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平:成为文艺志愿者,是一次“重生”

  原创 上海文联 上海文联 收录于合集 #德艺双行系列报道 8个

  面前的简平看起来瘦且安静,但聊起自己做志愿者的桩桩件件,却一下子焕发出积极和快乐来,那种发自内心的乐在其中,让他整个人都明亮起来,也让人相信,每一个志愿者的灵魂深处,一定都写着三个字:我愿意。

  简平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市静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但现在他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身份——文艺志愿者。而在这个身份下做的那些奉献,让简平在2015年荣获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2016年获上海市“网民最喜爱的海派修身达人”称号;2020年,获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因参加各项志愿者公益活动

  上海市文明办授予的荣誉称号

  当他热情而快乐地为云南的孩子们筹建图书室、为癌症病人排演话剧、给街道和中小学生做红色文化宣讲的时候,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一切的触发源于一场疾病。

  被拉进光明的人,最终自己发光

  简平一直记得2011年的那个12 月,圣诞节之前,他因为高强度的工作感觉身体疲惫,去做个常规体检,却收到了胃癌的通知。可能很多癌症患者从知道患病的那一刻起,人生就陷入了黑暗困境,“那很正常,我手术后一个月,人急剧消瘦,但真正打击到我的,是我病后第一次去上班。”那一天,简平回到并不算太久违的办公室,居然,从领导到同事,没有一个人认出他来——一个成年男性骤然瘦到80多斤,整个人的精神和面貌都变了。“那一刻我打击特别大,觉得人生的希望和那个过去的我一并消失了,之后就得了抑郁症。”

  黑暗的日子里照进来的第一束光,来自于曾经的一位采访对象,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会长袁正平。“袁会长来邀请我参加俱乐部的活动,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组织,大家都是病友,甚至同癌种的人还有小组。”这是第一次,“志愿者”三个字如此真切地进入到简平的生活中,“以前我也做过志愿者,在特定的日子里去做一些好事或者公益活动,我觉得就类似一种工作。但这些俱乐部的志愿者们,他们非亲非故,却一天又一天来我家里,和我聊天,邀我出门运动,来帮助我,陪我战胜病痛和绝望,我就这么一点点被‘拉’出去了。”当时的简平,曾经那么真切地感受到,志愿者们多么努力地在“拉”他——不是拉出房门,而是拉出黑暗,拉进光明。当他终于重新站在阳光下,他的心里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志愿者——不是工作不是任务,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大爱,愿意强烈且持久地照亮很多人,那样的人,一定自己就是光源。“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

  于是,简平真正成为了一位志愿者。他也变成了那些 “每天上门用尽力气把别人拉出来”的人,甚至去医院给刚做完手术的癌症病人做护工,“因为自己体验过,所以最懂他们那一刻的脆弱和痛苦,照顾和开解病人都比普通护工更贴心。”除了这些常规的志愿活动,简平开始思考,自己作为文艺工作者,是不是可以发挥特长,做一些不一样的公益?于是,2013年,简平将自己生病两年中所写的全部散文随笔合集出版,取名《在云端》,并将全部稿费购买成书,前往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全部捐献给了正在那里举办的培训班的志愿者们。《在云端》诚挚而生动地袒露了他患病后所经历的身心痛苦与自身的精神转变,其中有与同样患有癌症的母亲一起携手抗击病魔;有对往事的回忆;有阅读与写作带给他的快乐与精神支撑;有对世界、社会的看法与人文关怀等等,无不让人动容。简平自己将之称为“这是一个病人的亲历,一个人走过一段特别艰难的生命历程的记录”,这里有他所经历的悲与喜,痛与乐,绝望与坚持,失去与得到,读来让人感同身受,也让人更加珍惜生命的美好与快乐。

  这一次的尝试,让简平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文艺志愿者”,原来可以用精神的方式,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帮助。于是,当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因为在癌症病人的身心康复上所做的突出贡献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重视和推广时,借此契机,简平又一次运用自己的文艺特长,和大家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话剧——《哎哟,不怕》。“哎哟,不怕”谐音“癌友,不怕”,以上海癌症康复学校前校长周佩为原型,讲述了年近60岁的佩莲老师历尽艰辛,组建癌症康复学校,并重拾少女时代舞蹈梦想,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引入疗愈项目抚慰癌症患者心灵的动人故事。“我希望用这部话剧作为生命纪念,让更多的新生的癌症患者走进剧场,用观看戏剧表演的形式获取生活信心,希望无论哪一种癌症患者都能从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去思考、去设计属于自己的康复之路以及生命旅程。”谈及创作初衷,简平如是说。“我们不兜售泪点,不兜售悲惨故事,更不会站上道德高地,我们希望大家以力所能及的爱心,亲手点燃一支蜡烛,为癌症患者照亮生存的信心与勇气,传播爱的美好,播撒正能量。”

