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学生自我提升提供指导,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有何影响?

  在2020年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大背景下,高校对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愈发迫切。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至关重要,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亟须从当前山西省整体就业现状及趋势出发,深入探讨山西省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进一步提升山西省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为省内高校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多,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方面取决于劳动力需求市场,即社会及用人单位所能够提供的岗位数量。

  

  另一方面取决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即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否与岗位相匹配,从而战胜竞争对手实现成功就业。

  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不仅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更有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

  研究在系统梳理创业教育、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就业竞争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模型并提出一系列假设。

  通过对314份有效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分析、SPSS链式中介效应检验及AMO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验证了研究所提出的假设。

  下面针对前文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一步汇总,并根据研究结论进行深入分析,继而提出一系列以创业教育为着力点进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同时结合前期阅读的相关文献,纵观研究全局,通过对比提出了研究客观存在的不足及展望,希望为相关学者今后在这一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研究结论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动机理论,研究考察了山西省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创业教育对就业竞争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在创业教育与就业竞争力之间兼具单独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中有超过一半的效应是通过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实现的,总中介效应效果量达81.3%。

  说明中介效应对解释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路径的中介效果量最大,为39.2%,表明创业教育主要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学习投入这一中介路径的效果量为20.8%,虽然相比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不够大,但其依然显著。

  说明学习投入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再次,创业教育通过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链式中介效果量为21.3%,中介效应显著。

  (1)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得到验证。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创业教育到就业竞争力的直接效应值是0.152,说明创业教育对于就业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

  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使得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在创业课程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得到提升。

  

  能力主要包括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主要指的是个人品质,包括自信、坚毅、责任心等。

  因此,创业教育会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产生正向影响。

  (2)学习动机在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到验证。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教育-学习动机-就业竞争力这条中介路径的效果量为39.2%,标准化中介效应值为0.318。

  说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参与度能使其获得更高的学习动机进而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综合创业教育四个维度来看,创业教育参与度较高的大学生,其往往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对自身要求较高,希望自己可以获得更多荣誉。

  

  因此其在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通过创业教育各方面能够得到快速进步,进而这些学习动机在其内心深处就会不断加强。

  拥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致使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能有更优异的表现,经过时间沉淀就会拥有更高的就业竞争力。

  (3)学习投入在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到验证。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教育-学习投入-就业竞争力这条中介路径的效果量为20.8%,标准化中介效应值为0.169。

  说明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能使其增加更多的学习投入进而使自身就业竞争力得到加强。

  不论是在创业课程还是在创业实践中,要想自身各方面能力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只靠被动接受知识是往往不够的。

  

  也需要自身主动思考、积极探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要主动提升自己的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绪投入,才能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

  (4)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在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链式中介作用得到验证。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教育-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就业竞争力这条链式中介路径的效果量为21.3%,标准化中介效应值为0.173。

  说明学习投入会受到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投入就会越高,同时也说明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学习动机-学习投入来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通过接受创业教育使得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意识到创业教育对自身未来发展进步的促进作用,学习动机自然会得到加强。

  

  但仅仅有学习动机是不够的,还需付出各种努力,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时间的合理安排,更重要的是积极思考、增加学习实践、提高学习效率。

  充分发挥学习动机对学习投入的促进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动机的驱使下增加更多的学习投入,最终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对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从创业教育的角度提出促进山西省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展的如下建议:

  首先,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并重视其开展的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积极作用。

  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意向甚至是创业行为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大学生创业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

  

  因此各高校应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着力点,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经验进而调整自身创业教育的办学思路。

  更大程度地加强认知性、模拟性、实践性、反馈性四大层面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积极影响,发挥创业教育的普适价值影响。

  那么具体来说,首先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创业教育纳入其中。

  进而根据大学生及教师实际需求充分协调各种资源为创业教育涉及到的知识教育、技能培养、平台载体、导师帮扶及心理干预等各个方面服务。

  进而确保创业教育最大程度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发挥实质性作用,从而达到创新创业活动为就业服务的初心。

  

  众所周知,课程教学是高校创业教育的起步基石,也是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核心,对创业课程的强化或改革建设十分重要。

  为有效提升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育效果,高校应根据“面向全体、基于专业、分类培养、强化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业教育理念。

  实施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的课程建设,进而形成层层递进、有序衔接、互为支撑的创业课程体系,培养适应科技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在启蒙阶段要做到思创融合,注重创新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高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可开设《创业基础》等课程。

  在研发阶段要做到专创融合,注重增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可开设《创新思维》等课程。

  

  在工程阶段要做到科创融合,注重提升师生科研能力,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可开设《产品设计》等课程。

  在市场阶段要做到产教融合,强调产业和教育的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开设《市场思维》等。

  此外,为更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在创业教育课堂上的创新思维,高校可开发翻转课堂、分组研讨、线上线下学习等新型学习形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