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走向大众的出版创生
在宋代,当出版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方式之后,它直接促成文化增值。文化创生是文化增值的重要体现,不仅是文化在量方面的“放大”,而且是文化在质方面的“跃迁”。
宋代渐趋发达的出版业为文化创生提供了条件与可能,同时其本身也已成为重要的增长极。图书的大批量出版,促使大型图书市场形成,同时也使校勘成为专业性很强的出版环节;版权保护的启动和民间小报的兴起,则更是中国古代出版在宋代盛开的两朵花儿。
第一,大型图书市场的形成──以相国寺书肆为例
关于宋代东京的民间出版,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往往被人们忽视。
尽管中书省报告印造苏轼、司马光文集的事发生在福建,可是朝廷却将禁毁令下给开封府和四川路。
宋代开封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人口最多时达到150余万,不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还出现了超大规模的相国寺大市场。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专门写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描绘了当时的盛况。可见,在资圣门前和东门大街一带,书肆作为一种专业市场已经形成。
游寺淘书,文人学士摩肩接踵
北宋中期以后,相国寺已形成文化圣地,成为文人学士交游之所。高益、苏轼等许多名人都对相国寺文化一往情深。
相国寺图书文化的形成是与被神秘化了的佛教“报应”文化和不断放大的科举功名文化分不开的,而且是二者紧密咬合在一起的结果。
相国寺东南隅的罗汉院专门开辟有桂籍堂,是当时新科进士刻石题名的“宝地”。能否金榜题名?能否青云直上?这是士人的“心病”,于是烧香拜佛,卜肆卦摊成为相国寺的一大景观。
相国寺书肆之所以给文人学士留下诸多美梦,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国寺大市场当时在图书流通中举足轻重。其货品既有新书,也有旧书;既有印本书,也有抄本书;既有前人的读书笔记,也有时人的珍贵手稿。
对于藏书家来说,相国寺书肆更是其“淘金”之宝地。一代才女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述北宋末年她与丈夫赵明诚经常相携散步于相国寺的情景。赵明诚当时还是个太学生,经济比较拮据,但是小夫妻宁肯“质衣取半千钱”,也要“步入相国寺”搜罗书画碑文等。
相国寺书肆的政z包容力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剧,朝廷对图书出版的管制重重地打上了朋党之争的烙印。元丰二年(1079)的“乌台诗案”虽未发展为书禁,但是它奠定了宋徽宗时期大规模书禁的基础。
激烈的党争之后,旧党再次失势,受到排挤,著述遭禁,这便是徽宗初年的政z局势。“持论与时大异”,攻击新政的《武夷先生集》居然还在公开销售,可见相国寺书肆似乎远离了政z,售卖品并没有受到政z风向的影响。
相国寺书肆的文化张力与品牌效应
相国寺书肆上的售卖品,有外地流入的,也有本地出版的。当时东京的民间出版活动十分活跃。
相国寺大市场上的许多书铺,都是前肆后坊,不仅售卖,而且刻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生产——销售一条龙。荣六郎的书铺就开设在相国寺市场,刊刻过《抱朴子内篇》等书。宋廷南渡之后,荣氏也迁到临安(今浙江杭州),继续印卖图书。
在广告中特别提到自己的书籍铺就是“旧日东京大相国寺东荣六郎”书籍铺,明显是在打“老字号”的牌。我们知道,有宋一代,杭州的出版业是不亚于甚至超过开封的。
在长期的文化积累过程中,作为皇家寺院的相国寺,集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于一体,成为北宋王朝的一张文化名片。相国寺书肆作为北方地区最大的信息集散地,以巨大的张力发挥着文化辐射作用。
第二,校勘成为出版的重要环节
我国古代大规模的官方校勘早在西汉时已开始了,刘向创立了校勘古书的基本程式。之后,历代均有校勘活动。
但是,宋以前各朝虽然校勘了大量书籍,由于无条件付梓出版,至多勒石而已。宋代的图书校勘,与“镂版颁行”紧密结合起来,使校勘真正成为出版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从宋代开始,在出版业中往往“校”“刻”连称,为藏书而校渐渐变成为出版而校。馆阁藏书先校后刻的记载在《宋会要》里很多,令人振奋的是,不仅官刻如此,民间出版也不例外。
南宋名臣周必大致仕后回到庐陵从事图书出版,他特意召集庐陵籍进士胡柯、彭叔夏等人负责书稿的辨误和校正。
周必大在宋代出版史上的贡献主要是校刻《文苑英华》。其中他发现了不少问题。退休后他组织胡柯、王思恭等人,参照多种版本,进行了认真的校勘和修正。从嘉泰元年(1201)始,花了四年时间,这部千卷巨著终于校刻完毕。
宋代朝廷的图书,大多是访寻获得,参差错乱非常普遍;雕版印刷盛行后,刻书致错,鱼鲁相混。这样,对图书进行整理校勘便成为重要的任务。
限定工作进程,形成工作规则
有关方面为了落实宋真宗的指示,采取了“计课”的办法,但是一些敷衍之人,很快便有了新的偷懒办法。
作为校书工作的准则,宋代的校勘格式,在以后的校勘实践中长期沿用,不仅当时在士大夫中很有影响,而且奠定了后世图书校勘的基础。
“复校”、“点检”,流程规范
“复校”、“点检”、“复点检”,都是校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宋代经常对重点书籍进行几次这样的循环,以求出精品。
以《汉书》的校勘为例,太宗淳化五年(994),命崇文院陈充等负责校勘后,与《史记》、《后汉书》一起,遣内侍送杭州镂板。110年后,真宗又命秘阁刁衎等人复校,就这样,一部《汉书》,经过反复校勘,然后才定本刊行。
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校勘人员岗位职责明确,又有规定的工作量,便于考核和奖罚。起初,校勘馆阁图书时,诏令借用太清楼藏书以便对勘。后来归还所借图书时发现多有污损。于是让这些书留作三馆正本藏书,另写一份送还太清楼。天圣三年,完工后奉送太清楼。
