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故事会-西游记的真相是什么(下)
Hello大家好,欢迎来到指月故事会,今天我们接着讲西游记在历史上的真实故事,上次说到玄奘离开北印度,准备前往中天竺。
印度这个国家的名字是玄奘翻译的,在汉代的时候叫做身毒,唐代的时候称为天竺。印度当时分成五个部分,东西南北中五天竺,每一个天竺里,还有一些小的国家,当时势力最大的就是戒日王建立的中天竺国家。
玄奘在北天竺呆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前往中天竺,因为那烂陀寺在中天竺。玄奘坐船顺着恒河走,船走到一半的时候,经过阿耶穆佉国,突然间从两岸冲出十几只强盗船,把玄奘的船围住,强盗们要求每个人都把衣服解开,搜他们身上的财物,玄奘是个僧人,身无长物,但是强盗们看到玄奘,却特别高兴。因为强盗们信奉一个邪教,每年秋天,都要找一个男子献祭,他们看玄奘长得丰姿伟岸,气度和长相都这么好,特别适合献祭,强盗们就准备把玄奘杀了。玄奘说:“我是一个求法的僧人,不能杀我。” 而且当时船上还有人愿意,替玄奘去死,但强盗都不同意,执意要杀玄奘。他们开始在恒河岸边筑坛。
玄奘开始打坐入定,非常的安详。《慈恩传》中说,玄奘一入定之后,元神就离体了,他当时发了一个愿,他说,如果弟子这一次求法不成功,希望能够往生到佛国听法,听法之后还能转生回人间,再来渡这些杀我的强盗们。他发这个愿之后,元神到了天上,见到菩萨,心生喜乐。此时,地上突然间黑风四起,大树都连根拔起,沙土漫天飞扬,河面惊涛骇浪,岸边很多船只都被大浪掀翻。那些强盗们,觉得触怒了天地,有人说,这个僧人确实是不能杀的,是从大唐来取经的人。这时玄奘出了定,给这些强盗们说法,强盗们纷纷扔掉了抢劫的用具,受了佛家的戒律,向玄奘行礼。
玄奘顺着恒河,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中天竺,来到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大的寺院,有上万僧人,建寺七百多年,一直是政府供养的,是当时印度的学术中心,也是佛学中心,当时五天竺的很多僧侣都在那烂陀寺学习。
那烂陀寺遗址
主持人是被称为正法藏的戒贤法师,此时戒贤法师已经一百多岁了,很长时间没有讲法了,听到玄奘的经历很感动,破例为玄奘讲法。当时听法的大概有上千人,戒贤法师讲的是《大乘佛经瑜伽师地论》,玄奘终于达到了取经的目的。
玄奘在那烂陀寺受到上宾的待遇,当时得到这种待遇的只有十个人。他在那烂陀寺游学5年,之后又去南印度继续去学习婆罗门文,梵文,还有佛经,又在南印度游学6年,然后回到那烂陀寺。回到那烂陀寺之后,他以留学生的身份主持讲座,当时很多人听他讲法。他的名声传遍了天竺国。当时东天竺的国王 鸠摩罗,听说玄奘的大名之后,想邀请玄奘到东天竺去讲法,但是玄奘婉拒了,他说:“我已经来了十几年了,我现在要把佛经带回到东土去了。” 东天竺国王很生气,说:“如果你不来,我将整理项军,包围那烂陀寺,把那烂陀寺踏入微尘。” 那烂陀寺的主持实在没有办法,就让玄奘去东天竺,可是玄奘还没有动身,中天竺的戒日王也来邀请玄奘讲法,两个国家的国王差一点因此发生战争。后来双方讨论达成一个协议,决定在一个叫做曲女城的地方,由玄奘来讲经。
曲女城的大法会,轰动一时,很多僧人向玄奘持经问难,玄奘给众人一一解答难题。玄奘还把他理解的佛学贴在寺院里,给大家看,没有一个人能驳倒一个字。大法会当时是五千人的盛会,十八个国王参加,持续了18天,国王们都很钦佩玄奘,最后请玄奘坐在一头装饰有锦幢的大象上,游街,在印度骑着大象游街,是非常高的荣耀,当时很多信众在路两边焚香礼拜。
玄奘曲女城大法会
此时玄奘的名声在印度达到了顶点,国王们都不希望他走,给他开出非常丰厚的条件。但是玄奘归心似箭,他谢绝了所有国王的好意。当时戒日王也给了玄奘很丰厚的赏赐,玄奘说:“我只需要,够我回去路费的那一点钱,其他的都不需要。” 然后,玄奘带了六百五十七部佛经,放在二十匹马上,就踏上了回归东土的道路。
由于有天竺戒日王的文书,加上此时西突厥已经被唐朝平定了,所以玄奘回来的路上,非常顺利,到新疆于阗的时候,唐太宗的诏书也到了,太宗要见他。玄奘在贞观3年,也就是公元648年春天出发,到公元629年回到大唐,阔别19年,终于回来了。太宗皇帝在洛阳接见玄奘,慰勉甚厚。唐太宗给予他很高的褒奖。
