培训力度,打造一批业务精干的学校心理咨询师,注重广大班主任心理教育基本技能培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全方位多角度保驾护航。

  

  然而,要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小觑。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冲突和缺乏关爱。

  

  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事情包办过度、打击式教育、陪伴不足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医生告诉记者,陪伴的缺失和鼓励教育的缺少,不仅容易让孩子缺少安全感,还容易使孩子感到自卑,看待问题容易固着化。

  

  当周围出现应激事件或者原有压力增加时,孩子就可能出现突如其来的分离性症状。

  

  医生提醒,对于家长来说,多多陪伴孩子,增加家庭互动十分重要。

  家庭教育方式上要以鼓励为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支持和帮助。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焦虑、抑郁、失眠等比较明显的症状,可以到精神心理科进行心理干预、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

  结束语:不同于外在的人身安全,心理安全常常容易被忽视。我们呼吁学校、社会和家庭,更多地去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守门员。

  版权声明:凡本平台发布的

  所有原创新闻内容

  任何媒体、组织或个人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