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语下第23课《太空一日》杨利伟+诵读+知识点+课件
【知识点】
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著有《天地九重》一书。
二、故事背景
三、理解词义
1.释然: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2.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4.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5.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6.屏息凝神:暂时抑制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17):叙述了火箭起飞时“我”紧张的心理,及火箭产生共振时,“我”经受的痛苦。
第二部分(18—29):叙述了“我”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上的景致及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表现了“我”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第三部分(30—39):叙述“我”在太空中遇到的困难及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67):叙述“我”回航时惊心动魄的过程。
五、问题归纳
1.品析“几秒钟”“上千吨”的表达效果。
“几秒钟”表明时间之快,“上千吨”写出了数量之多,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了火箭起飞时的温度之高。
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这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火箭起飞时,作为中国首飞的航天员的“我”当时的紧张状态。
3. 第12自然段从叙述顺序上看属于哪种顺序?有何作用?
插叙。插入“我”飞回地面向工作人员描述火箭共振过程及地面工作人员改进火箭技术工艺的内容,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4.简要概括“我”在载人飞船上看到的情景。本题运用信息提炼法。(1)看到地球呈一段弧状。(2)看到地球各大洲和各国的方位。(3)特别仔细地分辨了中国各个省的方位。(4)俯瞰了首都北京。(5)看到了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表明了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我”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友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6. “也许”“可能”等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7.“本末倒置”的错觉指什么? 这种错觉会产生什么后果?
“本末倒置”的错觉指朝上坐时会感觉脑袋冲下的倒悬错觉。
9.第51段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我”在飞船返回过程中遇到各种复杂情况时的心理状况。
六、课文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