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教案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水墨画、染绿、扑腾”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溪边景色的迷人,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水墨画、染绿、扑腾”等词语。
4.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溪边景色的迷人,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非常快乐,每天上山下河,捉鱼摸虾······)看来,同学们的童年真是丰富多彩。有位作家,他描述自己的童年,却用上了“水墨画”这个词,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的“溪边”是什么样子的。
(4)课文围绕溪边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水墨画、钓竿、浪花、清爽”等词语的读音。
(3)指导“墨”的写法和笔顺。
(4)课文写了“垂柳、山溪、钓竿”三方面的内容。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你喜欢溪边的什么景物?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指导理解修辞手法的使用,并说说其好处。(拟人、比喻,更形象生动)
*说话练习,说一句拟人句和比喻句。
*出示图片,感受溪水的平静,碧绿。说说感受。
*指导朗读,读出意境美。
预设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理解”染”含义,出示视频,感受溪边人影的朦胧美。
*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读“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指导朗读,“染”重读,读慢些。
预设三: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边读边想象画面,人影为何会碎?草地上为什么会有笑声蹦跳?
*再次朗读全文,说说你在溪边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指导再次朗读,尝试背诵。
5. 采用范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6. 想象你经常路过的小河边,学习《溪边》仿写一首诗。
7. 大屏展示,全班互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知道了溪边景色迷人,垂柳碧绿,山溪平静,孩童快乐。这样美好的画面让人忍不住想去亲眼看一看。作者童年的美好回忆,除了在溪边,还会在哪些地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搜集记录你的童年美好回忆。
六.板书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
垂柳 碧绿
山溪 平静
孩童 欢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课文别有情趣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对修辞的灵活使用;感受文字的诗意之美,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3. 体会作者像诗一般的童年。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2.体会作者像诗一般的童年。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课件出示生词“水墨画、钓竿、浪花、清爽”等。
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进行朗读,巩固生字词。
2.指名说说上节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生互相补充
师总结:溪边景色迷人,垂柳碧绿,山溪平静,孩童快乐。。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习课文《江上》《林中》两首诗。
1. 出示任务:
1)默读课文《江上》《林中》,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作者的快乐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圈画相关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 同桌互助,合作学习。
4. 全班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预设一:像刚下水的群鸭,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1)这段文字,你喜欢哪些词句?简要说说原因。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作者比喻写法的好处,
3)并一起跟着音乐美美的读一读,读出戏水的快乐。
预设二: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这是一位怎样的小朋友?(水性好,非常快乐)
2)从哪些词语看出孩童水性好?(水葫芦,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3)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意。
4)给这幅画取个名字,有感情的朗读。(江上戏水)
预设三: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
1)仿照《江上》的学习方法,同桌互学。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
3)给这幅画取个名字。(林中采蘑菇)
4)回顾课题,如何理解“童年的水墨画”?
(播放舒缓音乐)童年的欢乐在溪边,在江上,在林中,童年渐行渐远,但是那些美好的回忆和恬静的画面却一直印在脑海中。让我们再读课文,感受这份悠然恬静之美。
三.拓展运用。
1.作者在描写童年时,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2.作者是如何把童年的欢乐描写清楚的?(描写了所见、所听、所感)
3.屏幕补充,有什么发现?(动态和静态描写)
师总结: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可以写出所见所听和所感,丰富内涵,同时可以用上动静结合的方法。
4.你的童年像什么?学习课文,为你的童年写一首诗。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知道了作者的童年是欢乐的,体现在溪边钓鱼、江上溪水、林中采蘑菇这些小事上。事情简单,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希望同学们也主动记录你童年的美好瞬间,留作纪念。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与孩童有关的古诗,课后交流。
六.板书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溪水 欢乐 难忘
林中采蘑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