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山东省济宁市计生协6个方向发力为计生家庭撑好“法律保护伞”
近日,山东省济宁市计生协启动2023年“法治阳光温暖群众”服务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基层计生协组织在社会治理领域发力。济宁市计生协连续三年以“法治阳光温暖群众”服务活动为抓手,联合司法部门、相关群团和公益性法律服务机构,从完善“小村规”等6个方面着力,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为计生家庭开展普法、援助、调解、关爱等服务,实现计生维权服务触角向基层延伸,提升计生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助力基层育龄群众维权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推进健康济宁、幸福济宁建设。
完善“小村规”,打好服务群众“自治牌”。夯实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基础,自2020年起,济宁市计生协率先在全省开展村规民约修订完善。结合基层计生协换届等工作,指导基层依法依规,将婚育文明、优生优育、关爱帮扶、青春健康、家庭健康、依法维权等方面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广大群众重视家庭建设,推进新时代乡村家庭婚育文明,全市乡镇和村居已全部完成修订清理工作,有力推动新时期计生基层群众自治转型升级。
提升“知晓率”,打好服务群众“普法牌”。拓展计生政策宣传服务阵地,济宁市计生协以普及国家法律法规和生育政策为重点,采用“线上+线下”模式,指导各级计生协通过开展讲座、编发材料、组织咨询、开通热线、组建微信群等形式,加大生育政策、婚育文化、优生优育、0-3岁托育、婚假产假等法规和政策宣传,提升广大群众对生育政策和新型婚育文化的知晓率,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三年来,全市各级计生协开展现场宣传咨询2679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万余份,近60万育龄群众从活动中受益。
织密“联动网”,打好服务群众“组合牌”。编织上下协同部门联动纽带,济宁市计生协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优势,指导县级计生协依托法律援助中心,建立计生特殊家庭法律服务联络站,开通计生困难家庭申请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依托全市“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工作体系,在县(市、区)、镇(街)、村(居)三级建立计生法律服务联络室,通过协调法律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驻村接访、电话随访等方式,为计生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基层群众解难题。三年来,各级计生协共提供群众法律咨询服务1621件,接待来电咨询5600余次。
找准“发力点”,打好服务群众“暖心牌”。筑牢计生家庭抵御意外伤害风险屏障,济宁市计生协联合市国有企业保险公司,自2008年起,持续开展以计生家庭意外伤害保险、计生特殊家庭住院护理补贴保险为重点的计生保险工作,利用“互联网+”服务平台,做好保险全流程服务,为计生群众和计生特殊家庭防范及抵御风险提供有力支撑。开展“暖心行动”法律志愿服务行动,各级计生协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志愿者,成立志愿服务队,重点关注计生特殊家庭、计生困难家庭及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法律需求,不断创新完善各项服务措施,主动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切实维护好计生特殊家庭的合法权益,当好计生群众身边的的“贴心人”。
依托“服务站”,打好服务群众“便民牌”。发挥精品项目典型示范效应,济宁市计生协积极创建2处国家级流动人口和关爱“三留守”服务项目示范点,3处省级流动人口服务示范点。新建22处市级流动人口和企业计生协示范点,设立流动人口法律咨询服务站,积极倾听流动人口诉求,重点关注新市民和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法律需求;协调法律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配合卫生健康、民政、司法、公安、人社、妇联、工会等部门,协助为流动人口提供医疗、就业、维权和社会保障等服务,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让流动人口计生协成为群众心中温暖的“家”。
设立“防范台”,打好服务群众“安全牌”。紧扣自身职能创新服务举措。全市各级计生协依托“会员之家”、“暖心家园””“青春健康教育”等协会阵地,重点向新市民和“三留守”家庭的青少年和儿童,普及生殖安全教育、防溺水等常识,提升防范意外伤害意识。依托市反诈平台,针对老年人、新市民、“三留守”人员等重点群体进行防范诈骗宣传,引导广大群众辩识骗局,提高防范意识,保护群众自身和财产安全,筑牢计生协安全防范屏障。
下一步,济宁市计生协将继续精准发力、协同推进,组织形式多样、贴近实际、惠及群众的服务活动,持续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切实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计生协力量。
(本文来源:山东省计生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