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推荐!高分作品《中老年健康参照书》,新鲜出炉带领你遨游知识海洋!
今日推荐:《中老年健康参照书》 作者:严锴。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二章中老年养生保健与运动
倒立爬行法
双手着地,双脚朝上靠墙或依附横空的绳索慢慢移动。倒立慢行2~3分钟,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内脏功能,调节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有健身之效。
快速行进法
又叫“小跑步”法。即跨步时一只脚迅速着地另一只脚又向前抬起。能促进消化系统或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慢性关节炎等病的康复。
原地跑步运动的方法
原地跑步是在跑步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一项简易高效的运动项目。由于它不受场地限制,也不需专门时间,可穿插在学习、工作、家务中间进行,而且运动量、健身效益皆不亚于其他运动,这对快节奏生活的城市市民,尤其是工作忙、惜时如金的中年人来说,是非常适宜的。
原地跑的健身作用同其他跑步一样,是通过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和增强心功能来实现的。通过锻炼,首先可以增强呼吸能力,使呼吸变得深而慢。从而既为肺脏赢得了更多的休息时间,又保证了充足的呼吸量,促进了新陈代谢;其次,也锻炼了心脏,表现在单位时间内脉搏跳动次数有所减少,但搏动却越来越有力,这又意味着心脏赢得了较多的时间;再次,心脏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加快,可减少血中胆固醇在血管壁的附着,这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大有好处;此外,还能促进体内多余能量的消耗,预防肥胖。
要使跑步取得健身效果,应注意些什么呢?
跑步前,先做适当的肢体放松动作,如伸伸懒腰、蹬蹬腿、弯弯腰,使全身肌肉逐步舒张,关节得到一定活动,使心脏的运动适应人体运动状况。
跑步时,以脚掌着地,身体尽量上腾,两臂轻松自然摆动,小臂弯曲成90℃,整个动作以下肢动作为主,带动全身运动。开始时先慢跑,身体适应后,再慢慢加速。原地跑的步伐,可用小步跑、高抬腿跑、踢腿跑等交替进行,以避免单一跑的枯燥无味,提高跑步兴趣。每次跑的时间、速度,也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小量开始,慢慢增加。可采用以下方法自我选择:计时跑,从每次跑1分钟渐次增加到3~5分钟。计数跑,从每次跑300步,逐渐增至1000步。计速跑,从每分钟100步,渐次增至300步。
跑步后,做适当的放松运动,如做几节体操,伸展肢体,这对尽快消除运动中产生的疲劳大有好处。
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要想了解自己的锻炼效果,除凭自我感觉外,主要通过测定安静时单位时间内的脉搏与锻炼前安静时的脉搏相比较,即可知道。如果锻炼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较以前减少,且搏动有力,即获得了锻炼效果。如无变化,则说明运动量还不够。
长跑的学问及方法
长跑锻炼既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又能增进身体健康。但必须掌握要领,讲究方法,否则,用法不当,将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
长跑锻炼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让身体更加灵活。使全身感到温暖后,再脱掉厚衣服开始长跑,但不要一下子脱下过多衣服,这样容易发生扭伤和感冒。要保护好手、耳和面部皮肤,防止损伤。天气寒冷时戴上手套。耳套并经常揉搓易冻部位。
开始长跑锻炼不要心急,运动量的大小要循序渐进。开始几天,跑的速度慢些,距离近些,以后再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逐渐加快速度和增加距离。长跑最好选择泥土路面、运动场或公园,这些场合空气新鲜,而且较为安全。
要掌握长跑的正确呼吸方法,一般是两步一呼两步一吸,也可以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用鼻吸气用嘴呼气,使呼吸节奏与跑步动作节奏协调一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进入呼吸道空气的温度,减轻冷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也可以过滤空气中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如果呼吸方法不正确,跑起来就会缓不过气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造成氧气供应不足,容易发生大脑缺氧而晕倒。遇上大风、浓雾的天气,最好不要长跑,改在室内或院里做操。
遇上大风、浓雾的时候,可以用打拳、原地跑代替长跑。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冻伤或感冒,还可以防止吸入雾中酸、碱、苯、酚、灰尘和病原微生物,引起气管炎、喉炎、眼结膜炎及过敏性疾病等。每次长跑完毕,要找个避风处做肌肉放松活动,及时擦干汗水,穿好衣服,防止着凉。
锻炼脚的主要方法
对脚的保健,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是非常错误的。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十二经络的重要起止部位,被称为“第二心脏”。脚上有很多通往全身的重要穴位,经常刺激这些穴位能治疗全身的疾病。因此做好脚的保健,是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重要方面。
