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二战博弈,在看今日,博弈维度多了美国也玩不转
我只能用一句话形容:战术水平非常高。
这高,从挑动欧洲战火让资金回流美国,炸北溪断绝德国念想就能看出来。
但战术上的高超,却掩盖不了战略上的低水平。这低水平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见小利而忘命,干大事而惜身。
战略上的低水平,就是美国的现状,最近发生的事就是证据!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当“博弈的维度多了事就复杂”,强如美国,却毫不顾及盟友的感受,让德国和法国有苦难言。
而这需要的是定力和全篇谋局的能力。
中国古话说的好: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不懂这个道理的现在美国政客们,其实比自己的前辈们差了太远太远。
当今的国际博弈格局,是典型的五维博弈时代,参与博弈的国家和地区有中、美、俄、欧和印度。这里我将印度也列入其中,估计有人会问,你莫不是开玩笑。
其实在这个关键时刻,瞧不起印度是绝对错误的事情。
这五维博弈中,欧洲是决定局势的变量,而印度则是影响走势的砝码,至于看似阵营划分明的中美俄三方,也保不齐会在什么状况下出现阵营互换。
这时我们就要以史为鉴了。
而这历史教训中的阵营转换之快,态度变化之多,在二战中表现的特别凸显。让人大呼复杂的同时,也细思极恐。
一个不小心就足以改变整个世界的走势。
这里,我用时间线,说说二战时博弈方的剧烈变化,以及可能的未来。
(二战巨头)
第一件事:看似死敌的德、意、日轴心国,差一点跟苏联结成了同盟,这点也有历史为证。
话说抗日战争进行过程中,眼见形势不妙,意志力不够坚定的汪精卫选择了带领追随者组团投靠日本,建立了汪伪政权,这是当时轰动中国的大事。
除了这件大事之外,其实还有一件事也很轰动,但却少有人知。
那就是投靠日本之后的汪伪集团,在不久后就发生了分裂!
汪精卫手下两员大将陶希圣和高宗武,在了解过日本真实意图后,选择拨乱反正,背叛汪精卫逃亡到了香港,并且将汪精卫和日本人签署的卖国条约公之于众。
是什么让这两人放弃追随汪精卫,答案是认识到了事情的真相其实并不简单。
话说汪精卫投靠日本的理由是什么?
有曲线救国说,有中日两国同文同种,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共同抵御英美苏等西方大国渗透说。
(晚年陶希圣和高宗武)
因为日本人的真实意图,跟这两个都没关系,他们寻思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制造中国的分裂,最后将中国分裂成六块,目的就是让中国彻底沉沦。
第二:致力于跟苏联结盟,让中国彻底失去外援。(当时美国援助还没开始)
一边制造分裂,一边断绝外援。
如果日本谋划成真了,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这一切,有史料为证吗?容我们看一段时间轴,看日本态度前后反转用了多少时间,就懂大国博弈的凶险。
第一个时间线:1936年10月25日,德国和意大利两国秘密签署了《德意议定书》构筑了所谓的:柏林-罗马轴心联盟。1937年11月25日,不甘寂寞的日本人,加入了进来,跟德国一起缔结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从缔结的协议可知,将德国和日本维系起来的共同目标就是苏联,这就是全面抗战开始前,日本对待苏联的态度。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第二个时间线:1939年8月23日,苏联跟德国秘密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协议》两国从互不信任的死对头,摇身一变成了准盟友,这就让日本尴尬了。
那么尴尬之后如何做的?顺势而为。
日本于是在1940年9月27日跟德国和意大利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这份同盟条约有效期为十年,意图构筑全面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新秩序!
条约看上去是1937年《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升级版,绑定了同盟关系,其实内核还有共同的敌人都发生了改变。
仔细研究条约内容就能发现,这其中第五条明文规定了: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声明上述各条款毫不影响三缔约国各与苏俄间现存的政治地位。
这言外之意是什么?不过摒弃了反共协议,给苏联加入同盟制造可能。
为此日本和德国还互换了几份秘约,德国也答应尽一切力量帮助日本和苏联结盟。
(苏联)
这就是博弈参与者多了后的变量所在,足以让昨日的亲密战友,变成可能的敌人。
至于为何剧烈变化,不过付出多少而已。
为了拉拢苏联,日本和德国付出的都不少,按日本左派学者不破哲三的研究,德国和日本为了拉拢苏联,大方的在瓜分世界的秘密协议中,将原本划归日本的印度部分区域,转让给了苏联,用作诱惑苏联的筹码。
如果这一切真成真了,那么二战的局面将完全改变。
一个超越意识形态局限,基于地缘政治需要组成的同盟就将组成。
至于他们的目标也非常明确,英美。
一个曾经的日不落大英帝国,日暮帝国。
一个蓄势待发的潜在霸权国,日升帝国。
日暮帝国等瓜分,日升帝国寻分一杯羹,一个是对象,一个是对手,结盟的可能不就有了。
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联盟,用瓜分英国,孤立美国的方式,诉求形成战后世界的德、日、苏、美四强格局,其实对当时的日本和德国都是好选择。
幸运的是,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缘联盟最后宛如镜花水月并没有成真。
反而在1941年爆发了苏德战争,随后不久日本又偷袭珍珠港,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最后二战也就成了苏美英中四大国对决德意日的格局。
(二战)
这变量,在二战中和二战后都有体现。
二战中那差点被执行的“马歇尔建议”,就是足以改变二战和世界史的大事。
从今日知晓的历史看,二战时的美国在开战之初绝对不地道,做派跟今日差不多,左边拱火右边边赚钱,真金白银都进了自己的口袋。
但也是美国在关键时刻的支援英国和苏联,让反法西斯战争收获了胜利。
可这是事后诸葛亮的看法!
