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道法期中检测卷2023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行政机关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公开。这有利于( )
①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②维护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 ③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④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不属于宪法规定内容的是( )
A.国家性质
B.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C.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D.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
3.薄熙来、徐才厚等高官因腐败落马,出现这些贪官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从根本上规范权力运行、防治腐败就必须( )
①弱化政府的权力 ②深入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③严格依法办事,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④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某市政府为克服各部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幅度过大带来的问题,将行政处罚权依法细化,将细化后的标准向社会公布,接受市民监督。这项措施( )
A.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表达权,扩大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限制了政府的行政决策权,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权
C.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D.扩大了政府工作的公开度
5.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实施需要( )
A.公民履行职能
B.公民依法行政
C.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
D.政府必须是廉洁的政府
6.下列对宪法和普通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的内容
B.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C.普通法所规定的内容通常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的问题
D.普通法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
7.“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府的权力运行过程公开透明就会大大地降低腐败发生的概率。”这是因为,权力运行过程公开透明才能( )
①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 ②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③维护群众的所有利益 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经常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社会上的违法行为、丑恶现象进行有力的曝光和抨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表明( )
A.新闻监督是打击腐败现象、纠正不正之风的主要手段
B.新闻单位是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专门机构
C.新闻单位能反映民情民意,直接查处重大违法案件
D.新闻监督是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有效和直接的手段
9.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 )
A.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
B.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参加国家建设事业
D.树立宪法权威,坚持宪法至上
10.下列关于宪法与国家机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 ②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③宪法严格规范国家机构职权的行使 ④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权力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我国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为( )
①国家权力来自人民 ②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 ③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④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和决定时,实行民主集中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2.下列关于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应当坚持宪法至上,宪法至上是由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决定的
B.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就能建成社会主乂法治国家
C.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是所有法律的总和这一地位的责任
D.依法治国首先是坚持依宪治国,必须切实保证宪法在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得以落实,才能真正建设成法治国家
13.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根据宪法规定,对于“宪法法律至上”中“法律”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最正确的( )
A.是指具有法的一般特征的规范性文件
B.是指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
C.是指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14.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意味着( )
A.公民具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
B.公民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公民的言论、集会、游行的自由不受约束
D.公民有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15.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公民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根据这一原则( )
①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履行规定的义务②任何公民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③任何公民都平等地适用法律 ④任何公民在立法上都是平等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16.我国兵役法规定,我国实行的兵役制度是( )
①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 ②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 ③自愿兵与强制兵相结合 ④志愿兵与预备役相结合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7.李某开了一家餐馆,县地税局几次通知其申报纳税,李某拒不申报。当年年底,县地税局稽查核定该餐馆欠缴税款5万元,作出补缴、加收滞纳金并处以罚款10万元的决定。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依法纳税是公民的法定义务,李某应及时如数纳税
B.欠税、抗税等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C.如果欠税、抗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D.欠缴税款不是什么大事,该县地税局的处罚过重了
18.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正当行使公民权利的有( )
A.举报某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
B.到宗教活动场所宣传无神论
C.私自印制报纸杂志
D.自愿放弃初中阶段的受教育权
19.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 )
①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民主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近年来,“晒客”一词蹿红网络。晒工资、晒消费、晒工作、晒宝宝,时下的“晒”成了公众的常用词,特别是人们越来越多地“晒”政治,“晒”也成了社会的政治生活形态。“晒”政治表明( )
①我国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 ②人民行使监督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③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④公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某班学习小组举行了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知多少的知识竞赛,同学们的回答不正确的是( )
A.公民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B.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C.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
D.法定义务必须履行,基本义务不用强求
22.国务院办公厅多次发出通知,要求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必须全部关闭。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其地方利益,把国家政令当作耳边风,致使非法小煤矿屡关不尽,煤矿伤亡事故频频发生。这说明“国家意识”不可不强化。作为公民,强化“国家意识”就应该( )
①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②对国家履行义务,不可强调自身利益 ③只强调个人利益 ④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监督权,公民监督的对象是( )
A.所有中国公民
B.极少数敌对分子
C.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D.有违法失职行为的国家
24.下列最能准确说明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是( )
A.权利义务的相对性
B.权利义务的现实性
C.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D.二者没有区别
25.某企业为宣传产品,请来一位酷似音乐名人高晓松的杨姓男子前来站台,并在活动横幅上写上高晓松的名字,现场还有众人争相与“山寨高晓松”合影。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某侵犯了高晓松的姓名权
B.这是“善意的谎言”,这样做无可厚非
C.这是违法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D.这只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并不违法
26.将他人的照片作为投飞镖的靶子,这种行为侵犯了公民的( )
A.名誉权 B.肖像权
C.隐私权 D.生命健康权
27.受教育者最主要、最基本的义务是( )
A.遵守法律、法规
B.遵守中小学生守则
C.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D.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2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说明( )
A.学习是我们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法定义务
B.学习是父母对我们的要求
C.学习是失学者的一种快乐
D.学习是个人的意愿,不应该强迫
29.下列属于我国为了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而采取的举措的是( )
①设立宪法日 ②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③开展宪法进课堂活动④开通市长热线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30.全国目前除西藏外,其余30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开放异地高考,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升学问题,使更多外来务工子女能够更好地享受有与本地考生相同的高考资格。各省市出台“异地高考”方案细则( )
①体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②体现关爱社会,关爱社会弱势人群③表明受教育是我国公民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④侵犯外来务工于女的人格尊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成。”
作为公民,应如何增强宪法意识?(10分)
2.孟某在广州乘坐出租车时不慎将装有手机和3万元现金的手提包落在了出租车上,后被出租车司机陈某拾得。第二天,孟某和陈某见面了。
情境一:出租车司机陈某确认失物是孟某的以后,主动归还了。
(1)请你评价陈某的行为。(4分)
情境二:孟某要求陈某归还失物,陈某谎称自己没看见,拒绝归还。
(2)请你全面推测孟某可能采取哪种办法解决这件事?(4分)
(3)孟某应采取什么办法才能正确解决问题?(8分)
3.某学校女生李某因嫉妒同寝室的另一名学生林某,用有照相功能的手机偷拍了林某在寝室内的各种生活照片,在同学中传看,并无中生有,捏造事实诬蔑林某,给林某造成很大的痛苦。
(1)李某的行为侵犯了林某的哪些权利?(4分)
(2)分析李某的行为有哪些危害?(4分)
(3)对此,林某应该怎么办?(提出两种解决办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