  《哎哟,不怕》剧照

  如今,癌症康复俱乐部的戏剧社团越办越好,不仅享誉国内,更在国际上声名鹊起。而“戏剧疗愈”也作为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从海外引进的最新癌症康复疗法,将心理与戏剧结合,帮助患者抒发压抑的情感,从精神方面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更多的沟通、疏导、安慰和鼓励。

  用“回馈”,纪念“重生”

  2016年12月,距离简平动完胃癌切除手术整整五年了。从国际通行的判断肿瘤疗效和预后的医学标准来说,挺过五年相当于痊愈,“从某种意义上,之后的人生相当于‘重生’,值得好好纪念一下。”简平笑说。回想这五年来所经历的路程,可谓艰难而险厄,如果仅仅倚靠自己一个人,那是很难走过来的,除了天意,更多的是由于爱,由于亲情和友情带来的温馨和信念,由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帮助和支持所得到的勇气和力量。于是,简平决定用“回馈”来纪念“重生”。

  事情的契机还是公益。2012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当时,刚动完手术的简平无意看到一条微信,说是“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公益项目发起为前来上海参加培训的偏远地区教师募集路费的活动,他当即响应。后来,他才知道,自己资助的那位老师名叫左春玲,来自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中心小学,两个不相干的人从此因为一份“大爱”有了联系。于是,2016年,就在简平思考着用什么方式纪念自己的“重生”五周年时,他意外得知左老师所在的那所山区小学,不要说图书阅览室,连个书架都没有。“我觉得太遗憾了,因为谁都知道阅读对于一个孩子,乃至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的意义。我脱口说道,我现在可能没有能力捐建一个图书阅览室,但我想做几个书架并配上1000本儿童文学图书还是可以做到的。”——实实在在地将装满儿童文学书籍的“书架”搬进云南的校园,这个五周年纪念可太有意义了。

  说做就做。简平当天便开始采购中外儿童文学书籍,同时,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动亲朋好友伸手相援。“我完全没有料到,真正是一呼百应。”当时已94岁的任溶溶和93岁的孙毅,这两位德高望重的儿童文学作家首先支持了他。任老先生亲自题写了“儿童文学阅读书架”八个充满力量的大字,而且捐赠了一箱子他的名著和译作。孙老先生的腿脚不便长时间站立,但他却窝在地下室里精心地整理所捐赠的著作。上海文达学校校长黄晓峰闻讯在学校开展了“手牵手,为东回镇中心小学小朋友捐书”活动,孩子帮孩子,那股热情就像沸腾的水,短短时间就募集到658册儿童文学书籍。而简平微信上的众多同学、邻居、书友更是一天功夫便筹集了一万多元,希望能制作牢靠的书架,并为学校的近500位孩子再送些学习用品。

  这时候,简平“文艺志愿者”的特殊属性又一次点亮了这场公益活动。他在全国各地的儿童文学老中青三代作家朋友都加入了活动,上海的朋友阵容强大:秦文君、梅子涵、沈石溪、刘崇善、张锦江、陆梅、张洁、殷健灵、郁雨君、陈苏、谢倩霓、冯与蓝……北京的队伍同样壮观:曹文轩、金波、张之路、老臣、谭旭东、安武林……东北有常新港、薛涛,西南有王勇英、陈磊,江浙有王一梅、方卫平、毛芦芦,湘赣有汤素兰、彭学军,鄂皖鲁有徐鲁、董宏猷、舒辉波、伍美珍、鞠慧、朱丽秋……上海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则代表巴金故居捐赠了一批珍贵的书籍。最为珍贵的是,儿童文学作家们非但送出自己的著作,还为孩子们写来了鼓励阅读、祝福未来的题词。

  随着募集到的儿童文学书籍送抵学校,校方决定辟出一间校舍用作图书阅览室,“儿童文学书架”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中心小学举行开架仪式的时候,简平风尘仆仆从上海赶去。“当我看到12只全新的木制书架矗立在一间专门辟出来的阅览室里,上面是整齐而壮观的数千本图书的队列,墙上则挂满了36位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亲笔为孩子们写下的题词,我想,东回镇中心小学的图书室虽然还是简陋的,所以只能以‘书架’来命名,但是,这里却拥有中国儿童文学阅读阵容最为豪华最为强大的导师团!那天,许多孩子对我说谢谢,可我对他们说,应该是我感谢你们,因为是你们对阅读的渴望和希求激发起我内心的责任,以及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所寄予的希望和期冀。”渡人者,亦得自渡。

