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我拿钱帮父母翻盖破房后,老婆跟我闹离婚:叫你浪费钱!
儿子出生后,我跟老婆商量,想帮老家的父母翻盖新房。
谁想她不仅不同意,竟还为此跟我闹起了离婚:
租房不能住吗?你怎么这么能浪费钱!
这天晚上,胡玲和女儿陈晓通完电话之后,又开始数落老公陈平,说他知道女婿要给外孙庆庆报跆拳道兴趣班,为什么不阻止?
陈平听了,眉头皱了起来,他劝胡玲少掺和女儿家的事,庆庆是张伟的儿子,他愿意给他儿子报啥兴趣班就报啥兴趣班,你一个外婆有什么好提意见的?
胡玲一听,更不高兴了,他说:“晓晓不想庆庆去学跆拳道,你知道不?”
陈平听了,眉头皱得更紧,这个女儿,家里有点啥事都要向她妈汇报,他对胡玲说:“晓晓不同意,就让他们两口子自己商量去,你别管了。”
胡玲说:“我也不同意庆庆学这个,万一打伤了摔伤了怎么办?我这就跟张伟说去。”
陈平心里叹了口气,晓晓肯定是没说服张伟,所以拉着她妈一起向张伟施压,这是她的惯常做法。
他伸手想阻止胡玲打电话给张伟,被胡玲一巴掌把他的手打开。
很快电话就接通了,胡玲开了扬声,电话传出了张伟的声音:“妈,有什么事吗?”
胡玲说:“阿伟,我听说你给庆庆报了个跆拳道兴趣班?”
没等张伟回答,胡玲就接着说:“我跟你说,你不要给庆庆报这个班了,学跆拳道很危险的,弄伤了手脚到时候就麻烦了......”
张伟给她解释,这是庆庆自己想学,跟他的好朋友都约好了,而且学跆拳道可以强身健体,所以就给他报了。
两人在那扯了半天,胡玲也没有说服张伟,她急了,就给陈平使了个眼色让他帮嘴。
她对张伟说:“你爸给你说两句。”
说完,就把电话递给了陈平。
陈平在她刀子般的眼神之下,只好说:“阿伟,孩子安全第一,真要学的话要注意安全。”
张伟说:“放心吧,爸,我会的。”
便挂了电话。
胡玲见陈平在那和稀泥,气得狠狠地白了他一眼。
接下来的三天,胡玲每天晚上都给张伟打电话劝他不要报跆拳道兴趣班。
到最后,张伟实在受不了了,只好跟胡玲说,妈,我都给过钱了,不上的话要扣违约金。
胡玲说:“违约金我来给。”
一旁的陈平听到这话,连忙推了她一把,他跟胡玲说过好几次,不要总是在张伟面前提钱。
张伟人不错,对陈平两老人也好,就是家庭条件差了点,好不容易从本省一个比较穷的市考到了L市,在L市找了一份工作,已经算是村里非常有出息的人。
而陈平一家是L市的本地人,虽然条件也一般,但和张伟家里比起来,那就算很不错了。
张伟的自尊心比较强,有时候陈平和胡玲劝他进行一些他们觉得正常不过的消费,比如给孩子买玩具要买质量好一点的,张伟都会觉得他们是看不起他。
所以,刚才胡玲说“违约金我来给”,在张伟听起来,很可能就觉得在嘲笑他是为了不想亏违约金才坚持给庆庆上兴趣班。
胡玲白了他一眼,没理他,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然后传来张伟的声音:“妈,那我明天去把兴趣班退了吧。”
胡玲这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等挂了电话,陈平忍不住对胡玲说:“你总是插手晓晓家的事,将来会害了她的。”
胡玲说:“像你这样当甩手掌柜当然轻松,可惜我没你这么好命!晓晓要是摊上你这个爸,真是倒了大霉,结了婚什么都不帮衬一下。”
陈平想说:“孩子结婚了,就要懂得放手,让她自己去经营自己的家庭。”
但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因为说了胡玲肯定又要跟他吵半天。
第二天,陈晓下班的时候回来了一趟,她有点恼火地对胡玲说:“跟他说了多少遍不要报了就不听,最后不还是退了,还亏了500的违约金,真气人!”
说完这事,陈晓又和胡玲吐槽起婆婆来。
说的都是一些生活习惯不同的小事,比如衣服放好几天才洗一次,让她用扫地机器人不用,偏要自己扫又扫得不干净。
陈平听着,实在忍不住了,对陈晓说:“晓晓,你别天天跟你妈吐槽张伟的妈妈,张伟对我们挺尊重的,你也要尊重张伟父母。”
胡玲听了,说:“不就是唠一下家常吗?说什么尊重不尊重的,你哪来的道理?”
