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不顾舆论继续写诗,可敬还是可耻呢?网友:她亵渎文学

  余秀华不顾舆论继续写诗,可敬还是可耻呢?网友:她亵渎文学

  “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不管不顾的爱、刻骨铭心的痛,让她的文字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重量和力量。”——《诗刊》

  2015年伊始,一首名叫《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朋友圈被疯狂转发,也让作者余秀华“一夜爆红”,人们读她的诗,也谈论她的故事。

  

  诗歌拯救了她

  1976年,余秀华出生在湖北一户普通农家,因为出生时倒产,脑缺氧而造成脑瘫。3岁时,她依然无法坐立,口齿不清,口水不断。8岁起,父亲余文海每天背着她上下学。

  天生的缺陷使得她在高二那年便辍学,回到钟祥市横店村老家务农。由于走路不稳,手指也不灵活,她只能闲在家做一些很琐碎的事。

  1995年,19岁的余秀华在“非自由恋爱”下结婚,由于与丈夫在年龄上的差距、性格的不和以及价值观的截然不同,使得余秀华在这段婚姻里并没有感觉到美满与幸福,相反带给她更多的却是不幸与苦闷。

  

  身体的缺陷、现实婚姻的不如意,以及走向外面世界的愿望无法实现……尽管这些阻碍如同魔鬼一般一一扑向了她,但她却把苦闷与孤独化作了写诗的动力。

  1998年,余秀华写下了她的第一首诗《印痕》,从此,诗歌成了她最忠实的伙伴。

  2014年9月《诗刊》重点推荐了她的9首诗,随后她的诗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起来,她的诗内容大多涉及亲情、爱情、生活感悟,以及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之情。

  

  “肉感”和“骨感”

  不管多少文坛大腕、文学泰斗、业内权威人士给余秀华怎样高的评价,也不管她洋洋洒洒地写过多少首诗篇,可惜的是,我就仅仅记住了她的一句诗:“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这句诗好啊,好就好在你瞧上一眼就不能忘却,也无法忘却。

  虽然这里可能有“标题党”的嫌疑,但是不能不承认,“睡你”这样的文字还是蛮能让人“回味”一番的。

  这种阅读的感觉当然算不上高尚、纯洁,但是诗人似乎就是要的这个效果。

  

  毫无疑问,余秀华的诗不存在什么格调不高的问题,也不可扣上低俗的帽子,只是在用词上显得稍微“肉感”了些。

  由此想到一个当今诗坛现象:好像“肉感”的诗比“骨感”的诗容易走红,用“身体写作”比用思想写作的多了。

  这是什么诗风?

  依稀记得鲁迅说过这样意思的话:每当看到青年带着体温的铜板去买我的书,我就担心书中不好的东西会传染给孩子们。这种写书人的责任意识还是蛮令人感佩的。

  

  “我不会停止写诗”

  在作品备受关注后,社会各界对她褒贬不一,有人称她为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也有人称它为“脑瘫诗人”,有人认为她诗的“火”,是因为她的“草根加脑瘫”的特殊身份,也有人担心她一举成名而变得世俗而不再写诗。

  面对着冷与热的转换,以及社会的各种舆论,余秀华显得和往常一样平静。她表示不介意别人称自己为脑瘫诗人,因为这是事实,而自己的顺序应该是女人、农民、诗人。

  她说,“这些事情(社会的舆论)本身与诗歌无关,是诗歌之外的事情,但是你作为一个诗人,假如你们把我看做一个诗人,诗人的最终目的就是把诗写好,其他别的都没有,都与我无关。我不可能丢下诗歌不写,如果我还在的话,我会一直写,生活可能戛然而止,而诗歌不会。”

  

  抛开“身体写作”

  如今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纵然余秀华的作品中,出现过类似那样略带“身体写作”色彩的诗句,然而当我们透过她的作品对她进行再认识时,我们会发现,与其给她贴上“身体写作”的标签,毋宁说她的作品里,蕴藏着异常丰富而坚定的生命意识,力透纸背。

  假如你是沉默的,海水也会停止喧哗

  你就不用怀疑那些漾近的浪花

  那些浪花里碎了的泡沫

  假如你是沉默的,身边的那个人也无法窃取

  你内心的花园,内心的蜜

  你的甜蜜将一直为自己所有。没有一个盗贼

  没有季节错乱的蜜蜂

  雪徐徐落进院子里,世界维持着昨天的次序

  

  余秀华就如这首诗,在沉默里激荡着生命的热血,她的诗质朴、平实而又充满力量。借用一位学者的话——“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

  对于余秀华,可能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可敬也好,可耻也罢,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她的诗歌世界里,她就是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