总之,宋代的图书校勘活动,不仅在规模上大大超过前代,而且校雠名家辈出,有关校雠的新著作也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郑樵的《校雠略》、吴缜的《新唐书纠谬》、方崧卿的《韩集举正》、朱熹的《韩文考异》、彭叔夏的《文苑精华辨证》、岳珂的《九经三传沿革考》等,均在图书校勘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他们在继承前人校勘经验的基础上将我国的校勘学发展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新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先校后刻,使校勘真正成为出版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第三,版权保护制度的初步形成
版权的现代涵义产生于15世纪晚期的西欧,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结果,但它是在中世纪中国的影响下形成的。
实际上,在雕版印刷业蓬勃发展并推动图书出版事业空前繁荣的形势下,宋代已经注意到对版权的保护。
宋代的版权保护及其特点
中国的版权保护比西方早好几百年。但必须指出的是,从史料记载直接体现出来的宋代版权保护思想与现代意义上的版权保护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少差异之处。
二者最基本的共同点在于承认作者自己编著的书和整理前人的书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晶,因而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
这种尊重和保护,既包括精神方面的,亦包括经济方面的。二者之间的差异则表明宋代版权保护仍有诸多不完备的地方。
比如,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受特定文化气候的影响,宋代版权中的经济权利不属于作者,而属于出版者。
再如,宋代的版权保护是局部的,“申禁”就受保护,未“申禁”则不受保护。尽管宋代的版权保护思想还十分粗朴,但它奠定了版权保护思想的基础,在人类版权保护史上居于源头的地位。
宋代出现版权保护的原因分析
宋代出现版权保护,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它与宋代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首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租田制日益盛行,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流转速度大大加快。
在这种形势下,官田私有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宋王朝的土地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样,从宋代开始,中国社会的所有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此私有制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不仅引起了人们私有观念的深化,而且促使以维护封建私有权为主要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适时调整。
其次,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宋人的义利观发生重大变化,正是针对上述种种情况,一些人从维护自身权益出发,在刻书时特地申报有关部门备案,以取得法律保护。
第四,民间小报的兴起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在雕版印刷术日渐盛行等因素的推动下,到宋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除官办的“朝报”外,产生了民办“小报”;不管是“朝报”还是“小报”,都由手写新闻跨入批量印刷阶段。
北宋末期和整个南宋,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平民化趋势,小报沿街售卖已成为东京、临安等大都市里的文化景观。
小报的起源与发展
小报起源于北宋中期进奏官们在报状之外“别录单状”。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别录”状态终于被突破了。一些进奏官不满足于对已有消息的私下传播,开始根据一些线索“撰合”新闻了。
南宋时,私营小报已成气候,专门雇有探人到处探听消息,收集新闻线索。探人往往以厚赂相诱,从进奏官那里套取机密。这种探人就是后世新闻记者之雏形。
小报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小报在宋代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最根本的一点在于:以印刷手段的广泛运用为突破性标志的新闻传播飞跃式发展,大大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当然也助推着新闻传播自身的发展。
一方面各地官员急于知道诸种动态,另一方面定本制度又延迟了进奏院状报的传发。现实呼唤及时的新闻和更加灵活的报道机制。
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民间小报与官办朝报之间展开了竞争。小报以其灵活的运作机制,在其周围聚拢了一大批专职或兼职为其收集新闻消息、提供新闻线索的人——“诸处探人”。
小报在宋代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党争的推助。终宋一代,因政见分歧而形成的激烈党争延续不断。
在激烈的党争攻伐中,新闻舆论已被双方利用。而其祸害所及岂止党人,6应该说,宋代的不少假新闻是适应了党同伐异的政z需要而产生的。
不管是北宋末年的伪造徽宗诏书斥责蔡京,还是南宋初年的伪造高宗诏书散布启用抗战派领袖张浚的舆论,都是政z势力较量的产物。在这些重大政z对抗中,小报都没有袖手旁观。
第四,总结
总之,大型图书市场的形成,校勘成为专业性很强的一个出版环节,版权保护的萌芽,民间小报的兴起,直接促成文化增值。
这种增值既是文化在量方面的“放大”,更是文化在质方面的“跃迁”。而文化在质方面的“跃迁”,便是出版文化创生的核心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