其实,关于是否支援英国和美国,当时美国国内有泾渭分明两种看法。
1940年的时候,德国强势无比,在搞定波兰之后休整了没几个月,就发动了闪击法国和欧洲小国的战争,一路势如破竹,直接将英法两军困在了敦刻尔克,也让英国人惶恐无比,若不是丘吉尔挺身而出,大英帝国就要跪下。
可挺身而出用演讲诉说坚持的丘吉尔口条在发达,也代替不了实力啊。
眼见情势危险,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倾尽全力援助英国抗击德国。
一看罗斯福如此,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表达了坚决反对的意见。
按马歇尔的说法就是。
首先:英国情况很危险,就算帮忙,也难以抵挡德国进攻。
其次:美国自身军备都不足,不如放弃援助英国,强化自身的防御。
最后:一个注定会灭亡的盟友,不值得美国牺牲北美防务。
那个时候,英国甚至世界的命运,就在罗斯福一念之间,幸好,罗斯福选择了力排众议,否决了马歇尔的建议,全力援助英国。
这援助,让美国拥有了大西洋桥头堡,有了出兵的可能,也让美国收获了盟友,不至于孤军奋战。
这一次,马歇尔又说话了,理由跟对待英国一模一样,苏联挡不住德国人的,与其浪费资源不如放弃苏联,强化美国和英国军备。
不少人也纷纷符合马歇尔的建议,谁曾想罗斯福又一次力排众议,否决了建议,决定支援苏联。
时局的变化瞬息万变,这就让博弈中的抉择至关重要!如果不是罗斯福坚持,美国会如何?答案是,将被轴心国阵营全面孤立,最后困守北美。
真这样,就算生产力逆天,也无能为力了。
(苏联大军)
话说二战借宿之后,德国和日本面临全面清算。
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小亨利·摩根索,在第二次魁北克会议上(1944年9月11-16日)上道出了自己的清算德国主张。
这主张就是,将德国彻底去工业化,直接让德国从一个工业国变成人畜无害的农业国,除了这之外,摩根索甚至想通过强制绝育和甄别移民的方式,将德国人口限制在两千万以内,类似的想法,在清算日本的时候,美国人也想过。
那个时候的美国,可说将日本和德国当作死敌对待,不让这两国亡国灭种誓不罢休。
那么为何短短几年之后又变了?因为博弈的主要矛盾转移了啊。
随着德国和日本的失败,还有英国和法国的衰弱,独孤求败的美国发现,自己唯一的对手只有苏联,而德国和日本又恰好在遏制苏联的关键位置上。
一个可以遏制苏联西进欧洲,一个可以遏制苏联东出太平洋,而且这两个国家工业基础还都不错,那还说啥?扶持啊!
于是,德国和日本复兴了,在苏联这个头号对手的助力下改变了国运。
战前:德意日差点跟苏联成为了盟友。
战中:美国差点背弃了同盟,不支援英国和苏联。
战后:如果不是苏联的话,德国和日本差点万劫不复。
这一切都是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任何错误,都有可能成为血淋淋的教训。
回看历史在看今日,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摒弃二极管思维。
因为历史,特别是大国博弈史,从来不是单一剧情模式,而是在多维互动之后,由多个导演演绎的,存在不同剧本和很多结局的棋局。
走到最后,从来不是阵营分明的对垒,而是多变竞合博弈的产物,这一切充斥这多变性和动态变化。
今日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完成民族复兴这一伟大目标。
越是如此,越要有战略定力!
而情绪的稳定,则是定力的基础,马克龙的访问硕果累累没必要太过激动,冯德莱恩遭遇冷淡也不用太过激动。
没必要,不值当!
我们只需要关注一点就够了,这点就是: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这句话形容个人可以,放在国家层面也适用,如此,才是应对复杂局面的破局之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