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港“启航”:一季度集装箱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发力多式联运释放新动能
随着承接更多的产业和人口,中部一些城市正在崛起。从城市发展的规律来看,“交通先行”被作为关键一环,这在日益激烈的“中部枢纽”之争中有所体现。
武汉便是提出打造中国中部枢纽中心的城市之一。近年来,武汉正在水、铁、空等方面发力突围。而武汉背靠长江,拥有“得水独厚”的优势。
近日,来自武汉市交通局的一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武汉港口岸累计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222万吨,同比增长5.16%;其中,集装箱吞吐量65.87万标箱,同比增长34.89%。对比近几年数据,武汉港一季度集装箱吞吐量创下五年内历史新高。
将时间线拉长,武汉港近年来的发展正在展现一个内陆港口的“逆袭”之路。而武汉竞逐“港口梦”背后,是其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同时也将推动其进一步实现对内对外联通、提升区域发展地位、融入新的发展格局。
冲刺300万标箱
武汉港主要指武汉市管辖的港口,包括阳逻港区、中远海运码头、花山港、青山码头、金口港区、沌口港口等。在交通部2004年发布的中国主要港口名录中,武汉港被列为内河主要港口之一。
作为内陆港口,武汉港也曾一度低迷,过去一段时期,武汉港的货运吞吐量甚至不及江苏一些中小城市港口。但近年来,武汉港发展不断提速,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
2017年时,武汉至安徽安庆段航道上阻碍航行的浅滩被清除,从此,一万多吨的海轮也可以从上海、宁波甚至海外直达武汉港。也正是这一年,武汉港年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正式加入亿吨级大港俱乐部,武汉也正式开启了中国内陆港口城市建设的新征程。
随后数年,武汉港在货运吞吐量上屡创新高。2022年,武汉港共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3074亿吨,同比增长11.94%,增速位列内河港口第二;在内河港口中排名第十,一年时间里排名晋升五位。
武汉港的“突飞猛进”,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在集装箱运输上的优势。从地理位置上看,武汉港是除鄱阳湖水系之外的长江所有重要水系的汇聚点,区位优势突出,长江中上游所有港口发出的集装箱,都要经过武汉。基于此,武汉港选择转换赛道,主打集装箱运输,并发力赶超。
1996年,武汉港正式开通集装箱运输,当年的吞吐量只有1.63万标箱。随后,武汉港在2009年时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万标箱,在2014年时突破百万标箱,而2021年则突破了243万标箱。也是在2021年,武汉首次成功跻身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年度前20强。
当时有业界观点认为:“以武汉为代表的中部城市内陆港口,正展现出反超沿海港口的态势”。
即使赶超沿海港口的目标还较为遥远,但武汉港已经逐步坐稳内河重要港口的位置。同时,在集装箱吞吐量指标上,武汉已成为当之无愧的长江中上游第一大港。2022年,武汉港全年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9.97万标箱,同比增长9.03%,再创新高。
武汉在2022年7月发布的《武汉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目标是:通过1—2年时间,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0万标箱;通过3—5年时间,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0万标箱。
从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23年1-2月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数据来看,前20名里面,中部地区仅有武汉港上榜,领先嘉兴港和佛山港,其增速达到了33.7%,位列全国第一。
而从武汉市交通局近日公布的一季度数据来看,今年整个一季度,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均维持在高位运行,同比增长34.89%,今年实现300万标箱的目标或可期待。
发力“中部枢纽”目标
越往上游船吃水越浅,货物几经换道实际上增加了运输成本。作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港口之一,武汉港没有沿海港口的近海优势,水运速度慢,距离一长,内河港口的劣势则更加放大。
在宁波舟山港、上海港等沿海大型港口庞大的吞吐量下,武汉港看似并不起眼,但这并不阻挡武汉的“港口梦”。武汉提出要对标的,是中部和长江中游主要港口,以此助力实现打造中国中部枢纽中心和长江中游货物集散中心的目标。
“事实上,水运适用于大宗货物,对时间不算敏感,内河港口的劣势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例如从国内到欧洲的货物本就需要近一个月时间,通过海港运输节省几天时间的意义不算太大。”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没有沿海港口的优势,但武汉港的发展仍然较为乐观。
武汉应如何借助港口建设实现打造中部枢纽的目标?武汉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要打造中国中部枢纽中心和长江中游货物集散中心,首先要打通对外的通道。按照《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开辟更加便捷的航线放在打通对外通道的首要位置。
作为武汉港的核心港和枢纽港,阳逻港目前已成功开辟山东—湖北—重庆、武汉—黄冈、俄罗斯—武汉、应城—武汉等航线通道。其中,2022年9月首发的“武汉—成都”水铁班列运力强劲,仅首发当月就突破了1万标箱。今年一季度,阳逻港完成集装箱量50.9万标箱,同比增长35%,占武汉港集装箱的77.3%。
新航线建设的步伐加快,为武汉港提供了发达的交通网底座。与此同时,武汉港正在多式联运上发力,以探索更多的增长空间。
4月13日,湖北港口集团“俄罗斯-武汉阳逻港-南沙港”铁水联运线路首发,一批进口木材从俄罗斯西部城市比克良车站出发,通过中欧班列运输至武汉吴家山中心站,再转运至阳逻港下水,通过长江内河航线覆盖华中、华南等地。以武汉港为节点,“日本—武汉—欧洲”“日本—武汉—蒙古”等一批多式联运通道航线和通道已正式开通。
湖北省政协常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沿线国家货运通道的开通,使得“海丝”和“陆丝”实现对接,中部到俄罗斯的货物可以在武汉中转和经停,进而提高武汉港的航运货运量。
王磊指出,建设“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将为武汉港建设带来优势,“十四五”期间,武汉水运交通能力会进一步提升,而多式联运会成为推动武汉港发展的新动能,帮助解决武汉港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预计现在的增速还只是开始,未来武汉港的发展速度会更快。”
武汉港的提质升级,除推动武汉进一步对外联通外,还将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实现港、产、城的深度融合。目前,武汉生产的光纤、电子零部件和汽车产品从武汉港大量出口,随着优势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壮大,越来越多的“湖北制造”将通过武汉港中转出海,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出海口”的地位将更加凸显。
王磊表示,武汉工业基础雄厚,但目前,武汉港服务本土的功能与武汉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不相匹配,仍存在港、城“两张皮”的问题。未来,武汉港除发挥货物运输功能外,还应对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这是武汉港下一步需要向先进港口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