陈平说:“你天天听晓晓说她婆婆的坏话,你和她见面的时候能给人家好脸色吗?晓晓天天听你帮腔附和,她不就觉得都是她婆婆有问题?”
胡玲不耐烦了,说:“说起来我就来火了,要不是因为你,张伟她妈会搬来跟他们一起住吗?晓晓会受这些气吗?你才是罪魁祸首!”
陈平苦笑一下,不再说话。
胡玲说的是,他同意张伟回老家盖房子的事情。
陈晓和张伟是同事,两人在工作中认识,慢慢走在一起,结婚了。
结婚的时候,张伟还没有钱买房子,因为两人平常上班在公司有宿舍,结婚后,公司调整了一个一房一厅的宿舍给他们,所以他们就一直住在公司里。
第二年,庆庆出生后,陈晓想在市里买房子,为庆庆将来读书作准备,但张伟却想着回老家盖房子,这是村里在外头有出息的人的基本操作。
张伟老家的房子基本是最破的,所以他一直想花钱在老家盖一幢房子。
两人为了买房还是回老家建房的事一直争执不下,直到庆庆四岁多了,再不买房就来不及了占学位了,张伟才同意在市里买房。
但张伟看上的是一个普通小学学位的房子,总价60万,首付只需要25万,陈晓看上的却是一个市重点小学学位的房子,总价80万,首付要30万出头,两个房子都是三房,面积差不多。
本来两人各有15万,买80万的房子也是够钱的,但张伟觉得学位不重要,要看孩子的资质,他自己读村里的小学不也是考到市里了?
而且80万的房子对他们来说压力太大了,他还想存钱回老家盖房,所以他只打算出10万,要留5万过两年回家盖房子。
陈晓从小就在L市长大,知道两个小学的教学水平差天共地,她可不想自己的小孩直接就输在起跑线上,并且,回老家盖房子就是浪费钱,所以她坚持要买80万的房子。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胡玲当时知道这事之后就急了,恨不得马上冲到张伟家把他骂醒,才5万块钱,大不了她帮他们出了。
陈平劝她要冷静,说这不是5万块钱的事情,如果他们商量好,一致同意要买80万的房子,想向他们借5万元首付,那他一万个同意。
但现在是张伟不同意买那个房子,我们硬要出钱让他们买,这就会成为他们两口子以后的矛盾。
胡玲说:“难道让庆庆读一个破小学你也不管?这不是害了庆庆一辈子吗?”
陈平说:“他们两口子闹矛盾对庆庆的伤害才是最大的。”
胡玲说:“等以后庆庆上学了,张伟就想通了,他从村里出来的,不懂城里的小孩教育多卷。”
陈平说:“就是因为他从村里出来的,他才不会那么容易想通,劝他想通还不如劝晓晓想通。”
可是,无论陈平怎么说,胡玲都坚持要做张伟的思想工作。
她硬拉着陈平去到张伟的宿舍,帮着陈晓一起劝说张伟要买个学位好的房子。
胡玲把张伟看上的学位差的房子说得一文不值,还说张伟好不容易从村里来到大城市落根了,就不要再回老家盖房子浪费钱了,应该把钱都放在培养下一代上面。
胡玲说到张伟回老家盖房子是浪费钱的时候,陈平分明看到张伟的脸色黑得很难看,他扯了扯胡玲的衣服,让她别说那么多。
但胡玲说到兴头上,哪会听他的,她对张伟说:“听我的,这事就这么定了,就买市一小旁边的那个房子,首付你不愿意出那5万块,我和你爸出得了。”
张伟听了,冷冷地说:“我先说好了,要是买这个房子,以后月供我不会出一分钱。”
陈晓听了,气呼呼地说:“行!你不愿意出钱供房就别出钱,我自己一个也供得起!”