洗脚
勤洗脚能够使精神振奋、心情舒畅,还可预防各种皮肤病。冬天用热水洗脚,能促进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环。劳动过后,用热水烫脚,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防止肢体麻木。睡前洗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良好而温和的刺激,促进大脑皮层进入抑制状态,非常有利于睡眠。
暖脚
人的脚皮肤表面温度维持在28~33℃时,感觉最舒服,如果降到22℃以下,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低于10℃就很容易引发冻疮。所以要注意选择保暖,防水,透气性能好,能使脚保持干燥的鞋袜,并要及时洗换。经常在室内工作的人不要久坐不动,要适当活动,或做做课间操,使脚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和一定的温度。
搓脚心
洗脚后,用右手搓右脚心,用左手搓左脚心,直搓到发红发热为止。具有益精补肾、强壮身体、防止早衰的作用,而且还能疏肝明目,清心安神,促进睡眠,对眩晕、咯血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散步、慢跑或赤脚行
脚底有着与内脏器官相联系的敏感区,步行或赤脚行就能使脚底肌肉、筋膜、韧带、穴位、神经末梢更多地接受刺激,把信号传入相应的内脏器官及与之相关的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又把它传到各个相应器官,从而调整人体全身功能,达到保健全身、防病及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和功能。
高抬脚锻炼健身法
每天至少把脚抬高一次,每次十几分钟,就觉得浑身舒坦。因为当一个人跷起脚之后,脚部的血液就可流回肺部,使心脏得到充分的氧化,让静脉循环活泼起来,大大有利于心脏的保健。双脚跷起高于心脏,腿和脚部的血液产生回流,长时间绷紧的大小腿得到了松弛,双脚就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使身体重新健旺,可增强办事效能。
孩子放学回家后,平躺在床上休息5分钟至10分钟,不用枕头,将两脚抬高于心脏。这种姿势可以使血液从腿流回,使新鲜血液供应到脑。这样使身体和血管松弛一下,对中年人高血压患者或一般用以解除静脉紧张,都是有极大益处的。
现在流行的睡椅,多采用了便于跷高脚的设计。如果坐在摇椅上,又能把脚跷得高过头部,效果会更好。另外,在看电视时,把鞋子脱掉,将双脚放在沙发或椅子上,虽不雅观,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五禽戏运动方法
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戏,即游戏、戏耍之意。所谓五禽戏,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种锻炼身体的功法。
养生机理
五禽戏属古代导引术之一,它要求意守、调息和动形协调配合。意守可以使精神宁静,神静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通调经脉;动形可以活动筋骨,利关节。由于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动作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区别。虎戏即模仿虎的形象,取其神气、善用爪力和摇尾、鼓荡周身的动作。要求意守命门,命门乃元阳之所在,精血之海,元气之根,水火之宅,意守此处,有益肾强腰、壮骨生髓的作用,可以通督脉、去风邪。鹿戏即模仿鹿的形象,取其长寿而性灵,善运尾闾,尾闾是任、督二脉通会之处,鹿戏意守尾闾,可以引气周营全身,通经络、行血脉,舒展筋骨。熊戏即模仿熊的形象,熊体笨力大,外静而内动。要求意守中宫(脐内),以调和气血。练猿戏时,着重于内动而外静,体轻身健的目的。要求意守脐中,以求形动而神静。鸟戏又称鹤戏,即模仿鹤的形象,动作轻翔舒展。练此戏要意守气海,气海乃任脉之要穴,为气血之海;鹤戏可以调达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五禽戏的五种功法各有侧重,但又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的功法,如果经常练习而不间断,则具有养精神、调气血、益脏腑、通经络、活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神静而气足,气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气动形,达到三元(精、气、神)合一,能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健康长寿。
练功要领
(1)全身放松练功时,首先要全身放松,情绪要轻松乐观。乐观轻松的情绪可使气血通畅,精神振奋;全身放松可使动作不致过分僵硬、紧张。
(2)呼吸均匀呼吸要平静自然,用腹式呼吸,均匀和能动。吸气时,口要合闭,舌尖轻抵上腭;吸气用鼻,呼气用嘴。
(3)专注意守要排除杂念精神专注,根据各戏意守要求,将意念集中于意守部位,以保证意气相随。
(4)动作自然五禽戏动作各有不同,如熊之沉缓、猿之轻灵、虎之刚健、鹿之温驯、鹤之舒展等等。练功时,应据其动作特点而进行,动作宜自然舒展,不要拘谨。
太极拳运动招术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拳术之一。由于其动作舒展轻柔,动中有静,圆活连贯,精气相随,外可活动筋骨,内可流通气血,协调脏腑,故不但用于技击、防身,而且更广泛地用于健身防病,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养生法。
