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东林寺虎溪三笑趣谈
南宋 佚名 虎溪三笑图
慧远大师、陶渊明、陆修静聚在庐山东林寺,彼此非常投契。谈兴正浓处,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慧远大师只得送二人出寺。此时,三人意犹未尽,边走边谈。寺内到寺外,从薄暮笼罩直谈到月出东山,竟然没人发觉已跨过了虎溪。酣畅淋漓之际,身旁猛然传来一声虎啸,一行人这才如梦初醒,会心大笑。这即是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虎溪三笑”故事由来。
据载,“虎溪三笑”的故事最初出自晋周景式的《庐山记》。宋人陈舜俞(?—1075)的《庐山记》中有更详细的记载,其文曰:昔远师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名焉。时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道合,不觉过之,因相与大笑。今世传《三笑图》,盖起于此。
慧远大师、陶渊明在究竟是篮舆入社还是篮舆会宏?中已有介绍,陆修静又是何许人也呢?
陆修静(406年-477年)是吴兴人(今浙江湖州),三国时吴国重臣陆凯的后裔。出身于簪缨世族的陆修静少宗儒学,旁究象纬;长大后隐于云梦山,精研道门教法;曾游历峨眉、罗浮等道教胜地求道,广搜道书。陆修静首次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是在南朝元嘉末年(453年),他因市药至京城,宋文帝命人延请其留在京城讲道。太后王氏慕其声名,躬亲问道,执门徒之礼。陆修静讲理说法,孜孜诱劝,不舍昼夜。不久,发生“太初之难”,宋文帝的太子刘劭杀父弑君,自立为帝,改元太初。但在位仅三个月,刘劭即被率兵讨逆的武陵王刘骏击溃,兵败被俘杀。陆修静于是避乱南游,于庐山构造精庐,隐居数年,但声名远播。
南北朝以来,儒释道交流密切频繁,三教合流互渗逐渐成为时代风尚。唐宋以来“虎溪三笑”更为脍炙人口,时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苏轼有诗曰:
我从庐山来,目送孤飞云。
路逢陆道士,知是千岁人。
试问当时友,虎溪已埃尘。
似闻佚老堂,知是几世孙。
能为五字诗,仍戴漉酒巾。
人呼小靖节,自号葛天民。
据考证,五代后蜀有大量的画家画过“虎溪三笑图”及与故事相关的画作。如五代后蜀的孙知微画有《慧远送陆道士图》,北宋《宣和画谱》中记载后蜀丘文播画有《三笑图》,后蜀的石恪也画有《三笑图》。
作为释、道、儒的代表人物,慧远大师、陆修静和陶渊明,应了时代融合三教的需要,自然而然产生了某种关联。
明代 朱见深作《一团和气图》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虎溪三笑”的故事影响极其深远,已成为倡导三教合流的标志。直至明朝成化年间,成化帝朱见深创作了《一团和气图》,书写“御制《一团和气图》赞”,并自言创作所本“虎溪三笑”的故事。赞中有云:谈笑有仪,俯仰不愧。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之无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噫!和以召和,明良其类。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必备。
现如今,沿着祖庭正山门九龙壁的外侧,青石板铺就的窄窄步道蜿蜒向前,有一处“三笑园”,即是为纪念“虎溪三笑”而造。
在靠溪边的如茵草地上,赫然而立一组三人铜雕。这三人虽然神态各异,但无不敞开胸襟、开怀大笑。其中著僧袍为慧远大师,蹑道履者为陆修静,戴儒巾则即陶渊明。他们身后是一只蹲伏的斑斓猛虎,身躯雄壮威武,呈嘶吼状。
在这组铜雕方案设计之初,僧团负责相关决策的法师们对三人的造型神态也因不同的理解而进行了讨论。一方建议塑成端严稳重、威中带笑的神态,以符合比丘的威仪形象;另一方则支持现在这样自由不拘、开怀大笑之状。在双方支持人数相当的情况下,大和尚投票给了后者。和尚说,在三人相谈甚欢忘乎所以之时,一声虎啸三人忽地回到当下,觉而会意大笑的瞬间,正是真实而不造做的自性流露,是没有一丝虚伪克制的,是与周围自然环境草木花卉融为一体的,这既是佛法舍妄归真、彻见佛性、依正不二的表达,也符合魏晋时期开放自由之风的历史境况。
所以我们今天才看到了这样一组雕塑,让人身处一旁不由地融入其中,分享到那份真实的喜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