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彭浦四中校长施佩: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精彩

  

  

  施佩

  上海彭浦四中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胡瑞峰基地学员。曾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长”“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领衔和参与国家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7项,10余篇科研论文在各类刊物上发表。

  点击上方视频观看《一校之长》

  见过彭浦四中的党支部书记、校长施佩的人都会发现,在这位温柔中透着倔强,热情中充满理性的校长身上,有一种令人动容的力量:她对“排名”的看法,既淡然又超然;她对“成绩”的看法,既客观,又相对;她对“荣誉”的看法,既珍惜,也淡定……

  

  正是她,在来到一度面临“学生学能不足、教师效能低下、学校活力缺失”困境的公办初中担任校长后,通过“精准教育”“信心孕育”“特色培育”,如今“教育教学状态明显改善,办学特色明显增强,整体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特别是“上海市初中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中的“学生自信心、学习动机”指数快速上升,学生近视率持续下降,赢得了系统内和社会面双重好评。

  

  精准教育

  建校于1985年的彭浦四中,本是静安区一所再普通不过的公办初中。近年来,在“上海市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政策引领下,在区域力量的推动下,这所曾经面临对口生源流失的公办初中大步走出了困境,焕发出勃勃生机。

  

  校长施佩谈及初到学校的感受时说道:“我们学生的眼里似乎缺少了这个年龄段应有的朝气和光芒。”但在施佩眼里,学生没有好、差之分,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作为全纳式的公办初中来说,孩子的差异客观存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教育者的责任。“假如说我们都是用同一个内容,同一个教学方式去对待所有的孩子,用同一种标准要求去评判和教育我们的孩子,那么孩子的个性就无法被发现,成长也无法被满足。”因此,近年来,施佩充分利用小班额的优势,开展了“精准教育”的探索。

  

  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尊重孩子的差异,在尊重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优质、均衡的教育?为每一个教师创造实现价值的机会和平台是施佩担任校长以来始终不断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施佩带领教师团队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线,开发了“蓬思·守正”课程群,涉及“意志品质、人文艺术、科学创新、身心健康”四大课程领域,精彩多姿的课程为学生成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基于学生个性差异,开展精准教育:以信息技术和学习科学为支撑,开展学情师情精准诊断;基于诊断,确立师生“3z”(自信、自治、自主)养成目标;在目标导航下精准开方,研制“加减乘除”精准教学策略(以丰富介入方式做加法,以重组教学时空做减法,以赋能学习成长做乘法,以突出育人导向做除法)和“3f”(情感抚慰、能力辅导、方法扶助)指导策略;以学能和教学领导力为重点,开展精准评价。进而持续优化教学方式,夯实课堂实效,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助力。

  

  信心孕育

  在实践精准教育的过程中,施佩发现,不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来说,从“薄弱”到“强大”,差的可能就是“信心”:“信心的孕育,不是盲目的,根本还是在尊重校情、生情、师情的基础上的因地制宜,让孩子和教师在正确的比较中,比出信心、比出方向、比出方法。

  

  施佩在很多细节上下足了功夫,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小故事。

  “有一个孩子刚进学校的时候,成绩可以说是‘一言难尽’,但他兴趣爱好特别广泛,喜欢科创、体育,朗诵也特别好。”正是这样一个传统意义的普通学生,却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参加了第一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荣获了一等奖。“得奖对于孩子来说是巨大的鼓励,也是激发兴趣、激活状态的良好契机,因此,我们学校为他举办了非常隆重的颁奖仪式。”施佩说道,“荣誉是一时的,但是发现和看到孩子的长处,持续支持和鼓励却能激发孩子探索和研究。”现在这名孩子已经升入初三,成绩稳中有升,不断进步,学校对于他兴趣爱好的成全,不仅没有拖垮成绩,反而让他做到了更好的自己。

  

  信心的孕育不仅针对学生,对于老师来说同样重要。

  “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只有我们的老师有信心,有期待,我们的孩子就有活力,有未来。”施佩说。为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激发斗志和自信心,施佩在评价方式上也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我们提出了‘三比三不比’,即不比起步比进步,不比能力比努力,不比横向比纵向,抚慰教师的畏难情绪,树立教师的角色自信,营造见贤思齐的文化氛围,形成“赶学比超”的学习风气,就这样整个教师队伍悄悄发生了改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引领是深远的。为了进一步加强老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教育成就感,施佩非常注重学校的“仪式感”:“它不是一个形式,它可以激发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进而内化为归属感和幸福感。”施佩说,“我们坚持在学校举办‘传播彭四好声音’的系列活动,通过讲校园内、师生之间的故事,总结提炼出我们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闪光点,使说故事和听故事的人,在情感上共振、思想上同频,行动上同步。

  

  彭四的另一项传统活动即每年年底结合迎新的“感动彭四人物颁奖典礼”,对此,施佩认为,通过庄重的仪式,能让老师在隆重的表彰中激发自豪感、价值感,进而唤醒工作的热情、自身的潜能、人性的美好。

  

  特色培育

  施佩到彭浦四中时,就被这蕴藉着浓郁中华传统园林韵味的校园环境所吸引,传承和发展学校的历史文化,培育好学校的特色课程和特色活动,是精准教育的体现,也是孕育信心的土壤。

  

  学校的特色课程是: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群。传统文化不仅渗透在学校的建筑里、墙壁文化、班级文化等系列的环境文化布置中,也融入到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学校的特色课程上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线,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了二十余门拓展型课程,包括舞龙舞狮、射箭、茶艺、国画、书法、围棋、古筝、篆刻等,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学校的特色项目是法制教育。”施佩介绍到,“从起初的一个小项目,到2022年3月拿到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集体,这其中经历了学校在特色培育方面的坚持不懈和更新迭代。”

  

  如今,彭浦四中通过“三个结合”深化法制教育,其中包括通过和日常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和日常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及和专业力量相结合。“要真正让法制教育入脑入心,需要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实地的体验。我们一方面借助专业的社会力量,其中包括与公安、检察院、法院进行结对,定期去实地参观和体验,同时,结合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请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开展专业的授课和点评。通过我们的特色法制教育,让孩子们感觉到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学好法律是底线要求。”

  

  在学校近期即将出版的《写给青少年的民法典学习书》凝聚了十余年来,法治教育团队的心血,最特别的是,读本中的插画,都是彭浦四中的学生学习民法典之后自己画的,学习中有内化、庄严中有温情。这也给予了师生展示的平台和舞台,“我特别希望我们的老师都能够对学生的特点、特长进行深度研究,用教育规律去办事情,用发展的眼光而去看待我们的每一个孩子,真正的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的生命绽放精彩。”施佩说。

  

  智慧的校长、自信的学生,充满责任感的老师,这些元素组成在一起,铸就一所不断向前的学校;而彭浦四学的逆袭和华丽转身也正是施佩教育理念获得充分实践和不断优化的生动成果。

  

  编辑:路景斓

  资料:他们是一校之长微信公众号

  上观号作者:上海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