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生命沉思录》:人这一辈子受的困扰中,70%是情的问题,30%是事的困扰
他在年仅14岁时就成了藏区万人之上的圣僧,但是他并不快乐,因为他只是一个受人控制的傀儡,所以他开启了自己的两面人生。白天他潜心学习经文,做好众人眼里的圣僧;夜晚他则会翻过墙头,跑到街头和酒馆中寻欢作乐,化身为情场浪子。
他就是藏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他本是农奴之子,却误打误撞被选为灵童,14岁便继任成了藏区圣僧。在世人看来,他应该是天选之子,荣耀备至,权力显赫。然而在掌权者的眼中,圣僧也只不过是一个任人摆弄的14岁的孩子罢了。
于是这个“雪域之王”变成了被人操控的,没有实权的傀儡。我们可以想象,一个14岁的孩子最渴望的是什么?当然是自由。一片高墙又怎么能限制住一颗向往自由的心?于是他常常在夜里趁人不注意,翻墙而出,一个人跑到拉萨的街头,酒馆和妓院里风流快活。
仓央嘉措曾经写过这样的诗,“住进布达拉宫,我就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这样的热烈和有才华的年轻人,谁能不爱呢?所以不可避免的,一个妓女爱上了他。
那个女人叫作仁珍旺姆,她难以自拔的爱上了这个不明身份的风流公子,仓央嘉措也对她动了真情,她曾经多次恳求仓央嘉措娶自己,但是那对于一个仓央嘉措的身份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仓央嘉措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全为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种事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辈子。后来事情败露,仓央嘉措被带了回去,严加看管起来。因为他身份高贵,所以众僧侣也不能说什么,只能让他自重。仓央嘉措只是淡淡地回答道:“佛便是我,我便是佛。”
由此可见,即使是佛也摆脱不了情爱的纠缠。那么情爱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曲黎敏在她的书《生命沉思录》里说过,人这一辈子受的困扰中,70%是情的问题,30%是事的困扰。中国人总是说“事情、事情”,但是常常办了事以后,就忘了情。而这个世界上,能说清楚的,都是事;说不清楚的,才是情。
仓央嘉措曾经还写过一首诗:第一最好不相见,第二最好不相知,第三最好不相伴……第九最好不相依,第十最好不相遇。
曲黎敏解读说,怎么全是“不”啊,他在怕啥啊?怕相恋,怕相思,怕相欠……因为情会带来苦,这份苦凝聚起来就是“病”,病到了深处就是死。
虽然爱情会让人苦,但是人还是不能停止爱。因为爱情是一种本能,是荷尔蒙,是激素。对男人来说,爱情是占有;对于女人来说,爱情是生活。
曾经有一对老夫妇找曲黎敏看诊,她把过脉以后笑着问老太太:“这两天生气了?”老太太羞涩地回答:“倒也没有,就是老伴不心疼我……”曲黎敏大笑着说:“女人啊一辈子都在抱怨这个,但是他也是老人家了呀。”老太太说:“两口子天天在一起,都感觉不到‘老’了……”曲黎敏听到这话才恍然大悟:原来人老情不老,老人也妩媚啊。
曲黎敏是中医药大学的老师,她写的《生命沉思录》却不只是关于中医的书籍,里面有大量关于文化和人性的思考。
她讲养生,讲人的精气神不足,是肾脏和心脏不够强大;一个人没有魄力,是肺气和肾精不够充足……这样讲中医的,还真是中国独一份。
她也讲情,因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生处处不如意,长吁短叹总归情。而情到浓时便是空。凡是不空的,就会生病。而这种病,非医药能解。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