  “比起付出,我得到的更多”

  从“被帮助者”,到“志愿者”,再到“文艺志愿者”,简平在病后的“重生之路”上一步一步走出了自己的方向,也让他被更多人看见、感谢和信赖。2020年,他获得了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比起荣誉,这更像某种使命。”而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简平看来,使命不是负担,更是力量。因为我愿意,因为我可以,因为被需要,人生就不止是“活着”了。于是,在“红色百年”的时代契机之下,作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艺工作者,简平积极投入到了“寻访上海红色地标”的宣传工作中去,志愿下基层、进街道、入校园,为大家宣讲红色党史。“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1946年,那时的静安寺附近还是一片农田。这时,一个孩子突然晕倒在了路旁!”台上简平绘声绘色,台下是一群好奇地瞪大眼睛的小学生们:“他是谁?他怎么晕倒了?” 这正是简平在为闵行区汽轮科技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讲述“孤儿泥蛋在经过福利院老师们的收养、培养,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知名指挥家”的故事。“向小孩子们传播红色文化,需要童稚化的语言、创意的表述,引领他们一步步了解历史。”简平谈道,他想要把那些原本不愿意听讲,或者对老一套不感兴趣的青少年吸引过来。事实证明,简平这种更为贴合青少年接受心理和文学需求的讲课方式,获得了很多孩子和家长的喜爱,使系列讲座场场爆满。

  因为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行为,简平的“党史讲座”非常受欢迎,他将党史故事和红色地标生动结合,精心策划了系列讲座,“一共七次,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收获。”原因很简单,因为简平的讲座从来不是照本宣读,他所讲的所有地标自己都亲身去考察过,甚至还亲自“挖掘”到了一处“消失的地标”。

  因承担“中共江苏省委交通处总处旧址”写作任务,简平对这一处革命遗址展开了一次追寻。根据《上海红色文化地图(黄浦区)》和《上海市黄浦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基本信息汇总表》,此遗址地址为四川中路418号。据历史资料记载,1927年“四一二政变”发生后,中国大革命由高潮走向低潮,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部主任的王若飞代表中共中央宣布,在上海组建中共江苏省委,管辖、领导上海和江苏两地党的工作,开展地下革命斗争。考虑到地下工作的实际需要,王若飞将四川中路418号楼上设为交通处总处,对外以蜀通公司作掩护,开展秘密的情报工作和人员接待、转移等工作。

  “不料,我去实地采访和勘察时,却没有找到四川中路418号。”在简平的娓娓道来中,悬念突现,你可以想象,为什么他的“红色宣讲”格外吸引人。简平在现场看到,这里虽然有两幢大楼,可缺了414、416、418号3个门牌。那么,是否有可能在这两幢大楼之间还曾有过另外一栋建筑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第一,这两幢大楼的间距只有两三米宽,即使各自往南京路和滇池路东边延伸,仍然没有足够宽阔的距离,在如此狭小的间距内是不可能另建楼宇的。第二,在上海市城建档案馆或黄浦区房地局档案室,可以查见这两幢大楼相关的建筑资料,包括文字记载和设计图纸,却没有发现建于这两栋大楼之间的其他建筑的信息。唯有的可能是,当时中共江苏省委交通处总处设在这两幢大楼的其中一幢里。

  在综合考量了建筑设计风格、竣工年代以及关于交通处总处旧址建筑的文字记载材料之后,建平确定四川中路420号—440号这幢大楼与有关史料中对交通处总处旧址建筑的描述完全吻合。至于为什么没有资料上记载的418号,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四川中路是1946年之后才改称此名的,“以前,从1865年以来这里一直叫四川路,那么,极有可能当时这里的门牌号码与现在的不一致,四川中路420—440号是后来才有的路名和门牌。”至此,一段红色往事找回了属于它的归属地,在简平的建言下,四川中路418号“中共江苏省委交通处总处旧址”的铭牌,有望于近期挂上。“没想到,在做红色宣传志愿者的过程中,还能为上海踏勘和落实下一处红色遗址。”简平笑说,“所以我一直深深感到,在做志愿者这条路上,比起付出的,我得到的更多。”

  文编 ? 刘莉娜

  美编 ? 慢慢华

  视频 ? 金 捷

  原标题:《简平:成为文艺志愿者,是一次“重生”》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