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偶作寄朗之》,告诉人们即使渐渐老去,也不会忘记老朋友

  白居易的性格就像他的字“乐天”一样乐天达观,尤其是到了晚年,经历了官场的起起伏伏,他早已看透了人生和官场的是是非非,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并成为僧如满的弟子,人也变得越来越佛系,从不参与当时闹得纷纷扬扬的牛李党政,远离朝廷纷争,其结果反而使其左右逢源,晚年仕途较为平坦。56岁那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成为朝廷三品大员。次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58岁那年春天,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后来又做了三年河南尹。62岁那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并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71岁那年,以刑部尚书正部级结束了仕途,领取半俸。晚年白居易,大多时候是本着“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过着“闲适”的生活。期间,白居易创作了一首《偶作寄朗之》,诗作原文如下: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

  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

  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

  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

  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

  仰名同旧识,为乐即新知。

  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

  斗醲干酿酒,夸妙细吟诗。

  里巷千来往,都门五别离。

  岐分两回首,书到一开眉。

  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

  雀罗谁问讯,鹤氅罢追随。

  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这首诗的大意是:回想为官时的日子,没有比做刺史时更快意舒畅了。欢乐的接待来访的宾客,妻儿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自从来到东都以后,生活清闲更胜从前。做分司时清闲的生活胜过刺史,辞去官职后生活清闲胜过分司。更不说是在这偏远的家乡,能收到你的书信非常欣喜。仰慕你的大名就像与你相识已久,一起做乐曲就像是新得的知己。下雪时就先到朗之家里拜访,不是花开时节不相约。边畅饮着自己酿造的美酒,边细细品味所作的诗句。作为邻里已来往无数遍,在那京都城门也已分别五次。翘首以盼你的来信,书信到时放能舒展眉头。槐亭院中已满是落叶,竹阁池中的水也结满冰霜。门庭冷落无处询问讯息,只得放弃追问。身体病痛增多,容貌与体力也在逐渐衰退。虽已年老记忆减退,但你我间那些相处场景仍历历在目从未忘却。

  白居易这首《偶作寄朗之》是一首即事感怀五言诗。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他的好朋友的,平实亲切,就如同一封家信一般,先是叙述了自己的工作、家庭和生活状况,然后又回忆二人之间的美好过往和深厚友谊,最后写出了对友人的思念,即使老去了也不忘当初与友人相识的场景。全诗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亲切备至,语浅情深,感人肺腑,沿袭了其一贯的通俗风格,于平实无华中见真挚情谊,就像两个老朋友在面对面地促膝交谈,无话不谈,亲密无间,读后会深深被其深厚的友情所打动。诗中的最后两句:“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是千古名句,也是对他们之间这种牢不可破的友谊的一种最佳诠释。细细想来,其实,相思并不单单是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情,人生难得一知己,有时那种同性之间真挚的友情可能要胜过异性之间的爱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