玄奘取经回来,声望很高,很多人都来找他问问题,或者想跟他结交,这严重的干扰了他翻译经书,所以他向太宗请求,在少林寺译经,太宗没有答应。太宗让玄奘到弘福寺译经,弘福寺是太宗为母亲建的寺院。同时大唐派出五十多个硕学沙门,就是在佛学中很有造诣的僧人,帮助玄奘,另外还派学士像房玄龄,于志宁等一些文学修养非常高的人,帮玄奘翻译佛经,翻译佛经一共用了19年的时间,共翻译了七十四部佛经。
中国四大译经师:鸠摩罗什,真谛,不空,还有玄奘。
玄奘一个人翻译的佛经超过另外三人的总和,另外三个人在语言造诣上也不如玄奘精通,玄奘精通梵语,可以将梵语佛经随口就翻译成很漂亮的汉语。在贞观22年的时候,玄奘翻译出了《大乘佛经瑜伽师地论》交给太宗皇帝,太宗皇帝那时候已经快要驾崩了,他在驾崩之前,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通读了一百多卷的《大乘佛经瑜伽师地论》。通读完之后,太宗皇帝亲自给佛经写序,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皇帝很喜欢王羲之的字,所以就采用了王羲之的字体,将《大唐三藏圣教序》一个字一个字拼刻在石碑上。太宗皇帝在《圣教序》中给予玄奘极高的评价,他说,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王羲之圣教序
除此之外,玄奘还有一个很重大的贡献,他应唐太宗的要求,由他口述,由一个叫辩机的弟子整理,把他这次西行求法,所经过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耳闻的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全部记载下来,这个就是《大唐西域记》。书中把当时这些地方的山川,风土人情,宗教,语言,国土大小等都记述了下来。这是研究佛学,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和南亚非常重要的史料。同时,玄奘还把道家的经典《道德经》,翻译成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在唐高宗永徽3年,玄奘在慈恩寺修了五层宝塔,来储存他从天竺取来的佛像和佛经,这就是现在西安的大雁塔。在麟德元年,也就是公元664年,玄奘法师圆寂,由于他佛学的造诣,他得到了“三藏法师”的称号。
玄奘这次西行求法,还有一个副效应。
在《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玄奘在天竺见到戒日王的时候,戒日王问玄奘:“听说东土的秦王,就是唐太宗,他是一个圣人,听说他有一个《秦王破阵乐》,能不能请你给我讲一讲。” 玄奘就给戒日王讲述唐太宗的功业,戒日王非常崇拜,他说:“我将东面朝拜之。” 于是就派人到唐朝去,向唐太宗进贡。贞观15年,天竺使节第一次到达长安,太宗很意外,就派出 云奇都尉 梁怀敬去天竺回报。当时戒日王,亲自出城迎接唐太宗的诏书。后来两国中间,还有两次使节往来。
贞观22年,当时的右卫帅府长史,叫做王玄策,相当于太子右卫亲军的秘书长,到天竺去出使。但是他到天竺国的时候,戒日王死了,大权落到了权臣 阿罗那顺的手里,阿罗那顺自立为王。大唐的使臣王玄策来是和平出使,没带军队,一行只有几十个人,结果这几十个人全部被阿罗那顺给抓了。不但没收了大唐给戒日王的诏书,还抢走了所有其他国家给大唐的贡品。
王玄策在狱中伺机逃跑,他一个人跑到了吐蕃,当时是松赞干布做藏王,听说这个事儿之后,就借给他一千两百个士兵,然后王玄策又到尼泊尔,借了七千兵,就凭借八千两百人,他打回了天竺,攻破了天竺城后,还一直追杀逃跑的阿罗那顺,最后把阿罗那顺 生擒,押回大唐,向唐太宗献俘。这就留下了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奇迹,没有动大唐一兵一卒,就把天竺国给灭了。
纵观唐代的贞观盛世,武功显赫,万国来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安定,民生幸福。
唐三藏西行取经的故事也就讲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大家的阅读和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分享,请大家点赞,订阅和收藏。
我们下次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