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警报拉响!防控最佳“窗口期”就在这几天,千万别错过!
中央气象台4月23日发布的全国农业气象影响预报与评估,未来10天,苏、皖、豫等地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高,注意抓住降雨“窗口期”开展防控。
根据预报,4月中旬以来,江淮北部、江汉东部、黄淮大部、华北、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温湿条件均达到赤霉病病菌侵染为害的适宜指标,加上近期多大风天气,有利于病菌借气流、风雨传播扩散。
预计未来10天(4月23日-5月2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4~8成;24日后气温逐渐回升,适温高湿的农田小气候条件适于赤霉病发生发展。湖北北部、苏皖中北部、河南中南部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高,河南北部、山东南部、陕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气象等级较高。
近日的连续降雨,对缓解北方冬麦区的旱情很有帮助,但是大风和强降温造成了部分地区小麦倒伏甚至发生冻害,对于当前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接下来,多地小麦将进入抽穗扬花期。随着气温快速回升,温湿天气条件,非常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不要错过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最佳“窗口期”!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预计4月24-28日,上述麦区气温逐步回升、天气陆续转晴,是赤霉病防治“窗口期”;4月28日后,又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华北、黄淮等地,带来明显降温和降水及大风等,不利于小麦赤霉病防控。
也就是说,4月24-28日期间,是上述区域开展赤霉病防控的最佳时期,河北南部、陕西关中、河南北部、山东西南部等地注意做好“见花打药“,苏皖中北部大部、河南中南部、湖北北部、陕西南部已防治区域做好二次防控。
近年来,小麦中后期重大病虫害在我国危害加重,特别是小麦赤霉病重发、频发,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品质降低,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同时若小麦感染赤霉病的病麦率含量达到4%以上时将不能食用,小麦将失去商品价值,需另作处理,总之,小麦感染赤霉病后要么没有产量,要么是有产量却卖不出去,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品质和收益。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扬花期遇到阴雨天气,发生赤霉病可能性极大,并且赤霉病发病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发病,治疗效果甚微,所以赤霉病的防治最好是预防,尤其是在常发区,扬花期不论有没有降雨都要喷药预防。
近几周天气多变,雨水较多,今年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适期是4月23日到5月5日,农户要充分利用这两个星期的关键防治期。
小麦赤霉病发生时期一般集中在扬花期,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正常小麦的扬花期),用药的最佳时期是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扬花5%)。
注意:有几种情况要考虑,若抽穗期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那么齐穗期就可以用药;若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始花期用药;抽穗期若赶上连阴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若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相关试验表明,部分农户如果在灌浆初期继续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农户需特别注意,在小麦收获前半个月,如果继续使用包括杀菌剂在内的药剂,可能就会产生药害,新季小麦农残也会超标,进而影响到新麦品质,导致农户植麦收益下降。
专家提示:农户在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治时,不能过早施药,否则会影响在地小麦抽穗,使得小麦单产下降。农户应该掌握见花施药的原则,如果过迟或过早施药,都可能影响小麦的品质和单产。
杀菌剂可选戊唑?咪鲜胺、肟菌?戊唑醇、丙硫菌唑?戊唑醇、唑醚?氟环唑、戊唑?多菌灵、烯唑?多菌灵等复配农药,兼治小麦锈病、白粉病,也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丙硫菌唑等单剂重点喷施穗部。
如果麦田蚜虫等同时发生,可与上述药剂配合使用加入苦参碱、噻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噻虫·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杀虫剂,同时加入叶面肥,进行小麦“一喷三防”,起到一喷多效的综合防治效果。
防治药剂可以选用戊唑醇、己唑醇相复配药剂,比如戊唑·咪鲜胺;氰烯菌酯,氰烯·己唑醇,都是近几年流行且防效较好的高效药剂。如果小麦赤霉病防治不到位,不但会影响小麦产量还会引起小麦籽粒腐败变质,病菌分泌的毒素还能使人畜中毒。
提醒: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亩用水量不低于15公斤,一定要保证充足水量,提高防治效果,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防治赤霉病的时间正好也是防治吸浆虫、蚜虫、白粉病、锈病的时间,杀菌剂、杀虫剂、腐植酸微肥、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实现一喷多防。但用药量不可过大,浓度不可过高。来源:网络
1、
2、
4、