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憋着的“规矩”,新生须知,大学与高中区别

  大学生活可以说是一个将来找工作的社会,只要大一的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够如鱼得水。

  对那些还没有进入学校,或者即将进入学校的学生们而言,大学生活是一种新鲜的体验。毕竟,大学的生活与以前完全不同,如果不按常理出牌,一不小心就会被淘汰。

  

  高中和大学,有什么不同?

  一般在中学和中学,只要好好读书,考个好成绩就行了,其他的一概不必担心。一般情况下,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之类的称号,都是给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再优秀的人,如果没有拿到好的分数,也永远得不到任何的奖励。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选择闭门造车,埋头苦读的原因。不管是校方举办的,或者是教师举办的,在不涉及学业的情况下,都尽量避免参与,平日里更是很少跟其他同学交流。他们之间的交流,只是单纯的交流,并不多。在所有人面前,他都会被冠上一个“高冷学霸”的称号。

  这样的行为举止,这样的学习态度,放在上中学之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要你的分数足够高,你就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每个学期的优秀学生,获奖无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到了学校,就不一样了。

  

  上过大学的人都会意识到,学业成绩已经不再是他们生命中的一环,哪怕他们的学业成绩很好,但那也不过是他们身上的一个标签而已,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忽视你身上的其它标签。就像有的学生,人脉很广,到处都是认识的人。

  一个是成绩好的,一个是人气好的,两个都有自己的导师,在高中的时候,导师对成绩好的要好很多,但在大学里,导师似乎更倾向于人气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受欢迎的同学,往往都会占据上风,这是为什么?

  

  这是连导师都不会告诉你的规则。

  许多高校的教师,都会在开学的时候,将自己的最终考试结果,公之于众。考核内容,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平日的上课情况,一个是期终考核结果。

  

  班主任对学生日常学习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是出勤情况,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来决定。哪怕他们在学校里表现得很好,但最终的分数,也不过是他们的一个分数罢了。

  每一届的优等生和奖学金的评选,都跟最终的结果有关,不过,导师也有权利决定,谁表现好,谁就能得到什么。

  

  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经常拿到奖学金的学生,与辅导员、学科教师的关系都很好。同时,她也是一个很好的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学生。对于那些一心扑在学业上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只是在“溜须拍马”而已,但实际上,他们才是最有前途的学生。

  

  在学生们即将毕业的时候,除了评选优秀成绩之外,还有一个校招会。有的教师手中掌握着一些公司的保荐信,你要是教师,你会给一个冰山大神,或者一个平日里对你非常尊重的同学推荐信吗?

  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单纯的以分数为标准的年代了,所以在进入大学之后,你必须要适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和自己的导师们,要搞好关系。虽然这些导师不会直接告诉你,但是随着你的成长,你就会明白,与导师、与学生搞好关系,不但能让你的校园生活变得精彩,还能让你在未来的人生中,拥有一份宝贵的人脉。

  

  一个大一的学生,和自己的导师和学生打好关系,能得到什么?

  虽说心地善良不能太过功利,但作为一个大学生,如果能跟老师、同学们多交流交流,扩大自己的人脉,说不定能得到更多的好处,甚至超过四年的努力。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们,第一时间就会和自己的舍友、同学们取得联系。接下来的四年,很有可能所有人都要同睡一间房,同住一室,同住一堂课。宿舍是一个温暖的地方,如果能营造出一种融洽的氛围,对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好处。

  在宿舍、班级之外,我希望大家可以多参与一些校园活动,结交一些师兄师弟,他们可以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人,给予你很多的意见。毕竟他们都是在学院呆久了,知道的东西多,说出来的东西也多。

  

  另外,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别忘记了随时随地的对别人好。就拿食堂的工作人员和宿舍管理员来说,他们虽然是最低级的工作人员,但只要能跟她们搞好关系,就能在她们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很大的便利。

  但作为一个第一次离家的大学生,还是要谨慎一些。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一定要站出来,不能让别人以为你是软柿子。一个人要学会珍惜自己,就必须要学会珍惜自己。

  

  不管怎么说,一个人住在一个地方,一个人住在外面,人多力量大。平日里乐于助人,到了你有困难,别人就会来帮你。虽然没有任何一位学校的教授会说:“与导师搞好了,对我很有利”,但这已经被证实了,不管在什么地方,这条线才是你最强大的资本,也是最强大的靠山。

  今天的讨论:在你看来,你认为在大学里的学业和拓展人际关系中,哪个更重要?请在下面的留言栏里留下你的看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