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东华陂

  岁序更迭,梅花迎春。这是我搬到小城新居后第一个新年。那天我在小区边的绵江湿地公园漫步,蓦然发现梅林成片、红英如霞。

  绵江上游有座小小的东华陂。这个水陂进入水利部公布的“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从东华陂到绵江湿地公园,我在岁月的回响中突然发现更为清晰的历史脉络,为此不由想起两次寻访东华陂的往事。

  第一次是10多年前,我还在报社工作。那是暮春的一天,我来到江西省瑞金市叶坪马山村,远远地就听到东华陂的水声,在宁静的青山间回荡。管理站的人员说,如今小水电站已经停机,蓄水全部用于灌溉。正是因为有东华陂的蓄水,沿岸的庄稼才能在春旱时节旺盛生长。

  东华陂邻近毛泽东曾住过的东华山古庙。而陂和古庙的相邻,并不是简单的时空组合。就像毛泽东故居与红井相邻,这里自有历史的渊源。

  叶坪,绵江河岸边的冲积平原,开垦的田亩旧时称作“望天田”,就是没有灌溉设施,完全依靠天然降雨的农田。这种农田受气候变化影响大,当地百姓很容易因为旱灾水灾而颗粒无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当地灌溉问题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视。那年夏季,久旱无雨。毛泽东来到东华山下视察灾情,与群众一起寻找抗旱方法,带领大家建成了苏区第一陂——东华陂。水车的吱吱声在中华苏维埃田园响起,坚定了新生政权兴修水利的决心。

  前不久,我由于采访再次走进了东华陂所在的村子,焕然一新的村庄,让我感慨万分。在和村民闲聊的过程中,我再次听到了“红军陂”的故事。时光流逝,但村民对东华陂的感情并没有改变,这段红军与百姓共同兴修水利,保护农耕的记忆会在这里代代流传下去。

  立于水陂岸边,我仿佛看到当年红军和群众共同筑坝的情景。水渠边的条石,依稀可辨当初兴修水利的艰难和决心。听老人们说,引古城河灌溉瑞金城东北郊的七里段、沙子冈一带,是古已有之的蓝图。东华陂像红井一样,是当地群众长久的期盼,一直到无产阶级政权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的期盼才得以变成现实。

  我在绵江湿地公园驻足,在岁月的长河中蓦然回首。在绵江的上游,也是在岁月的上游,这一座小小的水陂,贯穿往来,陂水不息。人们铭记这一项水利工程,正是出于饮水思源的情怀。这座东华陂虽然小,却灌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给这片红色土地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每一串造福人民的水声,都会继续在新时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