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 创新阅读 | 莫言恩师创新解读传统教材
主题策划
AI时代读什么
创新阅读培养未来能力
3月底,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八部门发布《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其中“创新读书行动载体”成为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突破传统阅读过多关注知识性的架构,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为核心,激发孩子对未知事物探究的冲动。
AI时代,面对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冲击,如何以创新阅读培养未来能力?本期选题以未来为着眼点,邀请名家、名师以多维视角,创新阅读形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构建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孩子的创新思考等面向未来的能力。
莫言恩师 创新解读传统教材
锻炼批判性思维
GPT4上线不仅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我们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反思:语文教材上的唐诗、宋词、散文、小说是否已经过时了?其实不然,今天我们跟随中国语文学界的教育大咖孙绍振老师,学习如何用批判性思维来解读教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用探究“真相”的精神在传统教材的学习中不断开拓创新。
背景解读
2022年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把“思维能力”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Thinking),也就是“熟练地和公正地评价证据的质量,检测错误、虚假、篡改、伪装和偏见的能力”。
在这里介绍训练批判性思维的三个方法。第一,关注具体情况和特殊背景;第二,发现和质疑基础假设;第三,检查事实的准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方法一
学会关注具体情况和特殊背景
◎范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探究性思考:“穹庐”的意思就是帐篷。为什么要说“天似穹庐”?怎么想天空都不应该像四面八方都被密闭起来的帐篷呀。
当我们看到“穹庐”比作了帐篷,就可以从“帐篷”这个具体事物出发,按图索骥发现《敕勒歌》创作的特殊背景,发现它是一首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据此再来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时,至少消除了比喻的隔阂感。
◎孙绍振:把天比作“穹庐”,比作帐篷,很有民族特点。因为《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就用本民族最为熟悉的帐篷来比喻。因为它最有亲近感,也最能引起美好的感情。这在比喻中属于近取譬。所谓近,是民族心理之近,生活经验之近。如果不是敕勒族的感觉,比如是汉族的,就可能有隔膜。在汉族人感觉中,帐篷是狭小的,是不透气、不透光的,都和天空的特点不相近,也就是和汉族的感觉不相近。但是在敕勒族人的感觉中,天空像帐篷一样,就有家园的感觉,不是那么高,不是那么遥远,而是触手可及。
方法二
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提高批判性思维
◎范文: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探究性思考: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从写出来到如今,一千多年了,至今仍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大家都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很好,好在哪里呢?好在比喻“十分巧妙”。除了说“好在比喻十分巧妙”,还能怎样评价它的好呢?
◎孙绍振:“二月春风似剪刀”,不能大而化之地说“比喻十分巧妙”,而应这分析其中的矛盾。首先,这个比喻中最大的矛盾,就是春风和剪刀。本来,春风是柔和的,是婉柔的,怎么会像剪刀一样锋利?冬天的风才是尖利的。但是,我们可以替这位教授解释,因为,这是“二月春风”,春寒料峭,有刀锋一样的尖利。然而,我们还可以反问,为什么一定要是剪刀呢?刀锋多得很啊,例如,菜刀,军刀。如果说“二月春风似菜刀”,“二月春风似军刀”,就是笑话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前面有一句话“不知细叶谁裁出”,里边有一个“裁”字,和后面的“剪”字,裁剪,形成一个词组。这是汉语特有的结构,固定的自动化的联想。
曾有位教授说,这首诗“歌颂了创造性劳动”。但事实上“创造性劳动”这种意识形态性很强的话语,怎么可能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贵族诗人头脑中?要知道贺知章可是能穿紫袍的三品官员,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那时的贵族诗人贺知章怎么能从“二月春风似剪刀”想到“歌颂了创作劳动”呢。所以说,教材里选出的经典诗歌是值得学习的,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只懂接受,当出现疑问时,就要去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因为发现并质疑基础假设,本身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方法三
尊重文本的准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范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杆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探究性思考:我们随便问一个人花木兰算不算英雄?相信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那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会打仗的,很勇敢的。那我们七年级下册教材里的《木兰诗》中花木兰又算不算英雄呢?