太极拳以“太极”为名,“太极”指万物的原始“浑元之气”,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其根,此消彼长,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则变化万千。因而太极图呈浑然一体、阴阳合抱之象。太极拳正是以此为基础,形体动作以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故观其形,连绵起伏,动静相随,圆活自然,变化无常;在体内,则以意领气,运于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意领气,气动形,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浑然一体。这样看来,以“太极”哲学指导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构成了太极图形。拳形为“太极”,拳意亦在“太极”,以太极之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激发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使生命保持旺盛的状态,这就是太极拳命名的含义所在。
养生机理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重意念,使神气内敛,练太极拳要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气收敛于内,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内敛则“内无思想之患”,而精神得养、身心欢快;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机体自然健旺。
调气机,以养周身。太极拳以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身。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元气之根。肺、肾协同,则呼吸细、匀、长、缓。这种腹式呼吸不仅增强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而且可益肾而固护元气。丹田气充,则鼓荡内气周流全身,脏腑、皮肉皆得其养。
动形体,以行气血。太极拳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即所谓“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气经任、督、带、冲诸经脉上行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膝、踝以至于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后,气复归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百骸均得到锻炼。具有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行气活血的功效。
由于太极拳将意、气、形结合成一体,使人身的精神、气血、脏腑、筋骨,均得到濡养和锻炼,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作用,保证人体健康长寿。恰如《累门·上古天真论》所说:“提挈大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寿比天地”。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养生,道理也正在于此。
练功要领
(1)神静、意导练习太极拳,要始终保持神静,排除思想杂念,使头脑静下来,全神贯注,用意识指导动作。神静才能以意导气,气血才能周流。
(2)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含胸,即胸略内含而不挺直;拔背,即指脊背的伸展。能含胸则自能拔背,使气沉于丹田。
(3)沉肩坠肘、体松身体宜放松,不得紧张,故上要沉肩坠肘,下要松胯松腰。肩松下垂即是沉肩;肘松而下坠即是松肘,腰脖要松,不宜僵直板滞。体松则经脉畅达,气血周流。
(4)全身协调、浑然一体太极拳要求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只有手、足、腰协调一致,浑然一体方可上下相随,流畅自然。外动于形,内动于气,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内外相合,则能达到意到、形到、气到的效果。
(5)以腰为轴太极拳中,腰是各种动作的中轴,宜始终保持中正直立,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腰宜松、宜正直,腰松则两腿有力,正直则重心稳固。
(6)连绵自如太极拳动作要轻柔自然、连绵不断,不得用僵硬之拙劲,宜用意不用力。动作连续,则气流通畅;轻柔自然,则意气相合,百脉周流。
(7)呼吸均匀太极拳要求意、气、形的统一和谐调,呼吸深长均匀十分重要,呼吸深长则动作轻柔。一般说来,吸气时,动作为合;呼气时,动作为开。呼吸均匀,气沉丹田,则必无血脉愤胀之弊。
太极拳的流派很多,各有特点,架式也有新、老之分。目前,比较简便易学的,就是“简化太极拳”,俗称“太极拳二十四式”。其各式名称为:①起势;②左右野马分鬃;③白鹤亮翅;④左右搂膝拗步;⑤手挥琵琶;⑥左右倒卷;⑦左揽雀尾;⑧右揽雀尾;⑨单鞭;⑩云手;双鞭;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八段锦健身术
养生机理
八段锦是由八种不同动作组成的健身术,故名“八段”。因为这种健身功可以强身益寿,祛病除疾,其效果甚佳,有如展示给人们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缎,故称为“锦”。
八段锦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健身术,据有关文献记载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