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诗意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

  离的情侣相见恨晚的感情,就叫做“断魂”。那么在这里,“断魂”是指那位行人对自己的命运和归宿所产生的沉痛和无奈。

  行人在雨中行走,这清明时节的雨正好象征着他内心的苦闷和忧愁。这种忧愁并非表面的痛苦,而是一种深沉的、久久不能磨灭的悲伤。与此同时,这种“断魂”的心情也让行人的内心更加寂寞。

  此时,行人的心情沉重,但生活还得继续。他迫切地想寻找一个可以让自己稍微放松的地方,那便是酒家。他问路人:“借问酒家何处有?”求知的语气,表现出行人心情的迫切和对生活的无奈。

  接下来的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牧童的出现,给整首诗带来了一丝生气。这位牧童,他指引行人去往杏花村的酒家,而杏花村的描绘,使得整首诗的意境变得更加美丽。尽管行人的心情沉重,但杏花村的美景也为他带来了一丝安慰。

  杜牧的《清明》以清明节为背景,表现了行人在清明时节的沉痛心情。细雨纷纷与路上行人欲断魂,相互映衬,使得这一景象更加深入人心。而杏花村的美景,则给行人的心情带来一丝安慰,展现出生活中的希望和美好。这首诗通过对景与情的刻画,成功地传达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意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