◎孙绍振:语文教学脱离文本是一种顽症。自从有了多媒体以后,这种顽症又有了豪华的包装,喧宾夺主的倾向风靡全国。不可否认,不少第一线的教师,一方面重视文本,一方面弄一点多媒体,有把二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当然不可低估。但是在好多地方,有一种倾向,就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文本反倒变成了多媒体的附属。
我曾到一所中学去听课,教师讲《木兰诗》,先放美国的《花木兰》动画片,接着集体朗读了一番,然后讨论《木兰诗》的文本。但这和前面美国的《花木兰》有什么关系,他完全忘记了。他问花木兰怎么样?学生说是个英雄。这花木兰什么地方“英雄”啊?底下想来想去,花木兰很勇敢啊,花木兰会打仗啊……只有一个学生讲:“花木兰挺爱美的。”教师又问了,花木兰回来之后,家里反应怎么样啊?学生说,爸爸、妈妈出来迎接她。某同学你做个样子是怎么样迎接的。就这么样迎接(做搀扶状)……又问,弟弟怎么样?弟弟磨刀。某个同学你做个磨刀的样子。那同学就作磨刀状。完全是机械性僵化的动作,一点欢乐的情绪都没有,完全忘记了人物的心态。就在这嘻嘻哈哈之间,文本中的花木兰消失了,多媒体上的花木兰也遗忘了。
其实,美国人理解的花木兰和我们中国经典文本里的花木兰,是不一样的。美国花木兰是不守礼法的花木兰,经常闹出笑话的花木兰。而中国的花木兰,说她是英雄,这个英雄的特点是什么?如果没有具体分析就会造成一种印象:美国的和中国的是一样的。这样,多媒体就变成“遮蔽”了。
其实在课堂对话中,许多同学讲了一些不着边际的话,但是,有一个同学讲了一句话,“花木兰挺爱美的”。这非常重要,因为文本写花木兰换衣服化妆,写了六行文字,比一般化地称赞她“英雄”深刻得多。为什么呢?它有一种“去蔽”的启示。花木兰的形象可能被“英雄”的概念遮蔽。认为凡是英雄就应该是保家卫国的,会打仗的,很勇敢的。
经典文本对照品读
我们来看下这首诗里面,写打仗一共几行?
“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是不是打仗呢?不像,写的是行军。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是不是打仗呢?还是行军。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是不是打仗呢?还是不太像,是宿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可以说是打仗了。
但是,第一,从诗行来说,何其少也,只有两行,而且严格来说,只有一行。因为“壮士十年归”这一行,写的不是打仗,而是凯旋。然而就是“将军百战死”这一行,也不是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概括性很强的叙述打了十年,上百回战斗,将军都牺牲了,就这么区区一行,可以说是敷衍性的笔墨,几乎和花木兰没有什么关系。作者想不想写她浴血奋战?还是我们读者自己认为花木兰本就是一个浴血奋战的形象?她在战争中的英勇是全诗的重点还是“轻点”?为什么作者把战争场面轻轻一笔带过就“归来见天子”了?战争真是太轻松了。这样写战争,是不是作者在追求一种惜墨如金的风格?好像不是。但是文本又不像敷衍了事随便写写的,该着重强调的地方,甚至不惜浓墨重彩。
光写这个女孩子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写了多少行呢?十六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杆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然后写备马(从这里可以感到当时农民的负担是如何重,参军还要自己花钱去买装备),写了多少行呢?四行: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鞘,南市买头,北市买长鞭。
接着写行军中,对爹娘的思念,又是八行: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奏凯归来以后,作者写家庭的欢乐用了六行,写花木兰换衣服化妆,又是六行: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如果作者的意图是要突出木兰作为战斗英雄的高大形象,这可真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因此,从文本分析来看,问题的要害在于花木兰参加战争,战斗的英勇却不是本文立意的重点。立意的重点在哪里?许多把精力放在多媒体上的教师忘记了,这个经典文本最起码的特点是,描写了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她承担了“阿爷”“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如果仅仅限于家庭,她不过是个一般意义上的假小子、铁姑娘,作为撑持家业的顶梁柱而已。但是,木兰主动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家庭的,而是国家的。她为国而战,立了大功(“策勋十二转”),作出了卓绝的贡献却并不在乎,甚至没有表现出成就感,这和一般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光宗耀祖、富贵还乡的炫耀恰恰相反。她拒绝了“尚书郎”的封赏,除了一匹快马以外,别无他求。她要回到故乡,享受平民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是从承担起“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这是个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是英雄与非英雄的统一。更为深刻的是,她不但恢复了平民百姓的身份,而且恢复了女性的身份。这个英雄的内涵不单纯是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更深邃的内涵是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
人物档案
孙绍振: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家、文艺理论专家和幽默演讲家;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资深教授;出版学术著作20多部,散文集3部;在中国文学评论界、文艺理论界以及写作学、当代文学研究、阅读理论研究、口语交际理论等研究领域以及语文教育界均有重要影响。
文:孙绍振 编辑:张晓宇 选题支持:和而不同教育 新媒体编辑:高原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1214~1215期 《 莫言恩师创新解读传统教材 锻炼批判性思维 》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新家长报。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