买房这事就这样定了下来,陈晓如愿地买了市一小旁边的房子。
她以为张伟说不帮忙还房贷的话只是一时的气话,过一段时间就服软了,没想到买了新房之后,张伟真的一分钱的月供都不出。
陈晓每个月工资的一大半几乎都花在了房贷上,日常花销的钱所剩无几,时不时还得胡玲两口子接济一下。
这导致陈晓心里的怨气越来越大,觉得张伟一点担当都没有,要她自己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但张伟心里的怨气也是越来越大,因为房子买了不到2年,房价就降了10万,加上利息,几乎就亏了20万。
虽然他没有出钱还房贷,但是陈晓的钱都花在房贷上面了,家里的开销他不得不支撑起来,要是当初听他的,两人的压力就不会这么大,房子也不会亏那么多钱。
就这样,买房这件事就成了两个人心中的一根刺,每次一提起这件事,两人就会争吵。
虽然是这样,但张伟还算是顾家,平常胡玲两口子有什么事叫他帮忙,他也没什么怨言,在胡玲两口子的帮衬下,张伟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还算凑合。
没想到,到了买房的第四年,张伟决定拿出15万元回老家盖房子,陈晓知道之后,死活不同意,觉得要把这15元先拿来还房贷,两人吵得不可开交。
陈晓又让胡玲去劝张伟。
女儿结婚的时候,陈平两口子去过一次张伟的老家,他们家的房子真是整个村子里最破的一家,其他人早就盖起了三四层的小洋楼了,只有张伟家还是几十年前盖的一层的老房子。
说真的,当时陈平看了这房子都不太愿意让晓晓嫁给他,要不是看在他为人还算上进踏实,他可能就坚决阻止他们结婚了。
庆庆出生后,张伟的妈妈到L市帮忙照顾了庆庆三个月,后来因为陈晓一直看不上张妈照顾孩子的做法,刚好胡玲也退休了,陈晓就让张妈回去,把庆庆放在胡玲两口子的家里带。
因此,张伟的爸妈一直就住在老家那个破房子里,对于张伟想回老家盖房子的想法,陈平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当胡玲又要拉着他去劝张伟不要回老家盖房子的时候,他十分反对。
他对胡玲说:“将心比心,要是你爸妈住那么破的房子,你想不想给他们改善一下居住环境?”
胡玲说:“改善环境,张伟可以接他们来住啊?”
陈平说:“接他们来住,晓晓和他们处得来吗?到时不是矛盾更大?”
胡玲不说话,过了一会又说:“那可以将来再买一个房子或者租个房子,再接他们来住,把钱拿回老家盖房子,张伟他们以后也不会回去住,这不是浪费钱吗?反正我不同意。”
陈平说:“你看张伟老家的房子几乎是整个村里最破的,说不定他从小就因为这个房子受了很多委屈,他想回去盖房子这不是光是金钱就可以衡量的,你就别掺和这件事了。”
胡玲不听,还是去劝张伟不要浪费钱回家盖房子,没想到张伟直接就怼她说:“这是我自己存的钱,我爱怎么用就怎么用,你管不着。”
气得胡玲好久才缓过神来。
陈晓见张伟怼自己妈妈,气得血气往上涌,说:“要是你回去盖房子,咱们就离婚。”
一旁的陈平连忙劝说:“晓晓,你们不要那么激动,我觉得阿伟要回家盖房子这件事情也没那么严重,大不了就是房贷晚点还,也不影响你们的生活,没有必要因为这件事情闹离婚。你们离婚了,庆庆怎么办?家就散了。”
见大家情绪缓和了一点,陈平继续说:“晓晓,我看这样,上次你说买这个房子,阿伟顺了你的意,这次阿伟想回家盖房子,你也顺他一次,各退一次,好不好?”
