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别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家却像哑巴,不愿意和父母说话,为何

  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经常和自己对着干;还有些家长疑惑为什么孩子对自己像陌生人一样冷漠?亲子之间根本无话可说的地步;甚至有些家长想不通孩子明明对外人态度都很好的,怎么对自己说话就夹枪带棒的,没说几句就吵起来……这大概就是家长和孩子沟通时,说话的语气出了问题。

  

  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对待外人谦逊礼貌和言辞得体,可到了孩子面前就变得大喊大叫和说话不顾虑孩子的感受,想用哪种语气就用哪种语气说沟通。这种逻辑显然是不正确的。孩子的心也是肉长的,再深的血缘,也经受不住每天的尖酸刻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把双刃剑,运用好了,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运用不好,却也能成为制造伤害的“利器”。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最讨厌下面这4种说话语气,家长越早改变,越有利于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 1.冷嘲热讽的语气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做错,你是猪吗?”

  “考试都不及格,你脑子里装的是浆糊吗?”

  

  家长与孩子沟通时,总是带着一种责备和冷嘲热讽。换位思考下,如果别人这么说你,你乐意听吗?漫画家几米曾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TA的冷嘲热讽。”这种语气久而久之会让孩子感到自尊心受挫,产生消极和叛逆的心理,会越来越抗拒与父母沟通。也会让孩子缺少改变的动力。

  

  在孩子考试没考好时,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能找出没考好的原因,查漏补缺,下次考得比这次更好。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指责孩子没考好,甚至是人身攻击时,那下次孩子看见没考好的试卷,第一反应一定是心想“死定了,回家又得挨骂。”而绝对不会是“我要好好找找原因,争取下次考得更好一点。”

  

  聪明家长这样说:

  “这道题是基础题,你再看看书,我相信聪明的你肯定能做出来。”

  “这次考试没考好,你可以看看这次错的题,找找原因,重新做一遍,我相信下次你会考得比这次好。”

  

  同样的意思,换成陈述语气,少一些情绪化的指责和反问,表达正面期待的语气,更有利于孩子把家长的话听进心里去,孩子有问题也更乐于和家长及时沟通。

  2.命令的语气

  “房间就像个猪窝,马上给我收拾干净。”

  “不是说好了,这个点是做作业的时间,你还不去做作业。”

  

  人有个很奇怪的心思:自己本来就很想去做某件事的,但当别人命令自己去做这件事时,瞬间就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瞬间就失去了想去做的兴趣,而且还有逆反苗头,心想:“凭什么你要我去做,我就得去做?你要我这样做,我偏偏就不,看你能奈何得了我不?”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人对自主感的需求:感觉自己完全可以决定一些事情,不需要别人来对我指手画脚,尤其是命令。

  

  孩子随着长大,TA对自主感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希望有绝对的自主选择权且能得到父母的尊重,这也就是很多孩子小时候“听话”,但随着年龄增长会越来越“叛逆”的原因吧。如果家长与孩子沟通,还是一味地用命令的语气,孩子就会产生厌烦和逆反的心理,为了寻求自主选择权,就会故意和父母作对,教育也会变得越来越棘手。

  

  家长要孩子收拾房间时,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心甘情愿和开开心心地去收拾,而不是给孩子下“圣旨”,我命令你收拾,你就必须收拾,不得违抗。如果家长只会对孩子命令,那孩子也只会用草草了事来反击,绝不会是:我需要认真打扫,重新将书本和积木等归纳整齐和衣服区分叠好等。

  聪明家长这样说:

  “我觉得你的房间要是能收拾一下,你的朋友们一定会更乐意来你的房间里玩。”

  “约定做作业的时间到了哦,晚了可能会占用你自由活动的时间。”

  

  同样的意思,换成商量和提醒的语气,尽量避免直接命令孩子,营造了一种平等友好的沟通氛围,孩子会感觉自己被尊重,会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做出改变。也更有利于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

  3.不信任的语气

  “这次分数这么高,你是不是抄别人的了?”

  “你没错,怎么老师就罚你,不罚别人?”

  

  家长对孩子缺少信任,经常不问缘由,就随意地猜忌和怀疑孩子,直接给孩子定罪结案了。这种怀疑的语气,不仅伤害了亲子关系,更给孩子内心带来了严重的创伤,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心里怎么做都是错的,都是不行的,久而久之孩子只会越来越不自信,孩子只会抗拒和家长沟通,反正不管孩子说什么,家长都认为只是为了掩饰错误而已,既然这样,还有什么沟通的必要呢。孩子也会出现更多的让家长“愿望成真”的行为问题。

  

  孩子成绩突飞猛进时,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目的是: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长对TA努力的肯定,而不是贬低和不信任。如果家长长期不信任孩子,孩子只会心想:“你不是老怀疑我吗?老是觉得我不行吗?那我干脆就让你愿望成真。”绝不会是:“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聪明的家长这样说:

  “哇塞!原来努力真的就有收获。继续加油哦!相信你的努力会让你下次可以考得更好的。”

  “老师罚你,肯定有TA的理由,你可以好好想想看,是哪里出了问题?改正不要再犯就好。”

  同样的意思,换成信任的语气,给孩子鼓励和肯定,赋予孩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孩子都有一颗向善向好的心,不想辜负父母的信任,会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4.“刀子嘴”的语气

  “要你多穿一件衣服,你不穿,等下冻死你活该。”

  “你还回来干嘛,那么喜欢在外面玩,你就住外面好了。”

  

  家长明明可以用善意的语气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认可,却偏偏要用刻薄带刺的语气,去扎孩子的心。这就是常说的“刀子嘴,豆腐心”,这其实是不会表达爱意的表现。即便父母用心是好的,但孩子感受到的也还是一万点攻击和伤害。

  家长担心孩子安危时,沟通的目的是:告诉孩子太晚时,外面不安全,我会担心的。而不是话锋一转变成了刻薄带刺的别回来了。如果家长只会刀子嘴的话,即使是豆腐心,孩子也只会选择跟你作对,故意晚点回来。而非:“妈妈是担心我,我下次得早点回家。”

  

  聪明妈妈这样说:

  “你终于回来了!妈妈好担心你呀,正准备出去找你呢。”

  “我建议你多穿一件,你可以去阳台上感受下今天有多冷,不然冷感冒了很难受的,而且还的得吃你不喜欢吃的苦药。”

  

  同样的意思,换成真正关心的语气,真诚直接地向孩子表达自己对TA的关心,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和关心,内心充足幸福感,更有利于和谐亲子关系。

  无论何时,让人能感受到爱和关心的话,不是了不起的名言,也不是有学识的一语中的,永远都只是一句带有温度的语言而已。因为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好好说话,就是在经营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也是对孩子内心的滋养。

  

  作为父母,应当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说话之前,先想想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将冷嘲热讽变成肯定,将命令变成商量,将不信任变成信任,将刀子嘴变成直接关心等,孩子听起来的感受也是从不爽变成了幸福,孩子更愿意与家长沟通,孩子更愿意听进去并产生共鸣,更愿意做出改变。同时,家长也给孩子做了一个好的示范,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有利于后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