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与本质要求

  □ 陈兴发 陆艳  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逐步与生态环境构建友好关系,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觉醒,也是关乎人类发展的共识性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地位,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围绕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明确提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上,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创新突破,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本质要求和实践路径,拓展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了应对生态文明建设新挑战的能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公正是人类长期以来的价值旨归,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伦理意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追求种际公正的现代化。种际公正是自然和社会中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平衡、和谐,反映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其他不同物种的态度,反对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而忽略人与自然的互赖共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具有本质联系,是双向互动和共同体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招致大自然的报复。”在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中,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界物种之间的平衡,不能够陶醉于人对自然的胜利,而要防止“生物多样性减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这种平衡所蕴含的公正价值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物种之间在社会属性上的地位完全平等,而是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过程中,对待其他物种时应该遵循反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规律的价值依归,即平等善待,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追求代际公正的现代化。代际公正是不同世代的不同群体之间在环境利益分享和环境责任分担上的公平对待,上一代人的利益获取不能以牺牲下一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由曾经的敬畏依赖,演变为征服改造。这种征服改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其中的创伤不仅要当代人承受,也遗祸于子孙后代。为此,“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过程中,“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人类代际不吃子孙的饭,断子孙的路。“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在环境利益分享和环境损害分担上的不同世代之间的公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追求代内公正的现代化。代内公正是同世代不同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在环境利益分享和环境责任分担方面的公正对待,一部分人的利益获取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蕴含全体人民在环境利益发展和分享上的公正格局,而非差别对待。在环境产品生产、交换、分配领域突出人民主体,突出公平公正。减少国家在同代人的不同人群之间由于不平等经济社会关系而带来的环境利益分享和环境责任分担上不平等,公正地分配好的环境资源和坏的环境资源。“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要创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生态产品,让环境利益更多公正惠及全体人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追求域际公正的现代化。域际公正是不同国家之间在环境利益分享和环境责任分担上的公正对待,一个国家的利益获取不能够以牺牲另一个国家的利益为代价。“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倡导不同国家之间开展合作,公正分享更多环境公共产品。“要坚持共同担当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平衡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环境利益分享和环境责任分担。既反对有的发达国家违背历史公正,完全不考量自身在早先发展过程中通过污染排放、巨额收益和技术积累所带来的聚敛性和继承性环境利益,无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环境利益的贫富分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规锁”,也反对有的发展中国家完全不顾现实环境压力,过分强调自身发展权益而忽视环境责任。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坚持展现大国形象,发挥大国作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努力推进不同国家之间环境利益分享和环境责任分担上的公平公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从科学社会主义视角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所蕴含的基于相互关系向度的种际公正、代际公正、代内公正、域际公正等应然性价值,只有基于现实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而非基于抽象的概念来考察,才具有实然性意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之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仰仗资本权力,通过世界市场,背离公正伦理,将人与自然关系对立起来的现代化道路和现代化模式,具有自身的本质要求。  一是坚持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包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其首要原则。应该加强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环节,确保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高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用制度体系确保现代化过程让人民有意义参与,确保现代化成果让人民平等分享。  二是实现人民环境利益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实现环境利益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破解“以人为中心”“以人类为中心”“以生态为中心”等以往价值取向的局限。把人民对美好环境利益的向往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协调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解放和发展良好环境公正产品的供给能力。维护和促进环境利益分享和环境责任分担上的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环境利益的共同富裕。既做大环境利益的蛋糕,也分好环境利益的蛋糕,坚决防止人民在环境利益分享上出现两极分化。  三是构建人类环境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是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独善其身,还是携手合作共赢?人类社会共同的生态环境利益是构建人类环境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构建人类环境命运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环境命运共同体。坚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任何一国都不置身事外,共同努力,做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整体利益,更公正惠及各国人民。坚决反对通过打压遏制别国现代化来获取自身环境利益特权,克服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环境利益分享和环境责任分担上的不公正问题。  四是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大力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要统筹生态文明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能源科技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低碳生产方式,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设全球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所蕴含的公正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对环境利益平等共享的关系上,将随着人的异化的消除,人的自由全面的解放而逐步实现。  [作者陈兴发为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理论研究南京审计大学基地副主任;陆艳为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以人民为中心的环境公正实现机制研究” (21BKS08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