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博士在“读经典、写笔记——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大赛”启动仪式上的演讲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春光无限好 正是读书时。非常高兴出席第二届“读经典、写笔记——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大赛”启动仪式,借此机会结合首届“读经典、写笔记——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大赛”,谈三点感想。
书籍改变世界、读书改变人生、读书坚定自信。
一、书籍改变世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句出自明代顾宪成的名句,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读书人的一种推己及人的真实写照。
孔子的《论语》,“仁、义、礼、智、信”成为人生信条和行为准则,民族深层次的人文价值,奠定中华文明的底色。
《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为了中国人走向现代政治文明的伟大思想源头。
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经之王,传遍世界各地。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邪恶即无知”,塑造了哲学一开始的模样。
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发出振聋发聩的话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经典图书亚当斯密的《富国论》、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马可波罗游记》《利玛窦中国札记》,地理大发现与工业革命、启蒙运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推动世界科技经济文化发展。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发出强力呐喊,唤起国人的救亡意识。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刺破了黎明时的黑暗,点燃了革命思想的火花,让人类在探索历史的进程中看到前进的方向。
从“胜利图书计划”,蒋介石“输给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感受图书的力量。
古今中外,经典迭出,灿若星辰,境界高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 杨慎)
二、读书改变人生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怀疑是向哲学迈出的第一步。”读书求学何尝不是如此?
《站着上北大》作者甘向伟曾经是北大的一名保安,他用自己的行为在向世人证明着: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读书可以改变人生方向。
无独有偶,中大保安杨顺,曾是重大的旁听生,一边学习,一边请教瑞典姑娘晓梦,如今,收获爱情与学习机会,喜结连理,双双留学瑞典,他不再是旁听生。这个故事使我想起,世界读书日的一个传说:西班牙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
广州当年的“猪肉佬”宗永强苦读多年、风雨无阻读书,成为香港大学教授、系主任。
一位拾荒妈妈捡书报让儿子阅读成为学霸(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小时候不识字的祖母教导他要“敬惜字纸”,异曲同工);
上海纳兰泽芸,一位曾经口吃的姑娘,为《假如世界再给我三天光明》等所感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为一名作家和出色的演说家。
一位沉沦的吸毒者为书的道理所震撼,从此彻底戒毒,痛定思痛,发愤图强,重新创业,终于当上老板。
莎士比亚:“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毛泽东:“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牛顿坦言:“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的肩膀’,就是那些记录前人成就经验的书籍!”
三、读书坚定自信
世界读书日的宣言:“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文化是民族的魂、民族的根!文化的力量贵在自信。读书,是一个民族复兴与发展,最为基础和关键的力量。
经典似酒,藏放得越久就越加醇厚;
经典永恒,不断诠解但总是意犹未尽!
经典常新,总能激发灵感、激情与希望!
从经典里汲取自信的力量,融入生命、升华精神、提升生活品质。
曹操:山不厌高,海不深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毛泽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气自华!
预祝第二届“读经典、写笔记——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大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根据现场演讲录音整理 4月17日于广州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