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邓小平请张学良回大陆,张学良:我可以回去,但有三个要求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影中纪实

  编辑| 影中纪实

  <<——【·前言·】——>>

  1991年,邓小平派吕正操将军去美国邀请张学良回国,张学良十分欣喜也非常感动。

  不过,他最终犹豫不决,对吕正操说:“回大陆可以,但我有三个条件!”

  那么,张学良提出哪三个条件?他最终回到大陆了吗?

  

  <<——【·萌生回大陆念头·】——>>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抗日名将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长达52年。在台湾期间,他心心念的就是北京和沈阳老家,但因深陷蒋家后宫不自由,这个愿望也只能成为奢望。

  然而,一心想把政权搞成世袭制的蒋介石,却在蒋经国那里走向没落,随着蒋家王朝的覆灭,李登辉闪亮登场。

  1988年3月,李登辉刚依照“宪法”规定,经过暗潮涌动的内部斗争,接任了国民党主席两个月,张学良随之上门拜访,其实目的很明确,想为恢复自由身做个铺垫。

  李登辉非常敬重这位爱国将领,也同情他的遭遇,言谈举止中流露出友善的意思,使得张学良十分高兴。

  不久,随着台湾的政治形势越来越趋向缓和,翻案风迅速刮起,李登辉给张学良解禁,并恢复了自由身,使得思乡心切的张学良,开始动了回大陆的念头。

  

  张学良对大陆已经魂牵梦绕几十年,一直希望回到故乡了却思念之情,更憧憬踏上国土看看成立的新中国。

  然而,鉴于两岸分离的现实以及微妙的关系,张学良在考虑自己回归时,不得不审视到他目前的处境。

  他认为,如果自己贸然提出回大陆,一定会让李登辉心怀不满,也会得罪台湾当局。

  由此,张学良谨慎从事,打算先和大陆私下联系,等各方面办的差不多了再公开宣称回大陆,依照两人的关系,李登辉应该不会为难自己。

  于是,在1991年春节前夕,张学良给远在华盛顿的美中政策基金会共同主席王冀(其父亲曾是张学良的部下,原东北军参谋长)打了一个电话,说有事相商,希望来一趟台湾。

  

  王冀立马从美国赶赴台湾,两人见面后,张学良坦言说:“我想出趟远门,去大陆,这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

  说着,张学良突然神情黯淡:“可是我曾经有“不抵抗”的历史,不知道中共方面是否会接纳我?“

  看到张学良的顾虑,王冀笑着说:“将军是爱国将领,据我了解,周总理都称你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大陆一定希望你能回去!“

  听罢此话,张学良欣慰地笑了,他想请王冀做联系人,与大陆的有关部门做下沟通,并说希望中共能发出一份邀请函,这样台湾当局应该可以应允了。

  事不宜迟,王冀立马转道香港前往北京,经过他的周旋努力下,最终将好消息带给了张学良:“大陆中共领导人非常欢迎少帅回去!”张学良听后甚是激动和兴奋。

  而与此同时,收到消息的邓小平也迅速指定了一个最合适的人做中共和张学良的桥梁,这个人就是吕正操。

  

  吕正操是张学良老乡,17岁时就报名加入了张学良的东北军,而且两人都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还是校友。

  除此之外,吕正操还历任张学良的少校副官、秘书、参谋处长……可以说两人的关系亲密无间、肝胆相照。

  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在陪同蒋介石回到南京后,即被扣押,两人便天各一方,相隔几十年再无联系。

  而吕正操在七七事变后就转投中国共产党,成了共和国的开国上将。

  然而,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吕正操与张学良的特殊友情永不会断,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当海峡两岸关系开始缓和时,两人又联系起来。

  当时吕正操会托付张学良侄女张闾蘅带给老上级礼物,表达思念之情,有时也会通过一些书信进行交往,然而,由于张学良处境很艰难,两人之间不得不采取谨慎态度。

  1990年6月,张学良公开庆贺九十岁寿诞时,吕正操曾致电祝贺,其贺词款款深情,令将军黯然泪下。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与夫人赵一荻在李登辉的应允下去美国探亲,邓小平决定趁此机会派吕正操前往美国,一是探望张学良,二是邀请他回大陆。

  那么吕正操的美国之行,能让张学良顺利回大陆吗?

