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考研上岸了却很难过,没有导师要,还没开学就被“嫌弃”了
原标题:考研上岸了却很难过,没有导师要,还没开学就被“嫌弃”了
随着各大高校复试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公布了拟录取名单,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同学已经拿到了研究生的准入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准研究生。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只需要静静地等待录取通知书了。
23考研是格外艰难的一年,所以能够成功上岸绝对是一件非常值得庆祝的事,但是对于读研来说,上岸只是读研的开始,后面还有2到3年的时间。而在这2到3年的时间里,对同学们成长和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研究生导师了,选不到合适的导师,后面就难受了。
导师之于研究生至关重要
上岸本身是非常开心的事,现在网上能看到很多同学在晒自己成功录取的截图,同学和家长们的喜悦之情都溢于言语之外。所以理论上来讲,这个时候不应该讲一些其他的事,但是又实在不想看到一些同学等到后面后悔莫及。
在大家没有考上研的时候,同学们的第一目标一定是先上岸,在同学们上岸之后,那同学们的目标要马上转变为找一个合适的导师。毕竟研究生导师对于研究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不仅影响的是你3年的读研生活。
你的研究生是轻松毕业型、是刻苦奋斗型、是学术研究型、是实践型,还是艰难毕业型、疯狂压榨型等等,都取决于这个研究生导师,甚至于说如果导师足够牛,都能直接影响和帮助你找工作和考博。
同学们考研的目的一定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是为了拿学历、有的是为了搞学术、有的是为了考博、有的是为了换行业找工作……不论你的目的是什么,理论上你都需要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导师,否则都很难达到目的。
例如你就想混混日子拿个学历学位证,如果给你分配到较真、要求高的导师,相毕业都没那么容易,延毕都非常正常;再比如你想考博,那一定是要找一个学术能力比较牛,而且还有读博资源的导师。
上岸了,却没有导师要
当然,有很多同学其实是明白导师的重要性的,这些同学在考研复试结束之后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导师,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在考研初试结束之后就开始联系,然后成绩公布、初试之前、初试之后就一直保持联系。
这种提前联系的优势是非常大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和导师一直保持联系,那么后面在选择导师的时候就很容易和导师商量,就是提前拿到名额、提前进组都是非常常见的事。
那么相反,这个导师的名额被提前联系的同学占了,那么其他同学拿到名额的机会就小了,毕竟每个导师能带学生的数量是有限的。这一点在后面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就是你联系一些导师,导师就会告诉你名额满了,然后不得不换导师,如果其他好的导师也满了,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等分配了。
就像下面这些同学一样,联系十几个导师,都被拒绝了,你想选择的导师不选择你。这就有一种还没开学就被嫌弃的感觉,考研上岸的喜悦也一扫而光。更为给严重的是,如果真的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这位同学未来3年的读研生活就难了。
总结
每个学校导师和学生匹配的方式不一样的,有的是考试、有的是双向选、有的是直接分配,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不会限制同学们和导师的联系,只要导师和你相互有意愿,其他都不是问题。
现在这个阶段,大部分高校的选导师工作都还未开展,所以对于刚刚复试录取的同学来说,还是有机会的。抓紧时间去研究目标院校的导师结构和水平,根据自己的读研规划选出自己心仪的导师,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和导师联系、沟通、自荐。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