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怀人诗, 读来如话家常, 却又句句说到心上
白居易,字乐天,唐下邽(xià guī)人,但他出生在郑州新郑。他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度过了童年。
白居易十五六岁来到长安,因顾况的“延誉”,诗人在长安居住了下来。
在冷淡的空气中,度过了三四年的时间,最后,仍然没有找到一条出路。
当时的长安,虽然经历了多次战争的烽火,元气已经大丧,但在表面上还维持着它的繁华景象,这更增加了贫困青年诗人的惆怅。
最后,诗人终于忍耐不住这贫困和寂寞,在他二十岁时,便离开长安,回到他住在符离的六兄那里,再下苦功读书,准备卷土重来。
在符离读书三年,白居易又去襄阳,因为当时他的父亲已由衢州别驾调任襄州别驾。
这一年,白居易的父亲刚到襄阳不久就死于任上,境况十分凄凉,甚至无力安葬。
他于是不得不离开襄阳,前往饶州浮梁去依靠他的大兄白幼文。
这时白居易的生活是更加困顿了,为了衣食,经常奔走于浮梁和符离之间,没有定居,他同族兄弟也都散居于各处。
他有一首诗真实记录和描写了当时的情况,名为《望月有感》: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这个题目是后人为其更改的,因为原来的题目很长很长,大致意思是说:
当时河南道境内发生了大规模叛乱,关内又旱灾严重,可谓天灾人祸一齐降临。“我”担心亲人,写下这首诗,寄给分散在五个地方的亲人。
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都付诸东流,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遭逢乱世,家园荒芜,兄弟离散,人人都如离群孤雁,无根蓬草,不知明天会如何。
诗人想象这个难眠之夜,大家在五个地方,怀着同样的思乡之情,望月垂泪。
这里的思乡意义较为广泛,因白居易老家在下邽,出生于新郑,而此时寄家于符离,故而几处均可称为家乡。
在下邽者思念兄弟,在别处者思念下邽,五处的兄弟又同时思念新郑的家乡,情同此理,人同此心,故称“一夜乡心五处同”。
写战乱思亲的名篇很多,这首的好处是读来如话家常,而又句句说到心上,只因这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自然动人。
抒发类似真挚情感的诗歌,还有杜甫的一首《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大意:
戊鼓声声,路断行人,天边传来孤雁声声,更显边疆深秋的凄凉。
白露时节的露水,点点滴滴,令人顿生寒意,遥想中的故乡月亮是那么的明亮。
月光下思念着天各一方的兄弟,可家人已四处分散,生死消息无从得知?
因路途遥远,平时寄信都收不到,更何况是这战事未了的时局。
其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历来被人称道。
一生流离的杜甫,写下这句诗时,一定“白头搔更短”,一定“凭轩涕泗流”,回首走过的路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看到明月,便想起故乡,你是否也会觉得“月是故乡明”呢?
不!只因为是故乡的月亮,只因为乡愁无时无刻不在萦绕。
然而故乡在哪里?对杜甫而言,处处是故乡,又无处是故乡,只有把满腔乡愁寄托在月亮身上。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两句的神驰千里、感慨遥深是完全相同的。
千古以来,这种鲜丽的感受,不知拨动了多少久客思归者的心弦,也成为各种寄托的承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