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脉相承——厦门大学实践队闽南传统艺术寻根之旅

  我和我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艺脉相承实践队

  厦门大学寒假社会实践调研

  2023年1月,为进一步了解闽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由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10名队员组成的实践队在福建泉州、漳州开展实践活动。采取实地走访、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旨在深入了解剪瓷雕等四种闽南传统文化艺术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1:闽南传统手工技艺——剪瓷雕

  剪瓷雕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福建省闽南地区各地寺庙建筑中一种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它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再用它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久不褪色的特点。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是凝聚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风动石景区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关帝庙。小组的孙超彦同学和沈悦鑫同学于1月24号前往东山县风动石景区关帝庙实践,拍摄和调查剪瓷雕。这座经历几朝风雨的古建筑,至今依旧岿然不动,闪耀着别样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剪瓷雕艺术的大观园,其中也有着最具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剪瓷雕。这座中外驰名的关帝庙太子亭的屋顶,屹立着一百二十个英雄人物及其故事,如李世民登基、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等等,造型生动,千姿百态。30个历史故事,100多个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奸臣贼子人物形象皆汇聚此庙。仅太子亭屋脊上就有“八仙骑八兽”、“狄青平南”、“战洪州”、“薛仁贵征东”、“金山战鼓”等16个戏曲故事,特别是前殿龙庭与大殿中脊的“双龙戏珠”和“丹凤朝阳”剪瓷雕,堪称漳州剪瓷雕的杰出代表作,名闻海峡两岸。

  

  

  

  

  2: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原称“弦管”、“南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是由晋唐以来中原移民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的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南音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2009年,泉州南音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次实践中,小组同学苏耀坤和王华森来到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了解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拍摄了南音的乐器与历史,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了作为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南音的历史与发展,在亲自参观种种有着厚重历史气息的南音乐器的同时,似乎那古老却亲切的民俗曲调在耳畔悠然萦绕。

  

  

  

  3:漳州布袋——木偶戏

  中国传统的木偶戏,可分木偶的傀儡戏和皮偶的皮影戏两种不同的表演形态,布袋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近代闽南布袋戏以漳州最具代表性。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布袋木偶戏、木偶头雕刻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的传统民俗艺术。

  布袋木偶戏行当角色齐全、分工细致,在表演程式上与人戏一样,可分为“唱、做、念、打”。其中“做”和“打”则主要通过艺人双手操纵木偶间接地表现出来。而“唱”和“念”从视听感受上,是木偶表现出来的,但实际上是艺人表现出来的,是属于艺人的直接表演部分。

  布袋木偶舞台大小虽受限,但山川自然,尽收咫尺;世间万象,跃然舞台;偶戏所展现的空间,何止万里。这样高度假定性的舞台空间里,演绎出了许许多多奇诡浪漫的神话剧、童话剧与威武雄壮的武打剧。漳州布袋木偶戏偶形雕刻、操纵表演、音乐奏唱、舞台美术的风格特点,反映着闽南民间传统艺术的个性,巧妙地将地方性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融为一体。

  小组同学林子祺于1月17日参观了漳州博物馆,博物馆有6个陈列厅,主要参观了匠心天工-漳州雕塑艺术陈列展厅,里面有个分区介绍了木偶戏的自唐代以来的发展历史和实物展示,并在浏览后对各式各样的木偶进行拍摄。布袋木偶戏表演细腻、栩栩如生。用五指操纵木偶进行的表演,既能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是一种具有高超技艺、精美造型和独特风格的木偶剧种。在博物馆中,林子祺为各种古风建筑所吸引,有庙,铺绸丝店铺,书房等,此外还有许多不曾见过的历史文化与历史文物,以及琳琅满目的闽南瓷器,古代服饰,印章等等,犹如穿行于古时的小巷。在展区里面有个分区介绍了木偶戏的自唐代以来的发展历史和实物展示,在浏览和拍摄过程中,他对闽南木偶戏的表现形式,历史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4:高甲戏

  高甲戏前身是“宋江戏”。传说,明末清初,闽南沿海农、渔村庄,每逢迎神赛会喜庆节日,村民们有装扮梁山好汉游行于村里的,间或就地作简短表演。由此出现儿童演出宋江故事,时称为“宋江仔”。清道光(1821-1850年)以后,由成年人扮演的戏班,群众称为“宋江戏”。

  至于高甲戏的称谓,据传是因为演出时搭高台,穿战甲,拿戈枪,故观众叫做“戈甲戏”(“戈”与“高”闽南语音同)。另有一说法是因为戏班到海外演出,侨胞称家乡来的戏是高等甲等戏,戏班回来就自称为“高甲戏”。还有一说,是高甲戏有九个角色故称“九角戏”。闽南观众则称之为“大班”、“土班”。

  本次实践中,小组同学苏耀坤和王华森来到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了解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拍摄了高甲戏的发展历史。在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他们了解到了高甲戏的起源与发展,通过馆内丰富的图片、实物等介绍,了解到了高甲戏充满细节,如每个人物的性格不同,其脸谱也有其特色;高甲戏里的丑角以“丑”为“美”,其存在令高甲戏诙谐幽默,内涵深刻;高甲戏戏服使用了非遗金苍绣,保护传承了传统优秀技术。这些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对于高甲戏等本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任。

  

  

  

  实践心得

  闽南文化是我国一支重要的民系文化,有特殊的生成范围、表现特征和历史内涵。本次实践重点是初步了解闽南文化艺术的几种重要表现形式,从中更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更能激发国人的文化自信。但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传统意识正在发生改变,这些尚存的原生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随之逐渐没落,在现实中面临传承的困境。十九大报告等都彰显国家重视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民族民间艺术是其中重要的内涵,对其进行保护传承非常重要和迫切。

  在充分挖掘闽南传统艺术的文化审美价值之余,更应关注它的发展现状与限制因素,因时因势进行现代化转型,为实现其从传统民间艺术到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再到现代大众艺术形式的转型升级提供思路,搭建好闽南传统艺术从传统通往现代的桥梁,把握好经典化与产业化间的平衡,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推广,让闽南传统艺术在现代焕发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