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要素角度出发,探寻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创新对策
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能源匮乏、资源枯竭等生态危机频繁发生。
人类逐渐意识到必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探索出能够妥善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案,才能实现人类生态文明的永续发展。
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出发,高度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一致性。
在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规律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
因此,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惠互利的生态价值观引导自身做出正确的生态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这对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关系重大。
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亟须加强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其隐蔽的育人方式、灵活的育人内容以及持久的育人效果等优势,成为新时期承载和传播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介体。
为了更好地解决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加以开发和优化。
才能切实提升生态价值观教育效果,保证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一、运用多样化的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活动载体
高校应高度重视以活动为载体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把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理论知识寓于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学生社团等多样化的活动之中。
让大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价值观教育,进而践行生态价值观教育要求。
积极开展关于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活动。因此,在高校可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
譬如举办“全国节能宣传周”为主题的文艺汇演、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保护宣传、国际自然课堂等生态价值观教育校园活动。
让大学生在极具多样性、趣味性的校园活动中既丰富了生态价值观知识、开阔了自身视野。
又让大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形成和巩固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积极组织关于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鼓励大学生担负起正确生态价值观的时代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与生态价值观学习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呼吁大学生在周末或者寒暑假走出家门。
在进行义务植树、为流浪动物搭建一个温暖小窝等生态公益活动中感悟生态价值观。
引导大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认同、接受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认知。
在社会实践中对良莠不齐的生态现象进行自我辨别、比较、判断和取舍,进而塑造大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生态、奉献社会的优秀生态品质。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成立生态社团,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学生团体中激发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感。
在生态社团互相合作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特色鲜明、吸引力强、更加灵活的活动形式使生态价值观教育内容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主观意识。
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在校园里推动符合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生态价值观教育活动中。
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二、挖掘综合性的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文化载体
高校作为当代思想文化交流与创新的前沿阵地,在生态价值观教育中既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大学生喜爱文艺作品中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因素。
做好生态文化成果的传递和承接,又要将生态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以综合性的文化载体来影响和感染大学生,以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生态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应充分开发校园物质文化化人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参与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育形成物态文化,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其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思想道德信息。
对人产生着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影响”,进而要以这些身边随处可见且具备生态价值观烙印的物态文化载体去教化影响大学生。
首先,高校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
通过在校园内设置分类垃圾桶、节能水龙头、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为全校师生营造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育人氛围。
其次,高校可以借助校园宣传栏海报、图书馆标语等载体弘扬通俗易懂的生态价值观内容。
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醒目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大学生获得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熏陶和感染,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和生态价值观的认识。
最后,高校可以把握好“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生态文化品牌活动,组织大学生前往生态文化博物馆观赏专题展览。
进而增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感悟,在充满生态人文气息的环境中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的认同。
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应积极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化人载体。
一方面,高校应将生态价值观教育理念贯穿校风、校训之中,让大学生不但能在制度管理中接受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而且在师长的教学活动、同学朋辈群体之间的日常交往中得到更为迅速、深刻和有效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影响。
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寝室、班级、院系为单位的各种生态价值观教育活动。
并通过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等方式对生态价值观教育成果进行广泛宣传,让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渗透在整个高校各个层面与因素之中。
帮助大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体验中接受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感染。
在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氛围中完成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知识内化。
三、运用高效性的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管理载体
遵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倡导的行为规范是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要求,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生态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管理工作之中。
进而提高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促进生态价值观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高校党委应强化对生态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生态价值观教育中没有或缺乏运用管理载体的意识。
那么生态价值观教育内容与管理手段就不可能在生态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有机结合,也就不会达到它应有的育人目的。
因此,高校党委应把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纳入到生态价值观教育的领导协调组织中,并对其在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中的职责分工做出明确规定。
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完善生态价值观教育运行的相关管理制度。
第一时间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价值观念传达给全校师生,形成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工作体系的价值共识。
高校应完善对生态价值观教育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一方面,高校可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生态价值观教育中的培养力度。
例如,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研讨会、进修班,不断充实他们的生态价值观教育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水平。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生态价值观教育中的考核机制。
高校可以通过季度考评、学期考评或年度考评等形式对学校管理人员进行考察,组建更加多元且结构完整的生态价值观教育管理队伍。
保证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进行和不断深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