就这样,陈平好说歹说,陈晓最后才勉强同意张伟拿钱回老家盖房子。
因为要盖房子,老房子拆了,张爸在旁边搭了个临时住所监工,张妈没地方住,只好先搬来张伟家跟他们一起住,等房子盖好再搬回去住。
张妈这一住,又闹了一些矛盾出来。
本来庆庆一直是由胡玲和陈平带,早上张伟和陈晓上班的时候送过来,吃过早餐后,胡玲送去上学,中午接回来吃午饭、休息,下午放学吃完晚饭后,张伟两人才把他接走。
张妈来了之后,庆庆就由她带了,上学接送,回家吃饭都在自己家,胡玲一下子就没啥事干,感觉空落落的。
陈平劝她正好趁机休息一下,但胡玲总是放不下,一会一个电话,生怕张妈照顾不好庆庆。
婆婆来了之后,家里多了一个人,陈晓也觉得生活不习惯,因为张妈是村里人,她潜意识也没有对她很尊重,所以总是和胡玲吐槽她的婆婆。
这又反过来增加了胡玲对张妈的敌视。
张妈来之前,平常张伟的业余时间基本上围绕陈晓家转的,什么父亲节、母亲节,平常放假出去玩,基本都是一家三口和陈平两口子一起。
张妈来了之后,自然而然地,张伟一家三口和陈平两口子待的时间就少了,这也让胡玲很不习惯。
今年的母亲节快到了,胡玲问陈晓有什么安排?往年的母亲节,都是陈平一家三口和他们一起吃饭庆祝。
今年因为张妈也在,胡玲以为会加上张妈一起。
没想到陈晓却说,张伟打算趁着周末带他们回老家看看新盖的房子,房子现在搞得七七八八了。
陈晓本来就不同意在老家盖房子,所以她根本不愿意陪张伟回去,两人这几天因为这事又冷战了起来。
胡玲听了,也不乐意了,一方面,她觉得老家的那个破房子没什么好看的,回去一趟几个人还要花好几百的路费,简直是浪费钱。
另一方面,她觉得张伟选在母亲节回老家是故意要冷落她。
所以,胡玲把自己的不满都向陈晓吐槽了一番,陈晓本来就不想回去,听了胡玲一番话,那就更加坚决了。
陈平知道后,觉得不妥,专门打电话给陈晓劝她和张伟一起回家看看,道理很简单,张伟和他的父母都很重视老家的房子,你陪他们回去看一看是一种尊重。
陈晓听了,说她会考虑一下。
母亲节的前一天,陈晓打电话告诉胡玲,说周六中午提前和他们一起吃饭庆祝母亲节,吃完饭下午一起回去张伟老家。
陈平以为张妈会跟他们一起吃饭,没想到第二天中午,张妈并没有出现,张伟告诉他,说张妈昨天晚上自己坐车先回去了。
陈平有点奇怪地说:“怎么不叫亲家母今天一起吃完饭再走?”
张伟神情有点落寞地说:“本来想昨天一起回去的,晓晓说要跟你们一起吃顿饭再回去,我们下午回去也一样。”
陈平听了,一下就明白了,为了今天中午吃饭这事,晓晓肯定又没少和张伟吵。
他有点责备地对陈晓说:“晓晓,咱们哪天一起吃饭不行?不用专门给你妈过什么母亲节。”
胡玲听了有点不高兴,她说:“那是晓晓的一番心意,你会不会说话呢?”
午饭吃完已经差不多1点半了,张伟催促陈晓早点出发,陈晓却一直磨磨蹭蹭地。
到了2点15分,张伟有点急了,语气也有点不耐烦,他说:“晓晓,你什么时候才能走?再不走回家都晚了。”
陈晓本来也不太愿意回去,听张伟这么一说,也不爽了,她说:“晚了就晚了,又不是回不去,像催命鬼一样!”
张伟听了,黑着脸冷冷地说:“你是不是不想跟我回去?是就跟我说,我自己一个回去也行。”
陈晓见张伟黑着脸怼她,她也很不高兴,说:“我就是不想回去,你自己回去吧!”
张伟说:“好!那我自己回去!”
陈平想劝一下两人,但张伟头也不回地直接甩门走了。
张伟走了之后,陈晓也觉得十分委屈,坐着抹眼泪,胡玲在一旁一边安慰她一边骂张伟的不是。
陈平叹了一口气,对胡玲说:“你就别再扇风点火了,你还想他们两个一起过不?”
没想到,陈平一言说中,张伟从老家回来之后,就和陈晓提出离婚。
陈晓从来就没有想过,张伟竟然会和她提出离婚,她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房子是她供的,儿子是她爸妈带的,没有她,张伟能过上现在的日子吗?
胡玲也觉得义愤填膺,当初他们不嫌弃张伟家穷,尽心尽力地帮衬他过日子,没想到现在却忘恩负义。
但无论陈晓怎么闹,胡玲和陈平怎么劝,张伟就是要坚决离婚。
陈晓威胁,离婚的话,张伟就要净身出户,儿子跟他,没想到张伟也一口答应。
去民政局办离婚登记的时候,陈晓问张伟为什么坚持要离婚?
张伟说:“我知道我的家庭条件不如你,我也没想过什么平等对待,但能不能对我和我的父母有基本的尊重?”
说完,张伟转身就离开了,留下陈晓一个人陷入沉思。
陈平对两人离婚感到十分心痛,本来幸福的一家三口,竟然搞得离婚收场,真如他当初所说的,这才是对庆庆最大的伤害。
(原标题:《插手》)
本故事已由作者:圆周圆,授权每天读点故事app独家发布,旗下关联账号“谈客”获得合法转授权发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