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强度所建所58周年:兴装强军践使命 领先创新谱华章
时序更替中,奋进者的身姿屹立挺拔;历史坐标上,创新者的步履坚实稳健。今天,作为我国唯一的飞机强度研究、验证与鉴定中心,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已经在风雨兼程中走过了58载峥嵘岁月。58年间,一代代强度人前赴后继、奋勇前行,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航空强度发展之路,用汗水和智慧描绘了一幅追求不止、奋斗不息的恢弘画卷,在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破茧——天行健自强不息
强度所诞生于那个一穷二白却又孕育希望的年代,与国家的航空事业同心而立、同向而行。1965年,伴随着国家三机部“建立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的决议,陕西耀州苏家店的山坳里升腾的航空强度之火,拉开了强度所建设的序幕。
当时,搞“三线建设”付出的艰辛难以想象,老一辈科研人员以“立足山沟胸怀祖国看世界、献身革命志在四方图伟业”的豪迈,边抓建设边搞科研,仅用时一年多就建成了当时亚洲单体面积最大、试验条件最先进的1号静力试验厂房,并于1968年12月28日圆满完成了轰6飞机全机破坏试验,标志着我国飞机强度研究与验证进入了新的纪元,在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期,为突破热强度关键技术,1967年12月,强度所转战秦岭北麓高冠峪口,建立了长安试验基地,后独立为航空结构热强度研究所。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强度所积极拓展科研生产领域,确保了多型号试验任务的完成。在强度试验技术上,探索形成了一套全机静力与疲劳试验自动化加载控制、测量分析技术,制定了试验标准与规范,结束了手动加载历史,标志着强度试验发展进入了一个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时代。为表彰强度所对我国航空工业作出的重大贡献,1991年4月17日,强度所被授予“航空工业创建四十周年重大贡献单位”称号。
蝶变——抓机遇蓬勃发展
为了长远发展,强度所历经不懈努力,争取到了国家“三线”调整的历史机遇。1992年1月,航空航天部批复强度所与飞机结构热强度研究所合并,组建了新的强度所。1993年9月1日,强度所顺利实现主体搬迁西安,翻开了历史发展崭新的一页。这一时期,强度所发扬“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优良作风,先后完成了多型号研制任务。1998年11月28日,强度所第一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全尺寸飞机结构静力/疲劳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进一步凸显了强度领域的权威地位。强度所系统发展了结构耐久性/损伤容限专业,构建完善了民机噪声与声疲劳专业。同时,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着力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倾力开发民品,向市场要效益,开始了军转民的艰难探索。
进入21世纪,面对新要求,强度所以国家背景型号研制为依托,抓住历史机遇,2007年4月15日,阎良飞机工业园在阎良开始建设。在此期间,强度所型号试验任务增长迅速,先后承担了多项型号任务,完成了多渠道多项课题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核心技术,研究成果在飞机研制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为支持大型客机研制,2013年3月29日,强度所在上海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试验技术国际一流的全机静力/疲劳试验室,为未来民机研制工作搭建了基础性结构强度验证平台,逐步形成了我国民机结构强度验证体系。
腾飞——锚目标创新超越
不忘初心方能砥砺前行,牢记使命才会行稳致远。近年来,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高速发展,强度所也驶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强度所始终履行国家赋予的“四者”使命(强度理论的探索者、强度技术的创造者、强度工具的提供者、强度设计的鉴定者),以“大强度、新强度、数字强度”为发展战略,构建了“一个总部、多点联动”的战略新格局,型号研制体系保障作用更加凸显、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迈向了“大所、强所、富所”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强度所坚持履行兴装强军首责,聚力支撑国家重大装备研制。构建完善了从材料到整机的全谱系飞机结构强度积木式验证技术体系,全面保障了国家重大装备研制。首次完成全机落震实验,打通关键技术路径,使我国成为第二个具备该项实验技术的国家;首次完成实验室条件下整机气候实验,开创国内先河;首次完成全机虚拟实验,开创物理实验与虚拟实验双线并行的验证新模式。型号研制实现“由强度实验一元为主向强度手册、指南、标准、规范、工具、验证多元业务的拓展,由验证性实验一维支撑向研究性、研发性、验证性实验多维系统化支撑的迈进,由物理实验为主向虚拟实验与物理实验融合发展的创新”的三大跨越。
强度所坚持创新引领平台支撑,加速推进强度科技自立自强。构建了以“一条主线,两个回路,三点联动”为核心的“一体两翼”强度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了以国家级实验室为龙头的“一三五七”重点实验室体系,提升了复合材料、结构动强度、航空声学、热强度等专业的研究能力,新建气候环境适应性等三个专业,专业体系持续优化;构建了自主软件生态体系,研制新一代航空自主CAE软件SABRE系统;中国航空强度技术发展高峰论坛和青年论坛已发展成为业内影响力最大的平台;国际合作“三三制”架构全面推进,协同创新体系日臻完善。出版6部强度专著,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共计49项,其中“大型飞机研制强度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强度所坚持协同拓展价值创造,有力推动技术产业做优做强。构建了“三融三通”技术产业生态链,促进了强度技术多领域的跨越融合,打造了技术服务和产品服务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模式。立足航空,持续深化与航天、航发等领域合作,大力开拓汽车、轨道交通等民用工业市场,完成了世界首辆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地铁车体强度试验,实现了强度技术与重点行业的深度融合。持续创新,充分挖掘产品潜力,减振器研制综合实力已居国内前列,振动与噪声控制等技术国内领先,大型非标试验装备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
强度所目前业务已涉及航空、航天、发动机、兵器、船舶、车辆、轨道交通、石油化工、风电能源等诸多领域,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先后被国家授予重大贡献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多项奖励,荣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陕西省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仰望星空,两万一千多个日月星辰里,强度人薪火相传,始终追求卓越;脚踏实地,践行“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使命,强度人初心不改,一路执着前行。面向新征程,强度所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初心如磐奔赴山海的精神,以躬身笃行迎难而进的姿态,扛起兴装强军首责,勇担领先创新使命,倾力打造国际领先的飞行器强度研究与鉴定中心,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磅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