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读《清明》:杜牧既不祭祖,也不踏青,他到底干啥去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诗《清明》,自诞生一千多年来,几近成为清明节的代言诗。此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非常流畅,没有用典和艰深之处,所以传播极广,所谓“有井水处皆诵《清明》。”今天正是清明节,就跟大家说说这首《清明》。

  想要了解诗作,先得了解诗人,毕竟诗是人写的。

  《清明》作者杜牧,仕出名门,先祖有十一位做过宰相。在长安有“城南韦杜”的说法,所谓“离天尺五”,形容的便是韦、杜两家,意思住在城南,离天子只差一尺五,一步即能走到。

  虽然杜牧家世煊赫,但其身世却非常悲惨,祖父杜佑曾是三朝宰相,去世以后,大伯、二伯家很是兴旺,杜牧父亲却突然病死,全家不得不举债度日,家道就此衰落,甚至沦落到经常吃野菜的窘境。这种“显赫家族的落魄子弟”非常容易出诗人,出词人,出作家,出艺术家,原因很简单,从小感受到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非常明显,因此对自然人生的感知度非常敏锐,而且千愁万绪不能与人言,只好诉诸笔墨。

  

  对唐人而言,清明是一个“大节”,开始放四天假,后来延长到五天,到唐肃宗的时候,法定放假七天。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节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唐人韩翃就写过一首七言绝句《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人在清明节除了祭祖,还有其他习俗。男子踢足球,女子荡秋千,男子女子相携前往郊外踏青,放风筝,相当于唐代的“情人节”。杜牧既不是祭祖,也不是踏青,而是在绵绵细雨中匆匆赶路。

  “杏花村”并不是一个村,而是一家酒楼的名字。酒楼外面挂着很大的酒招,酒招上写着“杏花村”三个大字,在细雨微风中轻轻摆动。唐人有“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的诗句,说的就是杏花村的酒招。

  宋人陆游写过一首《临安春雨初霁》,其中也有清明和杏花的意象,可以当作杜牧《清明》的辅读: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的境遇和杜牧相似,都是客居江南,都是仕途蹉跌。陆游诗中的“杏花”,其实就是杏花村酒,但是一直以来都被解读为杏花本身。

  了解这层意思,杜牧这首诗就很好理解了。杜牧当时在扬州给牛僧孺做幕僚,郁郁不得意,终日混迹狭邪,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清明节这天放假,别人祭祖的祭祖,踏青的踏青,荡秋千的,放风筝的,只有他独身一人无处可去,于是百无聊赖在郊外游走。

  他看着行色匆匆的路人们,忽然有点冷,昨天寒食节没吃热乎东西,更是冷的彻骨,就想喝点酒暖和暖和。恰好碰到一个放牛娃,就问,最近哪里有酒家啊?牧童坐在牛背上,指着远方一个迎风摇摆的酒招说,看到了吗?不是很远。

  

  戴建业老师是诗词解读的大家,他说,晚唐的诗人们一方面把眼光从现在移向过去,一方面又从社会缩回闺房,因而涌现出大量的咏史诗和爱情诗。这时诗坛上杰出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

  杜牧的古体诗多写社会政治题材,风格豪健遒劲;近体诗多写爱情和咏史,诗风俊爽轻利。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是七律和绝句。律诗通过华丽的辞藻、繁密的意象和婉转的音节,构成了一种朦胧优美的意境,但少数诗流于晦涩难解;绝句则以措辞婉谐而寄托遥深见长。

  晚唐的“小李杜”,独特的风景让人迷恋。日本近代汉诗人大沼枕山也说:“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这又有点像汹涌的海潮,最高的潮头过后,退潮照样波涛拍岸,响声震天,哪怕退潮尾声,依然波光潋滟,不无可观。

  戴老师读唐诗有一个优势,便是:专业。戴老师弱冠之年开始研读诗词,潜心沉浸其中近四十年,心无旁骛,一丝不苟,孜孜不倦,严于律己。有句话说,一万个小时造就一个专家,也就是大约三年时间。戴老师投入诗词研读的时间,可以造就十个专家。因此他对每个诗人的生平,性格,遭遇,期望,痛苦,彷徨,幽怨,失意,信手捏来,如数家珍。

  

  平生不识戴建业,读遍诗词也枉然。

  这本戴建业老师的《高能唐诗课》介绍给大家。喜欢的朋友可以买一本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