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奥数书,你看过吗?
86年,我读初一的时候,在家里翻出这本书:《啊哈!灵机一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1982年出版的,标价4元。那时候的书真贵啊,我一个月生活费都没有10元。
每天中午,我都会翻阅一阵时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里说:你要有灵感,你要有创造性,你要有逆反思维。
每天中午,我会摘录一些题目,带去学校,给周围的同学做题,在告知他们意料之外的答案时,心情非常地愉悦。有些题目,我到现在还记得问题和答案。
比如:你在地球的哪个点,向北走100米,向东走100米,向南走100米,回到远点?比如:你能从1米高的地方扔下一根纸火柴,使它竖着落下,停住时仍处于竖立状态?比如:你如何用三刀把蛋糕切成八块?
作者是(美)马丁·伽德纳(Martin Gardner),后来等儿子读小学一年级了,我买了他的三本书(新版本),另外两本是《从一到无穷大》、《啊哈!原来如此》。
儿子和我的兴趣点不一样,他更喜欢《从一到无穷大》,从他的口里,我才知道,原来google公司的google是一个最大量数据的意思,也就是说是10的100次幂。
从思维上,我对组合、逆向思维类题目,比较感兴趣,但儿子似乎更喜欢代数一些。
《啊哈!灵机一动》,让我对数学思维,无比的感兴趣,顺带着对儿子的奥数课,也无比的感热情。所以,儿子从小学开始,就上各种奥数课。
儿子五年级前,我都和他一起上奥数课一起做题,还能在课堂上,指出老师讲课的错误。当时加入了各种家长群,一起讨论题目,对于不确定的答案,顺便编个小代码验证一下。排队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水管问题、流水行船问题,都非常地熟悉。
然而,六年级之后,开始听不懂了,一开始还勉强去听,但经常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之后连教室也不去了。儿子还很有兴致,时不时拿个题目来考考我,以至于后面一看到儿子拿着个数学书就绕道走。
这些年的奥数学习书,我觉得,最有用的,除了马丁·伽德纳的启蒙书之外,最好的就是高思数学课本和高思数学导引,还有就是刘嘉的书,另外就是乐乐课堂app,把这些书和题目刷完,就足够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