  

  <<——【·赴美三探张学良·】——>>

  张学良来到美国期间,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他的行程,并公开举行新闻发布会说:“如果张将军本人愿意回大陆,我们是非常欢迎的。”

  而张学良却持谨慎行事的态度,对记者发表谈话说:“目前回大陆的条件还不成熟,我暂时不能回去。”

  其实,张学良的谨慎是正确的,当时虽然中共表明欢迎的态度,但作为一个著名人士,一举一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何况他眼下的处境既敏感又尴尬。

  在他看来,如果要想全身而退,必须将事情办的滴水不漏才可以,此时的他正迫切希望大陆派人来美国相见。

  1991年5月26日,吕正操怀着激动的心情搭乘中国民航班机飞向了美国纽约。

  党中央考虑到两岸形势和一些现实因素,决定让吕正操以会友名义去见张学良。

  

  5月29日,在张学良朋友贝夫人的家中,老友少壮分离半个世纪后白首相聚,当双手紧握,四目相对,两人同时流下了泪水,百感交集。

  吕正操在客厅落座后,送上了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是张学良喜欢的《中国京剧大全》和当代京剧名家的录音带,以及上等的碧螺春茶叶。

  张学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对吕正操说:“我越来越迷信上帝了。”

  吕正操笑道:“我迷信老百姓。”

  “你当年有个外号,叫地老鼠,记得不?”张学良笑吟吟地看着老友。

  吕正操哈哈大笑“那是指地道战,是老百的创造,不是我个人的功劳……

  两位老人在异国他乡,谈笑风生,回首往事,不胜感慨。

  不知不觉已到中午,贝夫人热情邀请二位到中餐馆吃午餐,席间,两位老友依旧相谈甚欢,边吃边聊,彼此坦诚相待、感情如故。

  

  这是第一次见面,由于人多嘴杂,吕正操并没有同张学良谈及回大陆问题,直到第二次相见,才得以涉及正题。

  5月30日傍晚,吕正操与张学良相约在曼哈顿瑞士银行总经理办公室。这次是真正密谈,只有两个人。

  吕正操将邓小平托付的使命说了出来:“中共中央和大陆同胞都希望你早日回大陆看看,并让我作代表替党中央转达对你的问候。”

  张学良显得异常激动,沉思了片刻后说道:“我回去可以,不过有三个请求!”

  “什么请求,尽管提。”吕正操诧异地问道。

  “不要搞欢迎会、不要见记者、不要搞恭维那一套。”王学良神色平和地说。

  吕正操笑道 “就算不见记者,但你一下飞机,老百姓一定会认出你来,将你围个水泄不通。 ”

  张学良听罢笑呵呵说 :“我高兴见老百姓,我不怕老百姓。”

  

  吕正操眼睛湿润了,面对这位昔日的爱国少帅,曾经叱咤风云的著名将领,其低调谦卑的风范令他肃然起敬。

  第二次会见,两人长谈足有三个小时,吕正操顺利完成了祖国赋予的使命,而张学良还表示回大陆的时候,一定拜访中央领导人。

  本来张、吕二人的会见至此已经结束,张学良意犹未尽,又提出希望第三次见,这令吕正操非常感动,由此可见,两人的友谊之深之重。

  第三次会见,吕正操邀请张学良到中国大使馆的别墅即吕正操的下榻处做客。

  这是一次极其特殊的历史时刻,使馆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张学良到使馆做客,也就意味着回到了大陆,吕正操的良苦用心,张学良心领神会。

  这次的交流更是酣畅淋漓,两人分别就祖国统一和反对“台独”的问题说了自己的看法,而张学良更是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信心。

  由此可见,张学良对能踏上国土充满希望,可是,由于某种因素,他还是未能实现回祖国大陆的愿望,到底什么原因呢?

  

  <<——【·终未实现夙愿·】——>>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同胞从未忘记过张学良,他在大陆的亲朋故友,每逢佳节都会面对明月,遥寄对远在台湾的亲人思念与牵挂。

  张学良的家人每每提起他,都禁不住热泪盈眶。他们说,每到张学良生日之时,家人都要按传统习俗,在家中摆几桌寿席,然后吃一碗面长寿面……

  而张学良何尝不希望早点踏上故土,与父老乡亲把酒言欢、互诉衷肠。可是,在他看来,对于大陆,并不是他想回就能回的,这是为什么呢?

