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发现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你会选择放弃吗?答案残酷且现实

  教育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父母的一直期望,父母们一直都在为了自己的下一代付出自己的所有,但是当你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辛苦教诲之后,发现孩子上高中需要中考、上大学需要高考,读研需要考,似乎多有孩子的上升渠道都是需要考考试时。

  却发现,自己的孩子的考试成绩一塌糊涂,更孩子也正在为自己的未来迷茫到不知所措时,我们只是千千万万人当中一名普通的父母,我们又该让孩子何去何从呢?

  

  首先,请大家不要误解教育并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孩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学会一种思维,一种获取幸福的能力。诚然在现阶段应试教育是我们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是它是在用相对公平的方式让孩子被迫选择成长的途径。

  今天所谈论的问题,相对而言比较尖锐,也可能招来一些质疑和反对,但是小熊先生只是将现实告诉大家,并且结合当下的情形和大家做个分享。

  可能部分父母,不知道何时开始会发现孩子的成绩突然不是那么“优秀”了,原先学校老师教的课程现在孩子说听不明白,即使孩子非常努力,却怎么样也赶不上其他优秀的孩子。为了让孩子能够赶上学校的课程,有些父母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让孩子去上所谓的辅导班、补课,可是到头来还是无济于事。

  这个阶段其实在初中尤为明显,因为那时候的课程不再是小学的课堂模式了,孩子要听明白、听透彻不仅需要自己有比较聪慧的头脑以外,还需要在课前课后做更加充分的预习和复习。

  

  此时,有些家长发现自己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去培养的孩子,他好像始终不是一块读书的料,相比于读书他或许更擅长其他领域的东西,例如体育、音乐、美术,甚至对医学、电子科技、物理机械等。

  那么家长看到此情此景,您是继续强制孩子去私立高中,还是放弃读书另寻出路呢?

  在我们的认知中,总是在流传一句话:“读书能够改变命运”。没错,这也是在历经多年的考验而获得的箴言,读书能够让人拥有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也能够让人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力。

  在70、80年代,国家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那时候人才奇缺,只要是有大学生的文凭,就会有很好的待遇,而且几乎都是分配工作的,那时候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存在。

  

  但是90年代之后,这样的情况有所变化,大学毕业生也不再享有毕业分配工作的优待,大学毕业生则开始需要自己去找工作。而近些年以来,面对近千万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大家更是有目共睹。一些名牌大学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很多人也做着普通的工作,甚至还做一些不需要太多高等知识的外卖工作。

  时过境迁,社会环境的不同也会改变社会整体的就业变化,上了大学之后也并不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在遍地都是大学生的时代,本科学历就跟以前的高中毕业证几乎是一样的。说的更直白一些,读书能改变的只是极个别人的命运,更多的人,你原来在哪个阶层还是在哪个阶层,只不过收入稍微上去了一点,生活水平有一些改变而已。

  或许此时会有人反驳说,这不就是说读书无用吗?小熊先生希望大家不要偏激而忽略读书的意义,小熊先生也没有说过读书是没有用的,我们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

  读书是有用的,正如我们所说的,考上大学拥有一张大学毕业证书,它就是一块敲门砖,相当于有一个功能性的东西,例如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教师考编,这些都是文凭所具有的功能,当你没有这张文凭时,连门都进不去!

  

  那么此时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如果自己的孩子本身就不是读书的料,就算报考了公务员、考研,他没有这样的水平他能考过吗?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考公的视频,一个岗位报考的竟然有300人之多,而300人当中能顺利上岗的仅有1位,也就意味着其中会有299人是陪跑的,而不是读书那块料的人就是其中的“炮灰”,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更令人诧异的是,在刚刚过去的各大学校的“春招”大会上,有很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本科以上,但是确实很普通的岗位,即使他有这样的一纸文凭或是专业技能在岗位上也是毫无关联,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用武之地”,当时还流传着“感觉自己这么多年的书算是白读了”,而且许多大学生还搬出了“孔乙己文学”,调侃自己“脱不下长衫”“学历成了自己下不来的高台”!

