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理学得好的孩子聪明?家长这样培养,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小学的时候,大部分的同学都看不出来聪明与否。因为孩子只要有家长的督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就不会差,在班上中等以上,甚至排名前三都是很正常的。

  到了初中,特别是初二的时候,孩子是否聪明就渐渐地能看出端倪了。一般来说物理学得好的孩子特别聪明。因为,物理不是一个单纯的理科,它用到了语文的审题和逻辑能力,又用到了数学的公式和计算能力。

  物理是一个将生活现象和科学知识相结合的科目。你可能学会了一个知识点,好像听明白了,但是让你用这个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又感觉很懵逼了。

  

  喜欢乱涂乱画

  创造力强的孩子很喜欢乱涂画,他们的绘画没有什么规矩,各种五颜六色、长长短短的线条,甚至是一些根本看不懂的符号。

  为了制止孩子乱画的行为,很多家长甚至直接将孩子“痛打”一顿。

  要知道国外很多教育家都认为,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应该以儿童绘画为符号作为突破口。

  孩子通常在2岁左右开始因为有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将所思、所想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意味着他们的想象思维开始活跃,孩子信手“乱画”并不是调皮捣蛋,而是身心发展的需求。

  

  喜欢恶作剧

  有的小朋友天生就是“捣蛋鬼”,他们喜欢把玩具藏起来,或者洗脸的时候把水溅得到处都是,他们喜欢捉弄人,甚至以此为乐。

  面对这种“小坏蛋”,很多爸妈感到无可奈何。但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博士的调查显示,爱玩恶作剧的孩子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较之于循规蹈矩的孩子更大。

  这是因为孩子们在做恶作剧的行为过程中,他们会在内心世界设计一个有新奇感的方案,需要进行相当强度的脑力运动,在一次又一次的恶作剧中,无疑是催化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挖掘孩子的无限潜能。

  

  社会大课堂

  物理考试的命题趋势是:与生活关联密切,把学生的能力考出来。不懂物理没关系,家长用这三点指导,孩子物理开窍顺理成章!比如上面这道“抬头看灯管,低头唱国歌”的物理生活题,只要日常生活多观察、多思考,答题时就可以轻松自如,游刃有余。物理学习不要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的这些知识。课外知识知道得越多,考试成绩就会越好。

  

  从生活入手,培养物理学习兴趣

  物理就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只要善于对生活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善于进行常识性的知识储备,就有助于缩短孩子与物理学科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自然而然地入门。比如物体的运动,声音的传播,温度计的使用,视觉上错觉的形成……再比如雾凇的形成,露珠的形态,山峦在水中倒影的成因……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都可以用物理规律进行解释。

  家长对孩子学习物理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应该是:细心观察周边的事、物和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物理的学习能力会随之提高。举个例子,比如和孩子一起游泳的时候,让孩子观察并猜想,是眼中看到的游泳池的水深,还是实际测量后的池水深?然后继续发问,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从个别事实出发,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方法称为归纳法,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出发,推出特例性知识结论的方法称为演绎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牛顿说过:“在实验中各个定理都是从现象中推论出来的,然后再通过归纳而成为普遍的原理。”爱因斯坦也说过:“适合于科学幼年时代的归纳为主的方法,正在让位于探索性的演绎法。”

  总之,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物理学的专家都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归纳和演绎的方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所以,孩子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要让他善于归纳。例如:对于大量的物理习题,要善于归纳,找出某一类问题中隐含的共同的本质规律,也就是“多题归一”。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从茫茫题中解脱出来。

  

  这个问题也是李永乐老师一直在深究的问题。作为“网红物理老师”,在科普了无数网友物理知识后,他整整花了三年时间,打磨出一套适合5~12岁孩子看的物理启蒙科普书——《李永乐老师给孩子讲物理》,是一套适合学龄儿童的物理启蒙读物。

  深入浅出,读着轻松,内容却涵盖初中物理“声、光、力、磁、电”五大板块,又渗透高考题型中的相对论、量子力学。在李永乐老师的编排下,通过从日常现象通达万物之理,这十册读物,实际上是给孩子讲的10堂科学思维课。

  

  《李永乐老师给孩子讲物理》适用于3-10岁的孩子,可以对孩子的物理进行启蒙,同时穿插了数学、化学、科学、技术、工程等多门知识,既能增长孩子的相关知识,还能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李永乐在人大附中教书的几年中,就培养了300多个清华北大的学生,被戏称为“永乐大典”,可见他在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优秀经验。

  

  物理知识虽千差万别,李老师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搭配专业漫画家轻松明快的图画,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埋下热爱科学的种子。

  具体我们可以来看几个例子:初中物理教材和试题中的熟面孔,它们在启蒙书中都以一种更友好的方式进行登场: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筷子的弯折实验、海市蜃楼的成因——光的折射。

  

  磁铁的磁感线方向。

  

  声调的高低。

  

  甚至初高中物理都会涉及的自由落体。

  

  几乎是高考必考的光电效应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套书中,既有对孩子的正向引导,也有发散性思考,每册书的最后还有“小读者来信”,可以让孩子通过别人的问题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如果你让自己的孩子快人一步,在将来的学习中如鱼得水,考入名校并拥有更多的无限可能,不妨给孩子看看这套书!

  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