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的正确姿势,是多一些将心比心,少一些打扰和折腾
一位河北的老师说,他们地区的“大家访时代”已经开启了:根据他们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额要求,老师要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登门家访,成绩优秀的要去学生家里报喜,成绩比较差的要登门上访向家长指出整改措施。
“作为家长,我并不喜欢老师来我家进行家访,有什么事情不能在学校说吗?”
“作为社恐的老师,我更不喜欢去家长家里登门上访!”
……
如今已经进入“互联网+”的21世纪,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用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都能沟通交流,为何还非得让老师登门上访?大城市里的老师,班级中学生数量众多,一大堆的作业等着他们去批改,哪来的时间登门上访?再加上县区、市区所在学校班级的学生,有的来自大城市,有的来自农村地区,你如何让老师一一家访?
农村基层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家里都养了看家护院的狗,如果老师上门家访被狗咬伤了,狂犬疫苗的接种费用学校能报销吗?教育主管部门高层拍脑袋捣鼓出来的这种“家校联系”方式,真的合适吗?
这个学期的期初,贵州出现了一种非常“壮观”的场面:全省四十多万中小学教师参加专业能力素养统一考试,美其名曰“以考促教”。但是,这样的考试又有多大的意义?考试不及格的老师会不会被开除?如果不能,那么这样的考试又如何营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教育生态?
如果可以开除,那么这样的操作合情合理又合法吗?把考试的压力传导给老师,那么老师全身心投入备考,哪来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和进行班级管理?如果老师所有工作的重心都移到专业能力素养的备考上,那么他们通过考试的概率自然会更大,但是这样下去真的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吗?既然这种操作对学校教育的伤害超过其益处,那么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这种考试算不算一种瞎折腾的行为?
能够成为老师的人,哪一个不是在考场上身经百战甚至千战的存在?我所认识的一些贵州的老师,他们经历过中考和高考的洗礼,他们接受过职称考试的磨合,他们在形形色色、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而当他们老眼昏花的时候,给他们安排一场所谓的“专业能力素养”考试,他们除了“口吐芬芳”,又能如何?
教育之国之根基,民族之希望,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师才有希望迎来教育领域的腾飞。尊师重教的正确姿势,是要多一些“假如我也是老师”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少一些外行“指导”内行的打扰和折腾,你认同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