  吕正操很快飞回北京,将与张学良会晤之事以及他提出的三个请求报告给了邓公,邓公听后,沉思片刻,随即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张将军内心是有顾虑的。”

  的确,邓公所言极是,张学良之所以下不定决心立即回大陆,其最大的顾虑就是李登辉。

  张学良是个身怀大义之人,他对李登辉解禁自己,又准许探亲一直心存感激,他不想辜负“恩人”,也不想因自己的事情再引起轩然大波,总之,惆怅百结,心绪难平。

  其实当时张学良在美国期间,很多友人劝他不要再回台湾,要么去大陆,要么留在美国,因为蒋家的旧势力仍然根深蒂固,继续留在台湾恐怕会有所不测。

  

  张学良当即婉谢了友人的建议,他神色平静地说:“我虽然恢复了自由身,但不要为难别人。”这个别人当然是指李登辉。

  由此,张学良只在美国只待了3个月,6月底就匆匆回到了台湾。

  然而,令他想不到的事,自己私底联系大陆的事,还是被李登辉发觉了。

  有一天,李登辉拿着一份中共邀请函黑着脸找上门来。

  “我平日对你怎么样?你竟然背地里搞这一套呢?难道还想再搞出个什么事变吗?”

  一阵劈头盖脸的羞辱挖苦,令张学良无地自容,他觉得自己再次成为“罪人”于是大陆也不能回去,台湾也不想再待,最后去了美国。

  1995年4月,台湾媒体报道了一则重磅消息:张学良与夫人赵一荻准备到美国夏威夷定居,不再返回台湾。

  

  此消息一出,人们的质疑声哗然一片,纷纷猜测张学良为什么不回大陆,而是要去美国?

  张学良之所以选择美国,是因为那里的气候和居住环境均适合夫妇二人,于是,他们以年老无依无靠投奔儿子为由,向美国移民局申请了长期居留绿卡。

  在夏威夷定居后,张学良夫妇过起了恬淡闲适的日子,平日里,他们除了定时到教堂做礼拜外,就是去夏威夷海边的沙滩上慢慢散步。

  即便在家里,也过得很开心,不是听京剧,就是打麻将,可以说,晚年的生活简单又宁静。

  2000年,正直张学良百岁华诞之际,有关媒体采访他,当问及是否考虑回大陆时,老人的他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说:“我做梦都想回去,但就怕有感情上的冲击。”

  

  而且这位铮铮铁骨的老人还一再向记者表示:“我非常反对中国分裂,中国共产党待我非常友好,我个人衷心希望海峡两岸能和平统一。”

  富有家国情怀的张学良其实非常想念故土和大陆,可他的“难言之隐”又让自己望而却步。

  作为一个极其重义的人,他当年果断随蒋介石返回南京,因感情用事被囚禁50多年,其实当时周总理赶到机场目睹这一切,无不感慨的叹息道:“张将军受旧戏曲道德观念影响太深。”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张学良年少时性格坦荡,年老后依旧秉性耿直,他尽管挣脱了蒋家人的樊笼,但却陷入了自我拘禁的束缚中,不仅令人唏嘘。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在美国檀香与世长辞,走完了他曲折且传奇的一生,遗憾的是最终没能再回大陆看看。

  

  <<——【·结语·】——>>

  张学良是具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振兴中华、祖国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想当年,他与杨虎城将军不顾自身安危,在民族存亡之际力挽狂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其民族英雄气节万古流芳。

  张学良也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他重情重义,始终如一,对于李登辉的恩情永不忘,又唯恐回乡后引起两岸的麻烦,因此一直犹豫不决、思虑再三。

  然而,张学良却善于将政治因素和个人情怀割裂开来,他看不清李登辉“台独”真面目,犹如当年看不清蒋介石的丑恶嘴脸一样,以至于模糊了自己的视线,被假象蒙蔽了双眼,不得不说是人生的一块短板。

  

  参考资料

  [1]吕正操:三晤张学良劝其回大陆[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9(12):61.

  [1]张学良回大陆缘何未能成行[J].共产党员,2008(19):47.

  [1]赵杰.少帅老矣,为何不归——专家解读张学良晚年未归大陆之谜[J].文史博览,2010(05):5-8.

  周总理追悼会上,宋庆龄中途愤怒离去,扬言辞去全部职位,为何?

  保卫中央首长进北平之人,58年被连降十级,毛主席:我要亲自过问

  1962年毛岸青回乡祭拜母亲,欲下跪遭妻子制止,顿时明白妻子用意

  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剩下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