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视点 | 乡村里的艺术 艺术里的乡村
大理如同一幅无需雕饰的水墨画,这里的山、水、人组合起来,便构成了一种黄金比例,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最美的滋养。而满怀艺术情怀的艺术家们,来到大理,定居大理,又用自己的才华和艺术,反哺了大理的山水和人民。本期《大理视点》,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和村,去感受他们在打造“艺术家的第二居所”的过程中,新思想新碰撞产生的新活力。
△大理视点 | 乡村里的艺术 艺术里的乡村
“大家好,我是侯勇,2021年,中和村和中和书院共同邀请我成为中和村的荣誉村长,在全村父老乡亲的共同寄托下,今后的日子我将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自己的优势为中和村的发展献计献策。”
“大家好,我是陈越,如果说大理是我的第二故乡,那么中和村就是我在大理安居的家园,我们不仅在这里寻回了远去的故乡,也在这里结交了新的乡亲,我们一起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中和村村民。”
“大家好,我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凝辉,在美丽的大理,我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和村村民。中和村不但成为了有温度、有向往、有情怀、有梦想的美好家园,也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艺术文化名家的第二居所。”
刚走进大理市中和书院,就可以感受到民族气息、书香气息、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中和书院作为文化交流活动平台,成功举办过多场文化艺术活动,有遇上大理——中西艺术名家邀请展、中和国际艺术集市暨遇见?粉四画展、艺术点亮乡村——大理市农民书画家作品展、西南丝绸之路艺术集市等。
中和村村长、中和书院院长杜武
我们的村子距离古城比较近,隔壁就是大理大学,在大理大学的帮助之下,我们在2021年3月13日,共同挂牌成立了中和书院。
在中和书院成立以后,就孵化出来了一系列的工作室,有中和回响音乐工作室,中和颜料,中和云工开物、中和装裱、陶器、中和木艺,一共打造了有十六个工作室,都在正常地运行当中。接下来我们还会再引入更多的工作室,来带动我们的村民来参与到其中,来改变村子的一些氛围。
中和书院成立后,大理中和国际艺术集市也在中和书院开市,让“艺术赶集”成为了大理的一种生活方式。
大理大学研究生杨家辉
我们在跟随老师参与“艺术家第二居所”的建设过程中,我见证了中和村乡村道路和村内环境的变化。通过艺术家的入驻,村内游客数量和客栈数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在村内的火塘诗歌会和艺术集市上,村民的参与度极高。
我的直观感受就是中和村的艺术氛围在不断升温,村庄更有生机活力。
近年来,依托着大理市中和书院的孵化作用,多位艺术家的工作室落地中和村,音乐、绘画、陶瓷、书画、服装、漆器、颜料制作和装裱等艺术形式陆续展开,在中和村内逐渐形成了文化业态。
刚走进中和回响音乐工作室,就听到了一阵阵鼓声。正在教大家打鼓的正是工作室主理人蔡文杰,中和回响音乐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是一个音乐制作创作基地,由著名音乐家陈越担任指导,有2个专业录音棚。目前,工作室正和村里谋划着成立中和合唱团,希望更多的村民在茶余饭后,能够加入合唱团,享受艺术的熏陶。
中和回响音乐工作室主理人蔡文杰
当时在找工作室的时候,也是找了很多地方。最后,中和村给了我们很多支持,让我们在这里更好、更放心、更安心地在这里创作。我也是中和村人,新中和村人,和我们中和村的朋友们一起录点开心的音乐,我们一起开心地生活下去。
“我们现在需要用这块来封这个侧面,因为这个的花纹比较好看,所以我现在需要知道这个口的尺寸,先量一下……”在漆悦漆器工作室里,工作室主理人邓虎藏正忙着和工人们一起完成铁艺手工制品。作为第一批来到中和村的“新大理人”,邓虎藏在村内修复瓷器,从2018年起,“我在大理修古瓷”就成为了漆悦漆器工作室的一项系统性修复项目延续至今。
漆悦漆器工作室主理人邓虎藏
我们在大理待下来做修复工作大概有三五年以后,偶尔有一次我们去到了一个废品收购站,就看到了一批这种铁片,我们就觉得这东西很好看,我们就想能不能做一些生活中的器物。
我们就尝试着和村里的村民,主要是铁艺师傅、铁匠师傅,尝试着去焊接、打磨、上漆,经过了半年至一年的磨合,我们最后做到了这种茶台。我们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往前走的过程,我觉得非常好。
在和村民们相识、相交的过程中,邓虎藏的工作室也拓展了铁艺的新项目。今年55岁的中和村村民杨德芳,在漆悦漆器工作室已经工作了三年,这三年来,杨德芳粗放式的传统铁艺技术也在和邓虎藏的铁艺创新技术的不断磨合中,变得更加精湛,生产出来的铁艺也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杨德芳
我在这里学手艺学了三年了,基本样样会做,做了的钱就补充家庭零用,还是好的。
带动村民们创新创业,共同致富,鼓励乡村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艺人群集聚,带动村民们结合实际手工艺创作生产,推动传统手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是设立在中和村内那一个个工作室在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骨干带头作用。
杜武
这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还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给我们一些很大的帮扶,包括我们基础设施的改变,人居环境的提升,整个村落的绿化美化,以及中和书院等一些内容的植入和改造。在这几年的变化之下,我们的村民从眼光、观念、思维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的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整个村的村民有了很大的获得感、满足感、自豪感。
我们引进了艺术家以后,我们的村民就向他们拜师求艺,当他们的学生,然后把很多艺术家、新大理人的本领都学到老百姓自身身上,未来也可以给我们整个村有很多一些延续,从文艺、技术各方各面都会有不一样的改变。
在艺术家的引领下,古老的村落与现代艺术相互碰撞,相互包容,相互生长,与村民们擦出思想火花,开启了艺术引领乡村发展的全新实践,也给中和村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变。
中和村村民李艳红
艺术家入村之后,我们就把一些老房子就改成了艺术家的工作室,艺术家工作室改建以后,为我们村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把我们村民的一些房子租了出去,提高了我们村民的幸福感。在周末的话,我们的小朋友可以到我们的工作室做做手工,然后学学画画和唱歌,从小就得到了艺术的熏陶。
目前,中和村村民房屋散租率达到80%以上,整栋出租率也在不断上升。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中和村不仅是诗和远方的完美结合,也是最美乡村的现实体现。
大理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添霞
近年来,一大批自由撰稿人、音乐人、美术工作者、独立制片人等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在大理扎根发展,成为大理市文艺事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艺术需要在乡建中扎根,乡建需要艺术的深植。我们不仅要把艺术家真诚地请进来,还要让艺术家真心地留下来。不仅要协助艺术家建设好物理空间上的居所,更要助推艺术家创建精神层面上的心灵居所。
下一步,大理市文联将切实增强文联组织的协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引领,积极搭建艺术家工作平台、推动艺术交流,凝聚文艺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切实推动“有一种生活叫大理”的理念深入人心。
记者:朱滢 吴志 程东云
编辑:张辉
值周:胡亚玲 杨丹妮
主编: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