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康巴什区:构建园长课程领导力 推动保教质量稳提升

  作为幸福指数位居全国前列的西部新兴城市,康巴什区把学前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需求。其中,高质量的园长队伍建设,推动了幼儿园游戏化、生活化、自然化课程改革,确保区域保教质量稳步提升。

  专家引领,优化园本课程方案

  康巴什区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海英,长期指导园长进行园本课程建设。指导过程中,园长们将理论学习和园所实践深度结合,认真学习王海英关于儿童视角的园本课程建设相关经验,结合园所自身情况,不断优化园本课程名称、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保障等课程要素。

  

  一年来,多位园长完成园本课程汇报,不断优化园本课程方案,从顶层设计上提升其适宜性,并得到实践的检验。

  康巴什区第五幼儿园园长史丽芳说:“通过王海英教授的指导,我对本园生活化课程探究的信念更加坚定,在课程实施中更加关注幼儿的生活,聚焦幼儿的经历,洞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康巴什区蒙古族幼儿园园长白乌云娜说:“王海英教授的课程指导,让我收获颇丰。首先是转变课程理念,蒙古族幼儿园确定了“养正”课程理念。儿童视角的转变是课程建设的源头活水,针对不同的儿童,班本课程有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促进了儿童的经验构建。其次是整合养正课程框架,养是过程、正是结果,养正课程助力儿童成为为气象光明的小主人。再次是课程实施关注幼儿园周边资源的整合,以环境浸润、项目推进、生活融入、实践体验推进课程。”

  文化立园,课程理念深入人心

  康巴什区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幼儿园文化内涵和保教质量。此前,康巴什区教育体育局印发《学校文化建设特色校评选方案》,全面指导幼儿园文化建设。在课程文化建设中,各幼儿园园长从科学的课程理念入手,结合自身园所实际,从古今中外哲学探源,深度构建哲学与课程的时空连接,把课程理念融入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全场景、全过程。各幼儿园园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文化建设汇报,打造课程文化建设共同体,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康巴什区第一幼儿园园长杨慧说:“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教师和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幼儿园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精神内涵实质就是园本课程体系建构及实践探索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对我园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起到了理念引领、指明方向、统一思想、制度保障的作用。”

  园长研修,理念实践相得益彰

  园长研修工作室是康巴什区学前教育的亮丽品牌,也是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第一引擎。康巴什区园长工作室围绕教育部《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相关要求,不断夯实园长领导力。其中,课程建设是园长研修的重点内容之一,工作室把园长管理和课程推进中的真问题作为教研案例,体现了问题与需求导向,教研成果可直接运用在管理和课程实践中,实现了课程理念与实践效果的螺旋上升。2022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工作室把《评估指南》纳入研修范围,学习、掌握、领会、突破,幼儿园保教质量进一步提升。

  

  任职第八幼儿园园长一年时间的王冠华说:“以课程建设为主题的园长研修室活动,让我真正地开始用开放的心态倾听儿童,开始把宏观的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并保持着教育的警觉性,优化课程内容与方式,园长研修室活动太好了。”

  青年男园长韩生辉说:“园长研修室活动对我个人专业成长大有裨益,特别是在幼儿园课程建设方面有了整体性、系统性认识,解决了很多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园长研修活动对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在课程文本层面实现了全面架构,也对教师在课程实施方面也得到了具体的点拨和解惑。

  县管校聘,课程建设守正创新

  康巴什区积极推进学校、幼儿园县管校聘改革,助推区域内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此前,康巴什区教体局发布《康巴什区关于推进教师“县管校聘”工作的实施方案》,全面征求园长、教师的改革意见。同年,区教体局实施第一轮校园长轮岗竞聘,各园长根据自身理念、能力双向选择园所和岗位。县管校聘改革,激发了区域内学前教育发展的活力,激活了园长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动力,让优质的园所课程理念得到传承和强化,让原有的课程建设实现优化和创新,让不合理的课程经验被摒弃。

  康巴什区第十幼儿园园长马翠琴是资深园长,先后在东胜区、康巴什区多所幼儿园担任园长,对县管校聘、园长轮岗深有体会。她说:“园长轮岗让我走进新的园所,接触新的环境和新的课程模式,既面临挑战,又充满机遇。走进康十幼,我深入学习了前任园长的课程理念与做法,不断内化。同时,结合自身理解,为康十幼生命课程注入新鲜血液,将不同的课程理念予以统整,在“平铺式课程”实施中做减法,从教师“专业知识”宽度做加法,从“成人大纲”的课程逻辑做减法,基于“儿童视角”的课程建设做加法,在不断的学习与思考、实践与研究中,重构生命教育课程文化,对课程整体架构有了新的思考,做到守正创新。”(文/曹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