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草船借箭典故中,如果周瑜让诸葛亮造一万只弓,结局会如何?

  原标题:草船借箭典故中,如果周瑜让诸葛亮造一万只弓,结局会如何?

  结局有两个,其一,是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下来这个任务,并顺利地完成,用另外一种方式,彻彻底底的羞辱周瑜一番,最后让诸葛亮再次封神。

  其二,是诸葛亮直接拒绝这个任务,然后就没有了然后。因为,鉴于孙刘联合的战略目的,周瑜想彻底翻脸对诸葛亮动手,用这个作为借口,是有点不现实的。

  三天造出十万个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周瑜知道,鲁肃也知道,孙权更不是傻子,用这种蹩脚的理由对付诸葛亮,周瑜应该还不屑于此。

  对于东吴及其战略而言,箭是急需品,弓是多余的,也是毫无意义的。为了对抗曹操,浪费资源造出十万个弓,也只能放到仓库,对于近在眼前的战争毫无用处。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号称百万大军,其中水分是很大的,东吴虽然是联军,但是兵力也仅仅数万人而已,假如真的可以造出来,那么,就意味着孙刘联军所有的士兵,就做到了人手一把弓箭。

  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是采用了空手套白狼的手段,取得了十万支箭,而如果周瑜让诸葛亮建造弓箭,那么,诸葛亮很大的可能会动用类似于现代穿越剧一般,动用黑科技实现了,但黑科技是需要资源和财富的。那么,问题来了,资源是东吴出呢?还是刘备出呢?

  相信诸葛亮的选择绝对是坑东吴的钱财,在这个战争的关口,孙权会因为做一件斗气的事情,浪费无数的财富建造一批多余的弓箭?

  显而易见,孙权不会这么做,就算周瑜能答应,东吴的重臣们也不会答应;花费如此大的财富、精力,还不如一刀将诸葛亮杀了,来得直接,成本也是最低的。

  总而言之,周瑜让诸葛亮造弓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很低,就算发生了,吃亏的也一定是东吴,诸葛亮无论是坑曹操还是坑周瑜,他都是最后的赢家。

  说起这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要说一说草船借箭背后的故事。

  草船借箭的故事,出自于我国著名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章,大致意思就是,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给诸葛亮故意设置了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在周瑜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诸葛亮却识破了周瑜的计策,并使用奇谋在三天之内,向曹操借十万余支箭,完成了任务,周瑜不得不认输。

  诸葛亮在明知周瑜用计陷害他的时候,毅然接收了这个任务,其中最关键的原因,便是诸葛亮知道他会赢。

  首先,因为他具有丰富的天文知识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接受周瑜的任务之时,诸葛亮已经推算出了三天之后的环境--三天之后必有大雾,这为他借箭提供了天时。

  其次,诸葛亮充分地了解他的对手曹操,曹操生性多疑谨慎,在未摸清诸葛亮底细的情况下,面对来袭的水军,曹操轻易不会出动大军,必然先放箭,袭扰来敌,以便探测虚实,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反击。

  最后,诸葛亮熟悉鲁肃忠厚守信的性格,在出战之间,就给鲁肃挖了坑,让他成为了见证人。想跑都跑不掉的那种。

  诸葛亮一算天、二算地、三算人,这是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必备条件,知己知彼,在答应承诺之前,已经确认好了,自己是否可以完成承诺,又是如何完成承诺,这是诸葛亮足智多谋最耀眼的地方。羡慕诸葛亮,但更应该看到他处理事情的策略和智慧;这才是草船借箭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最后,我们再来看下,周瑜为什么会输,他到底输了什么东西?

  在《三国演义》,在孙刘联合这个时期内,除开火烧赤壁之外,周瑜耀眼的地方就是上演了一出“蒋干盗书”,而诸葛亮耀眼的出了“舌战群儒”之外,就是“草船借箭”的故事。从这两个故事之中,其实作者已经告诉了我们,孰高孰低。

  周瑜足智多谋这一点,在其过往的经历来看,这是要肯定的。单从“蒋干盗书”这一事就可以看出,但他选择得更多的是倾向于阴谋论,胜虽胜了,但却不是如何的光明正大,箱是一个躲在阴暗中的毒蛇。

  而反观诸葛亮,选择胜利,却更多的倾向于光明正大,我们可以将这形容为“阳谋”,要争个高低,分个高下,选择的是摆在明面,用超然的智慧,赢得最终的胜利。

  阴谋论和阳谋论,这就是周瑜与诸葛亮斗智斗勇的写照,输赢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悬疑。在“草船借箭”中,周瑜的一声长叹,饱含惋惜又饱含了佩服,周瑜输得心服口服。

  周瑜输掉的不仅仅是“草船借箭”这件事情,还输掉了胸襟气度以及人品;同时,也输掉了他心中最引以为豪的才智。阴谋论有时候来得直接有效,但是在真正的才智之人眼前,比起阳谋而言,不光彩也不是智者的首选。

  周瑜虽然失败,但其背后让我们借箭的,也全是阴谋论,更多的是警醒,在面对比自己优秀或者漂亮的人,妒忌之心不可有,更不能因为嫉妒比自己有才华的人,而生出害人之心。而是应该做到堂堂正正,竞争也要竞争的光明正大。

  草船借箭的故事,这是我个人的见解,你觉得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最后,声明一点,草船借箭的故事,在历史中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事件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主角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发生的时间并非是赤壁之战,而是在建安十八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发生五年之后。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在某一日,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便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

  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其中有诈,不敢出战,于是就下令弓箭齐发射吴船。很快,孙权所率领的船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

  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