  在很多学生的毕业就业时,之所以出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实更多的是因为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是不匹配的,很多人也不愿意在一些与专业无关的岗位上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这恰巧可以说明一个道理,年轻人毕业之后选择的行业与他今后的发展道路是息息相关的。

  选择能够决定我们的方向是否正确。 当你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那就会越走越远。选择是最关键的。

  

  那么,这与我们谈论的“不是读书的料”有什么关联呢?我们举个例子,或许大家能够更加理解。小雅(化名)今年32岁,现在是一家县城的妇幼保健院当药剂师副主任,在高二的时候,家里人发现小雅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排名靠后,而且因为是县里的普通高中,按她的成绩,能够在高考上考上大学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于是,在高二下学期,家里人便让她到市里的卫生学校读药剂专业,毕业后顺利拿到了了执业药剂师证,回到县城之后因为专业技能过硬,她顺利地到县里地妇幼保健院当一名药剂师,而经过多年不断努力和自学,她也顺利考上了高级药剂师职称(副主任药师),分管医院药房的各项工作。

  从小雅的经历也可以看出她目前也是相当成功的,而这一切也来源于高二时的义无反顾的选择。当家长们发现孩子不是读书的那块料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其他的选择,或许这时候的抉择便是给他们一个明朗的未来。例如我们说的卫校,现在我们的逐渐走向老龄化社会,如果在初中、高中时一些女生觉得读书显然已经非常力不从心,到卫校学护理也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这只是一个举例,其意就是说可以在此时做一个其他的选择,不一定需要让孩子把时间耗在他并不擅长的领域,例如男孩子可以去学习高科技的机械、船只建造等,这些都是目前比较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小雅的例子,虽然在高二时她选择了从医学习药剂,但是她在经历了几年学习之后,年龄也渐渐成熟稳重了,也明白学历的重要性,更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自己选择了方向并不是说就此放弃了努力,这个是错误的!

  我们可以在读书的岔路口走向另外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那也需要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说得现实一点,读了专业的技能学校职高等,还是需要想办法去考上一个本科或者大专,无论是职业教育高考、成人自考、函授等方式,都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权。

  

  如此一来,也是一个有备无患的做法!让自己有了学历的加持,今后的晋升空间就逐渐广阔,或者,当你有了其他的选择方向或者转行的时候,也会变得方便了许多。

  总体而言,当你发现孩子的成绩真的是一塌糊涂的时候,真的需要让孩子知道社会残酷的现实,同时也也要给孩子引领出另外一条出路,当他们知道自己注定在这个阶段考不上高中时,我们也不需要把金钱花费在私立高中等,到时候这所谓的“投资"也是用处不大的。

  当然,如果您的孩子的成绩也不算非常差,她还是有机会和命运进行一轮殊死角逐的时候,那是有必要让孩子上高中,历练三年,孩子的机会依然是广阔的。

  最后明确一点,高考是为少部分人准备的,考研也是,考博就更不用说了。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和长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能够发挥的领域和空间,只是我们要在合适的时间发掘和引导,在孩子的身上找到属于他未来的最优解。

  

  写在最后:当下社会的竞争力不可同日而语,在社会上立足,需要你有自己的能耐,需要有自己拿得出手的本事,需要拿得出手的的个人实力。从小学到大学,你学习的并不只是刷题的技能,也不是考试的技巧,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无论是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能力还是优秀组织能力、善于沟通的能力,或者是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号召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我们要挖掘自己的自身能力,从而做出人生抉择,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讨论:如果您发现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你会放弃他吗?)

  【我是隔壁小熊先生,专注教育动态、实时热点,喜欢用文字和大家一起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链接阅读往期文章,同时可以关注隔壁小熊先生,和你一起探讨文化和教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