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永志不忘!”丨缅怀《和平宣言》作者、著名诗人冯亦同

  《和平宣言》作者、

  著名诗人冯亦同

  于2023年4月9日下午

  在南京去世

  享年82岁

  

  “四十年了

  她还在寻觅自己的孩子

  向过路每一个行人呼救”

  1941年,冯亦同出生于扬州宝应县柳堡,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后成为作家、诗人。

  198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馆。冯亦同来纪念馆参观,在纪念馆“万人坑”遗址前看到一座母亲塑像。他有感而发,写下了《母亲与墙》:

  “伤心的母亲 / 变成了石头 / 再也不缩回她 / 已经伸出的手 / 四十年了 / 她还在寻觅自己的孩子 / 向过路每一个行人呼救 ……”这首诗在当年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此后,冯亦同陆续创作了《江东门的沉思》(1997年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60周年祭而作)、《江东门的钟声》(2014年为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作)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六写《和平宣言》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

  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

  每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

  南京青少年代表宣读的《和平宣言》

  发出了对和平的呼唤

  而这首诗经体《和平宣言》

  是由冯亦同创作而成的

  2002年,年逾60岁的冯亦同受到时任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的邀请,创作《南京和平宣言》。“世界上二战灾难城市都有《和平宣言》,南京作为历史灾难的发生地,也应该有自己的《和平宣言》。”

  那年,冯亦同创作了第一版《南京和平宣言》,此后,他又于2003年至2005年,以及2007年先后创作了四版《南京和平宣言》。

  2002年至2005年版《南京和平宣言》由冯亦同撰稿

  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已经72岁的冯亦同,再次受到有关方面约稿,请他写四百字之内的《和平宣言》。

  在冯亦同看来,自己作为南京文化战线上的一名“勤务兵”,应该试一试,“为南京这座城市做点事,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4年国庆节七天,他两次来到纪念馆。“馆内人山人海,人们自发前来参观,我看到后很感动。我当时感觉,这就是‘和平宣言’,是观众写成的、缅怀遇难同胞、声讨侵略者的‘和平宣言’。”冯亦同在馆里拍了很多照片。尽管对纪念馆已经很熟悉了,但他还是沉浸在其中,去体会去沉思。从纪念馆回家途中,他心里已经打起了“腹稿”。

  “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系列(6)——诗人 冯亦同:六写《和平宣言》背后的故事(来源: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以往多次写《南京和平宣言》,用的都是散文形式,而这一次,他想用诗歌来表达他的心情。“诗经实际上是周代的民歌,我当时想,用诗经体句式,更适合表达宣言的内容,质朴、简洁、古雅、凝重,既能彰显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特色,也契合国家公祭仪式这样庄重的场合。”冯亦同表示,诗经体《和平宣言》传播起来更有力量。回来后,他几乎一气呵成,写下400字《和平宣言》初稿,分“忆城史 记国殇”“思教训 图振兴”“祈和平 创未来”三个篇章。

  稿件交出后,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和认可,最终定稿240字《和平宣言》。

  望年轻人做有肝胆的人

  向世界发出和平之声

  

  2014年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南京市青少年代表朗诵《和平宣言》

  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现场,77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集体朗诵《和平宣言》。冯亦同因受到南京电视台邀请,到直播间解读《和平宣言》。“我看直播,被现场孩子们的大声朗诵深深打动。他们和我心意相通,表达了我对和平的呼唤。尤其最后几句话讲三遍,‘继往开来,永志不忘!继往开来,永志不忘!继往开来,永志不忘!’给人回旋空间。”

  

  2022年12月,冯亦同带领学生朗诵和平宣言

  冯亦同每年12月13日都坚持看国家公祭仪式的直播,看孩子们朗诵《和平宣言》。“每一年,不同的孩子接力朗诵,通过一种精神力量的表达,传递给世界一个声音,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呼唤和平,我们珍爱和平。”冯亦同说,“希望年轻人,把《和平宣言》作为钟声传递下去,作为火炬传递下去,做有肝胆的人!青春年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站在公祭仪式现场,跟纪念馆一起,跟南京一起,跟祖国一起,面对全世界,发出和平之声,这是每个热血青年义不容辞的。”他说,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饱经苦难,我们永远不要忘记!

  2022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85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齐声朗诵《和平宣言》(来源: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滑动查看)

  《和平宣言》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

  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

  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日寇,掳掠烧杀,

  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

  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举世震惊,九州同悼,

  雪松纪年,寒梅怒放。

  亘古浩劫,文明罹难,

  百年悲叹,警钟鸣响。

  积贫积弱,山河蒙羞,

  内忧外患,国破家亡。

  民族觉醒,独立解放,

  改革振兴,国运日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七十七载,青史昭彰,

  生生不息,山高水长。

  二零一四,国家公祭,

  中外人士,齐聚广场。

  白花致哀,庄严肃穆,

  丹忱抒写,和平诗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大德曰生,和气致祥。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

  民族复兴,世代梦想。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

  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深切缅怀冯亦同先生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来源 | 部分文字参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钰童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