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杰院长:促进海南自贸港教育与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若干建议
教育、科技、人才的统筹部署、协同发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持续完善教育培养体系,不断开辟科技创新动能,持续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将极大地赋能海南自贸港建设,并为四大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循环动力支撑。《海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海南省“十四五”教育现代化规划》分别对海南科技、教育发展作出整体部署;《关于进一步明确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为海南科技自立自强、教育现代化发展、人才引领汇聚提供了政策保障。海南教育与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现状及不足
一是教育基础不牢、产教融合不充分。较沿海发达地区,海南义务教育学校及高等院校数量偏少,各阶层学校教育管理质量呈现两极化趋势,教师基础能力薄弱、教学领军人才缺乏,亟需优化师资、生源以适应教学深度改革;且城乡教育均衡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准,城乡院校间师资激励体制机制僵化,教育地基“打得不牢”。海南长期存在大量技能型人才需求,但省内现有职业院校、培训基地、师资力量等均未达全国平均水准,在专业培训上技术含量不高,“用非所学”现象屡见不鲜。此外,省内高等院校产教专业设立存在较高趋同性,社会各方力量的融通支持机制不够顺畅,教学现代化进程尚需深入细化贯彻。总之,当前海南教育工程不能满足自贸港高质量发展需要。
二是科技能力不强、全社会整体创新能力偏弱。随着海南“陆海空”科技城及国家实验室、创新机制的落地推进,岛内创新力量日趋集聚,但总体而言,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强、重大科技成果偏少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科研队伍进入后,有人才无资金无项目等状况层见叠出,各类科研资金、创新机构及院所仍短缺。海南正着力构建发展四大现代产业体系,但在产业结构布局上,传统产业占比过大,新兴及高新技术产业“不成气候”的局面尚未完全扭转,新兴及高新技术企业面临规模小、资金少、高端科研资源及创新设备缺失等困境。同时,较沿海各省市,海南各项政策对高端科研机构、新兴企业吸引力有限,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协同状态不佳,海南以科技创新支撑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敷。
三是本地人才存量不足,难以支撑自贸港产业持续成长。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优质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自海南开展“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以来,人才不断涌入全省各市县、园区,人才数量呈现攀升态势,部分高端学术人才队伍达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对接开放实现发展新跨越。与此同时,当前省内人才分布两极化、人才平均素质不高、人才基础差的问题依旧存在。为此,必须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范,探索人才创新服务,构建高端科研建设与人才发展相协调的机制,把人才的包容性、服务性、发展性需求作为海南自贸港引才聚才的新方向,不断开辟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新面貌。
促进海南教育与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建议
强基教育优先发展,扎稳育人马步。
第一,以产教为重点,探索教育新突破。以海南“3+1”现代产业体系为导向,打造产业人才官方数据库,向省内高等教育及中高等职业院校发布未来产业发展的所需人才计划,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每年对各高等院校进行校内自评、社会评价,三方机构测评结合专业评选,裁撤饱和度高、竞争力缺乏、重合程度高的专业,促使教育的前进方向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实现产教的精准配对。同时,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高等院校向外拓展,与相邻省份的义务教育学校,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企业等率先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各阶段教育的跨地区合作示范,共育高等教育人才、职业技能人才,共享优质师资,定期与合作省份交流互访,开展教师及学生的双向学习交流机制,缓释人才与职业匹配压力。第二,以公平为宗旨,促进城乡新发展。在高校专业内设置定点乡村帮扶成长计划及未来资源路线,促使有志青年心无旁骛投身乡村服务,实现教育人才与乡村产业的直接对接,稳步普教、职教人才下沉到乡村助产、助教;以农村师资为立足点,建立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对口支援机制,实施省、市、县等骨干教师在岗培训计划,加大对乡村教师绩效工资、各项补助、职称评定及表彰奖励的倾斜力度,及时关心教师婚恋及健康问题,稳步乡村教育;完善乡村贫困救助机制,对各个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生活资助覆盖审查机制,联合企业实行寄宿、学费等差别化补助,及时派驻心理教师关注学生心理,最大限度保障贫困生就学问题。坚定科技自立自强,抢抓创新机遇。第一,加强政府引导、企业培训,统筹创新路径。加强岛内财政各项支持服务,政府前期对各项平台补助、产业投入资金进行分类规划,同步第三方机构等建设发展动态管理评估,后期对机构、园区等进行成果、人才、项目多元化指标验收,淘汰或改造低水准平台,创立专属基金鼓励优质平台发展;深化智力经验共享创新力量,引导产业发展的内部企业之间,协调开展岗位周期借调制、周期海内外培训制,对可发展的科研人才进行三方评价具象化考核,考核通过者可纳入“南海系列”发展计划或行业内部高层次人才计划,享受相关福利政策。
第二,整顿创新平台建设,强化载体及环境支撑。加快省外资源合作步伐,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来琼建立分支机构,或申请资金使省内单位、政府在全国各地搭建新型合作研发平台,实现研究在异地,落实在本地的技术创新互通;契合平台与企业对接,对省内重点产业的关键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结合企业需求由产业链上中下游产企共同创办发展研究院,直接为企业量身定制专业化技术方案、提供可转化的技术成果;创设省内大型科研设备共享数字化平台,由政府牵头,稳步推进高校、企业、实验室等创新科研机构的科研设备设施、大型仪器进入共享平台,并对设备共享的企业机构给予分级共用补贴。
强化聚才引智,铺就人才新路。第一,把握岛内实际需求,精准集聚人才。建议海南各市县派驻专员与当地企业对接调研,动态编制市县紧缺人才目录及未来3-5年内大量人才需求,针对稀缺型人才“按需定制”一体式配套清单,实行特事特办服务;搭建互通人才供需平台,明确各市县人才动态需求及福利政策,放宽境内外入琼限制,鼓励人才流动配置,同步专业人才未来3-5年培养方案,利用线上媒体加大供需平台宣传力度,以具体化发展优势招引诸多能人。第二,升级“一站式”服务,高效留才用才。实现自贸港政府部门、园区、企业等人才相关数据互通,开发服务人才应用软件,达成人才落户、医疗、住房、保险、政务等一网(卡)线上下通办,实时反馈岛内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行业人才管理总体条例,成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同步适当弱化考核具体要求,可以设立相应管理岗关注人才工作、心理状态,依据“一三六定律”制订阶段员工升职培养、岗位淘汰或轮调规则,用留并重,稳固人才高地。第三,以真诚待人才,拓宽海南“朋友圈”。策划政府各级宣讲活动,上好“爱才惜才”必修课,联动岛内线上下媒体、各大高校、企业等,学习开展人才爱惜专题宣传活动,营造重才爱才氛围,同步建立人才建诉信箱,公开线上实效建议回复过程;机构、园区间定期互动展开人才交流大会、人才团建会,拓展人才“社交圈”,实现人才智力、社交、创新实践经验等多项共享,增强岛内人才联结凝聚力、提升社交圈层海南人才吸引力度。(李世杰院长系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